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陪爬泰山,拍照包出片,情绪价值拉满。”在社交平台上,不少陪爬者凭借“公主抱”“秀肌肉”等短视频走红,引发年轻人追捧,也让这一新兴服务迅速走入公众视野。
中国新闻周刊调查发现,陪伴费用普遍在200元至700元之间。服务内容除陪伴登顶外,还涵盖背包协助、饮料供给、拍照甚至提供“情绪价值”等。
这种模式最早可追溯至2023年4月山东泰安高校学生组建的“陪爬团”。其后,随着“背娃爬泰山”的视频爆火,陪爬逐渐成为假期里的流行选择。
随着热度持续升温,名山陪爬的变现能力开始凸显。2024年,它登上了《福布斯》副业榜单;去年一则“26岁小伙年入30万元”的报道引发讨论,近期“两名女子花近3万元雇24位陪爬”的新闻,再次推高舆论关注。
“陪诊”“陪跑”到“陪爬”,陪伴经济正在快速膨胀。国金证券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到今年年底,我国陪伴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亿元。
热闹背后,陪爬行业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它尚未被纳入官方职业分类,也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监管机制。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临时加价、爽约、催促游客等问题频现,拉、背、扛、抱等身体接触还引发了“擦边”质疑。更关键的是,若发生纠纷或安全事故,责任归属模糊。
行业的机遇和隐忧并存。如果监管缺位,即便市场需求旺盛,也可能陷入野蛮生长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人尝试将陪爬做成更专业、规模化的生意。
问野(化名)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探野文化工作室的负责人,他也是泰山最早涉足陪爬的创业者之一。从单枪匹马到组建团队,他经历了这门新兴生意的起伏与变迁。
有游客请多位陪爬,是为拍摄个性照片(受访者供图)
以下是他的自述:
从退伍军人到陪爬“搭子”
我是泰山本地人,今年25岁,退伍返乡后曾做过销售和交警。2023年底,我偶然刷到大学生带小朋友爬山的视频,当时想,自己有部队经历、身体素质不错,也许可以试试这一新兴工作。
最初,我对“陪爬”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带着游客爬到山顶,陪聊解闷。入行初期,主要靠自己在小红书、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和客户对接。
我的第一位客户是一名25岁左右的女孩。她和男朋友一同来泰山,途中争吵,男孩提前离开,她情绪非常低落,通过抖音联系到我,请我陪她继续登山旅程。一路上,我主要充当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听她吐槽男友,不知不觉就到达了山顶。她说看到日出那一刻,“一切都值得了” 。
另一段让我记忆深刻的经历是陪一位年轻妈妈。她带着一个只有8个月大的孩子,请我帮忙全程抱孩子上山,为孩子留下一张“人生第一座泰山”的纪念照。但孩子很认生,一旦离开妈妈怀抱就哭闹不止,最后不得不半途返程。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陪爬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情绪陪伴。
不少妈妈带着孩子找陪爬(受访者供图)
慢慢地,我发现要做好这份工作,不仅要体力好、外形出众,还要不断学习和磨炼技能,应对各种需求。例如掌握摄影和视频剪辑技巧,以拍照为例,每个人的审美不同,陪爬员就要一遍遍尝试,揣摩对方的审美偏好。要熟知泰山的历史典故,确保全程不冷场。此外还要学运营,保证有单可接。
客户群体也很广,既有婴幼儿,也有花甲老人。老人的服务多由子女代订,需求相对简单,只要全程照看,保证老人安全;为孩子报名的家长则是希望通过登山锻炼孩子的耐性和毅力,有时家长干脆在山脚下等待,说“有苦孩子吃,有福我自己享”。小朋友胜负欲很强,越夸越有劲,绝大多数都能完成登顶。
随着订单增多,我认识了越来越多同行。有的是在山上偶遇加微信,还有的是因视频账号而结识合作。一来二去大家交流经验,希望把这个行业做大。
到2024年11月,我们正式成立了工作室。团队中约八成是退役军人,他们有身体素质优势,余下有部分体育生和新人“小白”。团队人数从最初的十几人增长到如今的几十人,有人因高强度离开,也有新人冲着高日薪加入。
接单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抖音店铺下单,由专人对接;二是游客在社交平台看到视频后联系,加微信沟通。部分客户会提出具体要求,如身高、年龄等。
