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最初的味觉体验是怎样的?南货店可以给你答案……
南货店蕴含着上海市井的陈年味道,那是岁月熏出来的年代感。南货是泛称,指长江以南地区盛产的食品,也指北方没有的南方果品、甜点茶食、腊肉腌货、干果海味等。
恋恋南货店
南货店 戴敦邦 图
南货店是主营各地南货的店铺,里面的货品包罗万象。当年,这些来自他乡的食品在与上海的相逢和融合中,逐渐渗透到了上海人的饮食文化中,它暖意融融的,承载着上海寻常人家居家过日子的快乐。
热闹的天潼路街市自然少不了南货店,最有名的是靠近浙江北路的天潼路874号的竟成南货店。这是一家开设于1935年的老字号店铺,竟成两字让人想起“有志者事竟成”,有励志的意味在。
店铺门面为两开间,前店后工场,经营干果、干菜、调料、海味、茶食等南货,大小品种琳琅满目,多达数百种。金华火腿,南京板鸭,舟山的开洋、干贝,浙江山区的黑木耳、香菇,福建莆田的桂圆、江南的笋干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红枣、黑枣、柿饼、小核桃以及腌腊制品、参燕银耳等无不应有尽有。除此之外,还有工场自制的各式茶食、应时糕点等。
竟成南货店的店堂三面为柳桉木质橱窗,店堂内东西两侧排列着两排柜台,一宽一窄。宽柜台的柜面上放置着一排方瓶身圆盖头的玻璃罐,里面盛放着五颜六色的糖果和各种蜜饯。玻璃柜台内盛放着各色糕点南货。窄的柜台是专卖烟酒的,陈列着各种牌子的香烟和老酒。
我家是宁波人,饮食上喜好腌腊制品和海货,竟成的货源符合我家一年四季的食品需求,所以,便成了竟成南货店的常客。除了来自各地的干货食品,竟成南货店最有名的是他家自制的蛋糕和云片糕。
蛋糕有黄蛋糕和白蛋糕,形似马蹄的黄蛋糕采用烘烤手艺,外层略带焦黄色,里面是嫩黄松软的蛋糕芯。白蛋糕是蒸煮出来的,乳白色的心形造型,上面涂有一层麻油,清香绵软,是外婆的最爱。
我生病的时候,妈妈也会买他家的白蛋糕给我吃,说是没有油腻容易消化。他家的云片糕是用桃红色纸包起来的长长的一封,里面是切得薄薄的叠得整整齐齐的雪白的片糕,名字带着点仙气。
我喜欢一片片撕开来吃,撕时要小心翼翼,不能撕碎,边撕边慢慢品味,任香甜的味道一点一点在舌尖缠绵,这是云片糕带给我的一种特殊享受。去竟成买东西,附带上一点蜜饯糖果是妈妈给我的额外奖赏。我喜欢白糖梅子,青梅外裹着一层绵软的白糖,看似一个个雪球,入口蜜甜,咬下去,脆生生的,一股略带青涩的酸味,一点不甜腻。盐津枣更是小孩子的最爱,绿豆大小的一粒粒,甜中带咸,一粒可以在嘴里含很长时间,价钱又便宜,所以每次都被允许带一小包回来。买回来后拆去纸包,装在吃剩仁丹留下的铁盒子里,放在床边,晚上躺在床上拈一粒含在嘴里,慢慢咀嚼,睡梦中都有了盐津枣的香甜味道。
当年是没有塑料袋的,营业员把顾客选好的货品在戥盘秤上秤好,拿起一张长方形的牛皮纸,左手捏住纸张的左下角,把货品倒入稍稍竖起的纸上,右手在纸张下方的三分之一处折起和左上方形成对角,然后三折两折,变魔术般地便折成一个状如元宝的三角包。这是当年南货店伙计的基本功,人人都练就包三角包的绝技,小小三角包包裹的是寻常百姓的闲趣。店里的桂圆、红枣、麻栗子等南货一般是用牛皮纸包成长方形,然后在面上衬一张大红纸,再用纸质线包扎,看上去很喜庆。酒瓶的包装是用绳子扎的,有二瓶一扎的,也有三四瓶一扎的,营业员先在酒瓶下端扎一圈,然后在上部扎一圈,再在中间抽一匝,上面打个结,作提手,无论怎样甩,也不会散开。南货店的这些包扎技能现在恐怕已经绝迹了。
我喜欢到南货店买东西,看各种各样的货品,尤其是快要过年时,南货店柜台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吃食,仿佛要举行一场食品的派对。这些带给年少的我新鲜感和喜悦的心情。这家店里有一位大姐姐营业员,她个子高高的,像雪一样白的皮肤带点微红,一双丹凤眼又大又亮,梳着两条长及膝盖的辫子。我最喜欢到她那里去买糕点零食,看着她拿东西给我时那辫子晃晃悠悠的好看极了。
大姐姐也喜欢我,见了我便满脸笑容地问:“小妹妹,今天买点什么呀?”她说话的声音虽然有点沙哑,但很温柔。看着她又细又长灵活自如的纤纤十指,把仔细包好的有棱有角的三角包或长方包递到我手上,我常常会走神,总觉得这样漂亮的手应该去弹钢琴。店堂里人不多的时候,大姐姐会和我聊天,说些好玩的事,然后我就吃吃地笑。时间长了,我居然有点依恋她。几天不见,会想念。南货店离家很近,抬腿就到了,即便不买东西,我也会溜到南货店里去看看她,对于从小没有兄弟姐妹做伴的我而言,竟成南货店的大姐姐慰藉了我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有一年,过完春节,妈妈让我去竟成南货店买柿饼,走进店堂发现大姐姐变样了。她那两条我最喜欢的又黑又粗的长辫子没有了,代之以一头卷曲的长波浪,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我问她:“大姐姐,你的长辫子呢?”她笑笑,从自己兜里拿出几颗水果糖边塞给我边说:“我结婚了呀,这是我的喜糖!”我问:“结婚为什么要剪辫子呢?”她笑而不答,不知为什么,我心里有点难受。再后来,我看到她的肚子挺了起来,显然是怀上了宝宝。渐渐地,店堂里就很少见到她的身影了。看不到大姐姐,我心里有点莫名失落,去竟成南货店买东西也不如以前那么起劲了。
作者介绍
惜珍
惜珍,本名朱惜珍。上海作家。
著有《海上学人——一蓑烟雨任平生》《永不飘散的风情》《花园洋房的下午茶》《梧桐深处的别恋》《走近草根艺人》《在上海寻找上海》等城市文化主题专著。2016年出版的《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至今已多次重印,其电子书已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和埃默里大学图书馆引进。
2018年与朋友共同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面朝地中海的房子》。
2020年被评为静安区十大公共文化旅游人物。
2021年出版散文集《上海:精神的行走》(上下册),以作家的眼光去写城市的前世今生,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城市画卷。
秋水远梦(国画)汤兆基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上海静安”微信
长按二维码下载
“上海静安”APP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1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