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分享干货

真心话大冒险:你敢在情绪里停一会吗?

点击蓝字/ 和我一起成长吧


上周五早上,小C起床后一直在喊,我太困了!我困si!我还想睡觉!杨先生就跟小C说,你中午早点睡。我当时就在想,好大一颗绊脚石。果然很快就听见闺女喊,什么时候睡是我自己的事儿!
也是同一天,我跟杨先生吐槽自己遇到的淘宝客服问题,我说得情绪正激动,杨先生说,要么咱们再买一个?当时我就很崩溃地回复,我在说我的感受,感受啊!你能不能不要提解决办法?
在上面发生的两件事里,杨先生给我和小C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建议。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方法和建议并没有让我们两个感觉更好一些,而是激发了更大的情绪和反应。
好心换来驴肝肺,只是因为不小心扔了绊脚石。
1/
什么是绊脚石
P.E.T.将沟通中的绊脚石归纳为12类,分别是:
1.命令、指示——别想那么多了……”
2.警告、威胁——“你要是老这样,别人都不愿意跟你玩了……”
3.说教、教训——你不应该那么想,人家也是为了你好……”
4.建议、提供解决办法——中午早点睡……”
5.以逻辑说服、争论——“你知道为什么你没做成吗,因为……”
6.评判、批评、责备——你就是不想去跳舞才说腿疼……”
7.赞美、认同——你做得很棒了……”
8.谩骂、嘲讽——你怎么胆儿那么小啊……”
9.分析、诊断——你就是累了……”
10.安慰、同情——你会好起来的……”
11.协查、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12.转移注意力、会比——“你看这个,这个可好玩了……”

Photo fromPexels
为什么以上12类沟通方式被成为绊脚石,是因为这些回应,一定程度上都在传递着不接纳、不信任、不尊重,让沟通对象产生被误解、低价值、不被尊重等感觉。其结果是不仅达不到沟通的效果,还会导致关系疏离。
看到以上12个分类,大家可能有些疑问。说教和嘲讽这些毫无疑问都是绊脚石,可是怎么赞美、安慰也成了绊脚石呢?
称它们是绊脚石,是因为当一个人处在负面情绪中时,赞美和肯定与当事人的感受是不一致的,自我内在感知和外部给予的反馈冲突,会让人感到焦虑和不知所措;而安慰和同情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感到有负面情绪不是好事儿,这些感觉对于缓解情绪没有任何帮助,还可能会使沟通双方更加疏离,因此,我们称之为绊脚石。
但是,这里还需要再解释一下,以上12类沟通方式只有在对方处于困扰或强烈情绪中时使用才会被成为绊脚石,如果沟通双方都没什么情绪,大部分回应都不是绊脚石。当然,像嘲讽、谩骂这样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是合适的回应。
2/
我们为什么扔绊脚石
那天晚上我跟杨先生沟通的时候跟他说,我发现当我跟你沟通一些困扰时,你总是在给我提解决办法,但我不需要解决办法,我需要有人能够接纳我表达情绪。
我虽然这么说他,当我回忆自己对杨先生的回应时,其实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当他有什么情绪时,我也是急于帮助他解决问题。
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做到认真地感受别人的情绪,耐心地倾听对方吐槽呢?
  • 你有多久没有感受过自己


2019年,我去上P.E.T.的课程,课堂上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发生这件事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和大部分同学一样,这个问题让我愣了一下。
感受?我的感受是什么?

“我觉得那样是不对的。”有的同学这样回答。
“那不是感受,是评价。你的感受是什么?”
被老师这样问过后,我们似乎更迷惑了。老师问的感受到底是什么意思?
后来,老师拿出来了一张情绪表,讲述了人们通常会有哪些情绪。常见的有生气、愤怒、悲伤等等,在常见的情绪背后,可能还藏着更多的情绪,如内疚、嫉妒、受挫等等。
说实话,当时看着老师的讲解,我有一种打开一个新世界的感觉。
在我们以往受的教育中,是没有人来关注自己的感受的。我们更多的在乎目标是否达成,任务是否完成,却很少关注完成目标的人到底怎么样。
我们从没学过如何感知自己的情绪,又何谈感知他人情绪呢。

