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分享干货

赠书|35岁实现财务自由的人有什么想说的:提前退休,不那么容易!

年龄焦虑、财务不自由、被动内卷、梦想搁浅……是很多年轻人不可言说的痛,解不开的结。


被困在“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的约束中,时间仿佛成了一张任务清单:18岁该上大学,22岁该找个好工作,25岁该成家……


35岁,该是人到中年,家庭和谐,儿女双全,收入体面,事业小成了吧……


我们不能否认,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当然有值得羡慕的地方。但我们也应当给人海留有足够宽容的水位线,让成功变得多种多样——35岁,从心出发,也刚刚好。


今天,我想为你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位35岁的苏小朋友:苏禹烈。



读了7年的大学本科,一波三折的创业经历


如果一个人对你说:“我在35岁前,从北大文学系休学开始创业,通过做天使投资人实现了财务自由。”你第一反应或许是:好家伙,真是家大业大经得起折腾啊。


这就是苏禹烈,而完整的故事并不是这样的:

2003年入学北大中文系,但他更沉迷于古典音乐。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把精力耗费在练琴上。


到了大三,他又决定去英国学古典音乐,但当他好不容易通过英国音乐皇家学院的考试时,却被告知本科专业(中文)与要求不符,必须要重读一个音乐类本科。


在测算了一番4+2的费用后,他只好放弃,向北大提出休学申请,转去创业。


这一去数年的创业时光,让他花了7年时间,才拿到本科学位证。


然后他创业就成功了吗?并没有——他在北大创业园开了一家做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小公司,但日常“就是带外国人做做文化探访,打打太极拳,捏捏泥人,旅旅游,没大做起来,比较郁闷。”


因为团队都是年轻人,结构比较松散,商业模式有硬伤,资源也不好,这次创业毫不意外的以失败告终。


闷了几个月的苏禹烈开始找工作,但他的处境很尴尬:没有实习经验,没有学历,也没参加什么社团。


这怎么看怎么像是走入死局,而他却另辟蹊径地想到:“都已经这样了,不如去做投资,可以更快积累财富,早点退休,还去干我那音乐的事儿去。”


看得出来,苏禹烈并不是情绪化的叛逆——他有梦想,也在人间。



梦想搁浅时,他会想办法苟住生活,但挣扎于生活时,他又不肯熄灭心中的烈火。

第一次创业失败后,他与合伙人成立了一家青阳天使基金,他的合伙人,则是在创业期间机缘巧合结识的投资人杰森。


这次他们也赶上了一个好时候:2009年,经历过美国金融危机重创之后,中国稳定的经济环境开始为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人所青睐。国外投资人需要来中国考察,国内投资人也需要出国交流。于是他把之前的创业模式改了改,带同胞到特殊目的地旅行,例如以色列、非洲等,还加入很多文化体验、学习交流的元素。

这样以来,他不仅存下了第一桶金,也积攒了很多人脉——例如国内著名投资人徐小平就是这个时候认识的。

这就是苏禹烈想要讲述的第一个主题:能力、资源、模式和时代大势要匹配。

同样的创业思路,他大学的时候弄不成,几年之后弄成了,就是因为在几年之后,能力,资源和模式都得到了增进和优化,同时又迎合了时代大势,自然可以开花结果。





意志力如同肌肉,不锻炼就会消失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放在小事上成就小事,放在大事上成就大事,但如果随波逐流浪费掉,则一事无成。


我们如果没有能力做大事,就至少做好每一件小事。不要轻轻松松地向下滑落,在茫然不觉间坠入谷底。


其实保持日日精进,锻炼的不只是能力,更重要的是意志力。而人生的成败往往不在能力,而在于“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多坚持一下的意志力。”



苏禹烈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他接受了一个好玩的挑战,跳进冰水池中,看能不能坚持到5分钟。


他说自己跳进去半分钟就开始受不了了,彻骨的寒冷让他胆寒。但同样接受挑战的朋友告诉他:只要多坚持100秒,你的身体就会开始适应。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3分钟左右他开始适应水温,4分钟的时候他甚至觉得哪怕再待上5分钟也问题不到,最后30秒钟,他甚至加大难度,让自己整个人都埋进冰水里。