收费标准大致为白天600元、夜爬700元,不含景区交通。夜爬价格高主要因服务时长接近12小时。大多数游客中途乘大巴或索道下山,相应费用游客自理。
此外,我们提供定制化服务,如在山顶庆生、带蛋糕或鲜花等,费用另计。外在条件较好、服务内容丰富的陪爬者,价格通常比普通单高出一两百。整体来说,服务项目越多,价格越高。
在服务过程中,我们会随身准备水、士力架、防晒喷雾等基础物品;如客户有额外需求——国旗、条幅、冲锋衣、手电、雨具、防暑用品、暖宝宝等也会提前准备。部分情况下,我们提供车站接送,仅收少量油费,尽力让游客感受到细致与体贴。
有的陪爬服务中还包括背小朋友登顶(受访者供图)
“情绪价值”的买卖
陪爬行业其实是从高山向导、徒步领队等户外职业衍生出来的新兴服务。但与传统的路线规划不同,陪爬的核心在于提供“情绪价值”。 所谓“情绪价值”,就是让游客觉得花出去的钱物有所值,甚至超出预期。
登山本身是一种挑战自我、释放压力的方式。汗水换来多巴胺的释放,本身就能带来快感。而陪爬的存在,则让这种体验更加轻松和愉悦。这种“买快乐”的逻辑,正是陪爬行业快速兴起的重要原因。
游客选择陪爬的动机各异:有人只为日出打卡或拍照,希望有人背包、掌镜,或是追求仪式感,体验“公主抱”或被背上山的浪漫;有人对长距离台阶或体力消耗心存畏惧,需要心理和体力支持,通过陪爬完成登山梦想;还有人因为朋友无法同行,独自登山感到无聊,希望有人陪伴聊天。
在操作层面,陪爬不只是陪伴。陪爬员需主动破冰、把握聊天节奏,并根据客户性格调整沟通方式。过程中还会指导登山技巧,如呼吸和步伐调整,以节省体力。
大多数游客会请1至3个陪爬员,极少超过4个。请多位陪爬的游客往往出于猎奇心理,觉得“陪爬很火”,人多体验感好,也方便拍照,比如拍站在陪爬员肩膀上的酷炫画面。
客户群体以26至40岁的女性上班族占据主流,她们往往有经济能力,客源主要集中在四川、江浙沪、北京、天津、东北等地。
从规模上看,目前大多数陪爬工作室承接量有限。以我们为例,今年7月接了几百单,算是同行中较多的。整体来看,有淡旺季差别:旺季一个月能达三四百单,淡季仅百余单,冬天甚至下降到几十单。截至今年9月,我们累计有一千多单。旺季时,有队员一天要上山两次,极限时甚至三次。
有游客请多位陪爬,是想拍一些搞笑照片用作短视频素材(受访者提供)
有待规范
事实上,陪爬的收入并非外界想象的那样丰厚。所谓“年入30万”, 几乎意味着全年无休、每天都在爬山,几乎不可能。现实中,月收入一万元左右已属理想状态。
陪爬并不仅是“爬得动”就行,陪爬员一天多次登山,强度远超普通游客,下山尤其伤膝盖。同时,也伴随心理消耗。面对不同性格的客户,即便再疲惫,陪爬员也要保持专业,提供正向回应。长期高压下,不少新人坚持不住,做着做着就退出了。
当然,也遇到过客户提出越界要求。比如要求拉手、抱抱或亲亲之类的亲密接触。这种做法我们一律明确拒绝,同时提醒队员必要时报警。这是因为部分客户把陪爬误解为“陪侍”,认为花钱就能“买到更多服务”。
两位陪爬员抬着游客登山(受访者供图)
这行的辛苦之处还在于作息紊乱。高峰时期,陪爬员有时还会连轴转,白天接单,半夜也带人登山。很多陪爬员的生活就是“不是在爬山,就是在睡觉”。虽然我们的队员年龄多在20到28岁之间,体能上有优势,但长期高强度爬山还是会非常劳累。
随着陪爬需求的激增,一些乱象也随之出现。有一些陪爬员在网上收了游客的定金后就将对方拉黑失联,不仅打乱了游客安排破坏了体验,也损害了我们当地的文旅形象。
相应地,陪爬员也有一些顾虑,工作室一般采取“付定金先服务、后补余款”的方式。有客户在服务结束后拒付尾款,甚至临时压价。
此外,行业门槛并不低。许多新人以为在抖音拍视频就能接单,但因不熟悉山路、不懂历史文化,无法提供高质量服务,引发纠纷。
安全问题同样需要关注,毕竟户外运动风险不可控。泰山门票不含保险,线上团购附带的“游乐险”覆盖有限,因此具备专业急救技能尤为重要。我们工作室的队员大多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救护知识,能够在突发意外时及时处理。
成立工作室的目的,就是让陪爬服务更专业、规范。通过团队运作,可以避免个体陪爬员“收定金跑路”的情况。我们也计划与队员和游客签署协议,为游客购买单独保险,提供意外兜底保障。
这是个新兴行业,我们也都是摸着石头在过河。总体来看,陪爬行业仍具发展潜力,所谓“情绪价值”在旅行中已成为刚需:花钱请人作伴,获得轻松与快乐。我们的工作本质,是尽力让游客在登山过程中感到开心与满足,他们为这种情绪体验买单。
但同时,行业的潜在风险和乱象也令人担忧。行业的未来不在于短期流量,而在于完善监管和规范运作。只有如此,这份“陪伴的生意”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考验,也让“情绪价值”变得可持续、可被信赖。
作者:解雪薇
编辑:胡韵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73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