Photo by Burak KostakPexels
  • 没有情绪的人才是强大的人


在我们接受的教育中,不只是没有被询问过个人的感受,还会告知有坏情绪是问题。
回想小时候,当我们生气、伤心、难过掉眼泪的时候,身边总是有人会告诉你,别哭了,这有什么好哭的?甚至有人会说,我最烦哭哭啼啼的人了。
带着孩子在外边玩,也总是会看到哭泣的孩子身边有大人说,别哭了,你看大家都笑话你了。
长久以来,我们形成的一种认知是,负面情绪是不好的,或者是有负面情就是软弱的表现,是被人看不起的。我们也坚定地认为必须尽快摆脱负面情绪,因为一旦停下来,就会被情绪淹没,无法逃离。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变得不允许自己有负面情绪,不允许自己敏感和脆弱。
投射到别人身上,我们也有同样的顾虑。

就像我看到杨先生有了坏情绪,也是希望他赶紧振作起来,仔细体会,内心深处其实有一点慌张的念头,因为在自己的期待中,他应该是能够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存在,如果他不再是强者了,我们该怎么办?
3/
感知情绪并不可怕
在人际交往中,能够控制情绪的人被称为情商高。但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把控制情绪理解为压抑情绪,就是你可以生气,但不能表现出来。这就像把情绪放入高压锅,虽然外表看来很平静,但总有一刻要爆发。

我支持所有高情商的表现,但同时,我也认为,真正的控制情绪,不应该是简单地压抑情绪,而是应该认真地感知情绪,明白自己感受的来源,打破自己本能中形成的逻辑,让情绪真正地得到疏解。

前几天,有一位朋友过生日,我给她准备了一份礼物。后来很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朋友把我送给她的东西转送给了另外一个我不太熟悉的人。
这个发现让我心里很不舒服。但是是怎样的不舒服呢?我好像一下子也说不清楚。
那天回到家,我把自己放在床上,闭上眼睛,让自己重新回到当时的情境中,去感受自己的感受。
(这里不讨论这件事情值不值得不开心,每一个人过往经历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反应不一样,只是讨论如何跟情绪共处。)
眼睛闭上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身体慢慢沉了下去,而那些委屈、不被珍惜的情绪就像水中的涟漪一样,随着我的下沉慢慢推向周围。
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我曾经以为如果允许自己呆在情绪中,自己就会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但当我真的允许自己沉下去,那些情绪就像随着涟漪慢慢推远一样,越来越淡。
渐渐的,我在情绪背后看到了另外一个情境。
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女生很受欢迎,大家都喜欢跟她玩。我也一样。为了让她跟我玩,我经常把自己仅有的一些零食带到学校给她吃。
在那段经历中,我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我和她之间的关系。当然,换来的一定不是真的朋友,而是时好时坏的关系。
当我看到这个情境时,我知道,自己当下面对朋友的行为时产生的感受,不仅仅是对这一件事的感受,而是这件事激发了我曾经很难过的经历。当曾经的感受被激活,我失去了判断当下时局的能力,潜意识将眼前的事情和过往的情绪连接在了一起。
看到这一点时,我感觉自己轻松多了。因为我知道,我不是曾经那个讨好的小孩了,而朋友也不是曾经学校里一呼百应的大姐大。对于送礼物这件事来讲,我有送的权利,别人有拒绝以及支配接受礼物的权利,但无论对方怎么做,都跟我本人是否被珍惜没有关系。
这是第一次,我没有急于摆脱坏情绪,也没有简单地把它扔在那,而是真的安静地与它相处,带给了我很多的惊喜。

Photo by Mathias P.R. RedingPexels

体验到了自我感知情绪的甜头,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也不再急于让她立刻平静下来。

当她生气的时候,会跺脚,大喊,拒绝我抱她,或者把自己关进房间里。这时候我不会喝止她,而是会告诉她,我很想帮助她,但是我没清楚她发生了什么,如果她自己觉得好一些了,就打开门让我进来。

只有孩子体会到情绪升起和回落的过程,感知自己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能发展出她自己应对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允许自己和他人生气、难过与悲伤,才是化解情绪的最佳选项。
////////////////////
在李楠老师的课程中,她总是会问同学的感受,也鼓励对方在感受里多停留一会,跟自己的情绪呆一会,看看自己感受到的到底是什么。
以前我以为老师是允许我们脆弱,可是今天我才理解,只有能够直面自己的脆弱和不堪,才是真正强大的人。
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
时而迷茫,时而焦虑,
但从未放弃在与孩子对话中探索和寻找自己,
一起上路吧~
VIVI的麦克风 哈喽~感谢你的到来~我是VIVI,职场妈妈一枚。想做更好的自己,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也想在有限的外部环境下为自己和孩子寻求探索和成为自己的机会和可能。一起上路吧~ 85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如果你也有共鸣
就给我点一个赞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1142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