他很感谢那位朋友,因为他不用带着一份半途而废的感觉走向明天。


他也很感慨:自己曾是高考一百天挑灯夜战考上北大的人,是参加了各种极限运动的人,是在创业路上载浮载沉的人,也是见识过生死时刻的人,按说他应该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可还是差点败给这一池冰水。


能反映意志力重要性的还有他团队一个实习生的经历,同期来团队的四个人,有的嫌弃工作压力大,有的嫌赚钱少,有的嫌他脾气不好,纷纷提前离开。只有一个人抗住了那魔鬼般的11个月,获得了他的认可,现在,他已经是能够独立投出四家“独角兽”公司的人,收入比其他三个人加一起再翻几十倍还高。


这就是他想传达的第二个主题:意志力其实就像肌肉一样,“不练就会消失”。因此,对于年纪轻轻就想要实现财富自由的人来说,意志力是保证自己向上攀爬的基本保障,是必须有的东西。




让自己早早退休,才能做更多的事


《35岁,从心出发》的主题,就苏禹烈原意来说,是讲“35岁早早退休”的。


但他并不是来炫耀自己的退休生活是多么的滋润富足,相反,他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自己在没退休以前,是怎么做的。


因此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我美好的退休生活”,而是“我想尽办法让自己趁早退休”和“我退休后还要继续做的事”。


正如专栏作家崔书馨给本书的评价:“财务自由是衡量职场成功的终局记号,但人生未必。那种财务自由后你也愿意一辈子做的才是此生志向。”


工作可更换,志向不能熄灭。


因为志向创造的,是更大的价值。


苏禹烈说:未老别先衰。很多人有“未知恐惧症”,年纪轻轻就觉得自己到了经不起任何风险的时候。一听到不熟悉的、未知的事就开始莫名担心。


殊不知,这样会将自己置于更大的风险之中:你在预支自己的舒适区。


人类在宇宙中是如此的渺小,充满了各种各样未知的风险,而舒适区只有那么大点儿。


用一点点舒适区去对抗全世界风险?且不说历史大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就是一个单位的人事调动,都有可能让舒适区不那么舒适。


更何况,温床很容易杀死一个人——正如他在投资生涯中看到的那样:“很多本来很好的投资项目最后死了,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有太多的钱。导致整个创业团队遇到问题都要靠花钱解决,结果没有提升自己的能力。人只有在一穷二白的时刻,才最具创造力和破釜沉舟的勇气。”


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保持学习,拓展自己的舒适区,既要守成,也要拓疆,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更强。


这就是苏禹烈想表达的第三个主题:退休不是为了赋闲在家混吃等死,而是为了做更多的事。


跨越舒适区,做更多的事,才能让你在世间闯荡时更加游刃有余。



人生,除了死亡没有终局


在著名电影《乱世佳人》(改编自玛格丽特·米切尔长篇小说《飘》)的结尾,充满生命韧劲的主人公斯嘉丽在爱人出走,生活跌入低谷,只片刻消沉后,便说出那句经典名言:“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是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生活与小说不同的是,不论多疯狂、多辉煌、多颓丧的生活,都要继续,除了死亡,都没有终局。继续生活,继续前进。正如《35岁,从心出发》之中说的那样:


生而为人,每双眼都可以看得到,路就在脚下……一旦上了路,万事皆有办法,不要害怕。





赠书福利



【参与方式】:关注“合肥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点击文章右下方的“在看”并在本文底部留言。


【获奖方式】:截至2021年12月2日下午15时,合小图会在本文下方的留言中选取最最走心的三位读者的留言,给予这三位读者每人赠送书籍《35岁,从心出发》一本,请大家一定用心留言并积极转发哦~


【公布方式】:微信将于12月2日公布获奖结果,以留言回复形式告知。同时,获奖的幸运儿按如下格式“姓名+ 地址+号码”,在本文下方留言。(为避免信息错漏,请获奖的读者务必在该文章下方 而不是其他地方 以留言的形式回复个人信息。快递运送赠书需要一定时间,也请大家耐心等待,谢谢合作。)


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合肥市图书馆所有。

遇见合图

不只是遇见温暖

遇见你

不只是遇见你

合肥市图书馆 读者活动与服务 11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1135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