1. 主页 > 问答栏目

缓刑条件是什么(缓刑人员的最新规定)

缓刑,是刑法具体运用的一种,也就是刑法的暂缓执行,即对触犯刑法、经法定程序确认已经构成犯罪、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但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

简单来说,就是行为人已经构成犯罪,应当接受法院审判、定罪量刑,在宣告刑罚的同时,宣告缓刑。

宣告缓刑后,意味着行为人不用去看守所或者监狱服刑,而是由特定的考察机构,也就是社区矫正机构在法院宣告的缓刑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根据罪犯在考验期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需要继续适用宣判的刑罚。

那些人适用缓刑呢?适用缓刑的条件又是什么的呢?

《刑法》第72条规定缓刑只适用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包含本数)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以下四个缓刑条件:(1)犯罪情节较轻;(2)有悔罪表现;(3)没有再犯罪的危险;(4)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才可能可以宣告缓刑。

当然,满足上述条件的,也并不必然一定宣告缓刑,只是可以宣告缓刑,但对于其中不满18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75周岁的人,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宣告缓刑:

具体判断是否满足缓刑条件,应当综合客观证据以及犯罪分子的主观表现进行判断,一般主观恶性较小,具有自首、坦白、立功、被害人谅解、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自愿认罪认罚、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等量刑情节,可以认为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降低、社会危害性、再犯可能性降低,从而考虑是否适用缓刑。

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判处三年以上(不包含本数)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的犯罪分子均不适用缓刑。且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因人身危险性、社会危害性、再犯可能性均较高,也不适用缓刑。

缓刑期限也分为两种: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1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2个月;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1年。

在法院宣告缓刑的判决、裁定生效之日起,犯罪分子应当在十日内向经常居住地所在的社区矫正机构报到,由矫正小组对缓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缓刑人员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也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另外,缓刑时长是固定不变的,但缓刑却是可以撤销的,根据《刑法》第77条规定,如果罪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1)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数罪并罚;(2)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达到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撤销缓刑后,犯罪分子将被看守所或监狱收押服刑,且其已经经过的考验期不予扣减、不算在应服刑的时长内。

缓刑制度发展至今,已经逐渐转向积极追求促使犯罪人更好的再社会化、更好地进行社会化改造。不可否认,缓刑制度的设立具有现实的需求和积极的作用。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但具有社会危害性、应予处罚但又不能过重处罚、刑罚执行成本过高、对罪犯重返社会具有较大影响的犯罪人,适用缓刑无疑利大于弊。且从刑罚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缓刑无疑是给犯罪情节轻微、悔罪表现良好的犯罪人一个避免刑罚烙印、改过自新的机会。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wenda/8107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