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使用电子支付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出现了很多奇葩的现象。
比如商家不收现金,比如购物付钱时排在后面的人不断催促前方使用现金支付的老人。
不得不承认,与现金支付相比,电子支付更加简便快捷,可即便是这样,现金支付仍是现阶段不可替代的支付方式。
而且,央行的负责人曾在面对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不得排斥和歧视现金支付,鼓励支付方式和谐发展。
在支付的快捷性上,电子支付完胜,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用现金支付呢?银行的工作人员说出了原因。
一、适用范围广:适用于各种场景和人群
尽管电子支付便捷高效,但其最基本的运作基础就是网络和智能手机。
然而对于那些不擅长使用电子设备,或是居住在互联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地区的人群而言,现金支付无疑是最佳甚至是唯一的支付方式。
这里有人也许要说,现在都什么年代,怎么可能还有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呢?
可事实上,这种想法太片面。例如我奶奶93岁,她就从来没用过智能手机;我外公外婆,用的都是60Pro,但打心里信不过电子支付,平日一直用现金。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一点外,在紧急情况下,如遇到突发停电、网络中断等情况,现金支付的可靠性与即时性更是无可比拟。
二、安全性:降低信息泄露风险,避免支付骗局
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与之相关的网络犯罪也在逐年增长,包括账户盗用、网络钓鱼、恶意软件攻击等,用户面临的信息安全威胁不容忽视。
虽然各大支付平台均采取了多种防护措施,但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完全避免此类风险仍然极具挑战。
就比如支付骗局里的假冒应用。
诈骗团伙将自己的付款页面,设计成支付宝付款页面的样式,受骗者以为是安全支付,实则是精心编织的骗局。
相较于电子支付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现金支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三、现金支付在心理层面上的影响
1. 感知价值与支出痛苦
毫无疑问的,相比于手机屏幕上的数字,现金支付能带来更强的“支出痛苦”。
当使用现金付款时时,这种实物交易的方式会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金钱的减少。
相较于刷卡或移动支付,现金支付的可视化特征更容易触发人们对于花费的心理警觉,从而可能促使他们在消费时更为谨慎和节制。
2. 预算控制
由于现金具有物理限制,当你的钱包中现金有限时,自然形成了一种预设的预算约束。
当你看到钱越来越少时,会更易于遵循自己设定的预算目标,避免无意识的超支行为。
3. 及时反馈与决策合理性
心理学家提出的“计划我”与“执行我”理论指出,人脑在做财务决策时存在冲突。
现金支付能够让“执行我”即刻感受到消费决策的影响,帮助个体更好地同步“计划我”的长远规划和“执行我”的实际行动。
4. 避免过度借贷风险
信用卡或电子支付方式容易让人忽视实际的财务状况,尤其是当涉及透支功能时,可能会导致个人陷入债务困境。
而现金支付则不会提供这样的便利性,有助于抑制冲动消费和不必要的借贷行为。
总而言之,现金付款作为一种传统支付方式,其直观、便捷、普适及在特定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优势,甚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心理管理工具。
也正因如此,现金支付在数字化时代依然保持不可替代的地位。数据显示,即使在全球电子支付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现金使用率仍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在当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中,电子支付与现金支付并存是必然现象,二者互为补充,共同满足多元化的支付需求。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500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