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jinnalai.com/uploads/article/2021/11/29/70572.jpg)
【按:本文引自《豆瓣网》2013.10.13.“奔小锣(更名:信心不逆的熊宝)的日记”。该文以较大的篇幅引用了菩提比丘对佛法“轮回说”所作的精辟论述。】这又是一篇菩提长老写的好文。他1944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67年完成哲学博士学位后,即赴斯里兰卡出家,1967年受沙弥戒,1973年受比丘具足戒。自1984年,菩提长老奉任斯里兰卡佛教出版社(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总编辑,1988年又出任该社社长,其在著作、翻译、编辑上声誉卓著,出版过多部重要作品,包括《中尼迦耶(英译)》、《相应尼迦耶(英译)》等。法师以现代英文语法翻译并注释巴利经论,对于南传巴利藏的弘传,其贡献可谓兼具重要性与历史性。法师目前担任美国同净兰若僧团会议主席,及美国印顺导师基金会董事长。这篇文章简单地提到了“轮回”在佛教中为什么处于核心地位:“佛法修持的目的,并非是为我们的当前个性与在世处境之间提供一项舒适的调停,为藉提升自我觉察以缓解精神痛苦。”正如在另外一篇访谈中提到当今佛教在美国的情况时,他说:“在许多我看过的佛教出版品,觉察到一个几乎被视为必然的普遍做法,就是把佛教修行从信仰与教理的基础抽离,移植到其本质由西方人文主义——特别是人道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所界定的一般世俗日常生活。“我想,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利用内观禅修当成西方心理治疗的附属品或对等物。实际上,我并不过度担忧心理学家使用佛教技巧来提升心理的疗愈。如果佛教禅修,能帮助人们对自己感觉更好,或者能活得更加醒觉和平静,这是好事;若心理治疗师能将禅修当作心理治疗的工具,我祝他们成功!毕竟,‘如来并非握拳不教的老师’,我们应该让他人撷取佛法,有效运用于利乐世间。“我所关切的是,现今教授佛法的普遍趋势,用大量心理学语词来改写佛陀教法的核心义理,之后说这是佛法。然而这样,我们绝无法从佛教本身的结构,看出佛法的真正目的——并非导致心理上的疗愈、完整或自我接受,而是策励心灵朝向解脱——对治所有造成系缚与痛苦的心理因素,最后从中解脱。我们应谨记,佛陀并未将佛法教导成‘生活的艺术’,虽然它蕴含于内,但佛陀教导的是更超越、无上的‘解脱道’——通往终极解脱和觉悟的道路。佛陀所指的觉悟,并非赞扬人类的有限,也不是被动屈服于我们性格的脆弱,而是透过彻底改革,突破至全然不同的境界,来克服这些有限。“这是我发现最能掌握佛法的叙述:在出世间法最高的成就,我们克服所有人类的缺点和脆弱,也包括生命必然死亡这件事。佛道的目标,不仅在于具足正念地生活与死去(当然这是值得成就的),而是超越生死达到完全不死、无可限量的涅槃。这是佛陀追寻觉悟过程中冀求的目标,也由于佛陀成就正觉,使得这目标可在世间实现。这是如法修行的结果,亦是依佛教原架构修学的终点。“然而,当把内观修行教导成只是一种醒觉的生活方式,在洗碗盘和换尿布时保持觉知与平静,这目标便失落了。当佛法存在的理由——出世间法被删除时,在我看来,剩下的只是去除菁华、空洞无力的教导,不再是能导向解脱的工具了。正确修行佛法,确实带来许多现世的快乐。但佛陀终极的教导不只关于现世乐,而是要达到世间灭——这成就并非存在于遥远的他方世界,而是在这具有感官与意识的六呎之躯中。”------------------------------------
佛法可以不提轮回吗
现代人对宗教教导强调有必要与个人相关并直接可证,相应地在某些佛教圈子里,久经考验的轮回教说在经受苛刻的重新审查。尽管只有少数几位当代佛教思想家仍走得过远,建议将此教说作为“非科学”予以废弃,另有一种观点已开始流行,意谓不管轮回本身真实与否,轮回的教说对佛法修持无根本重要性,因此在佛法教导中无必要地位。有人说,佛法只关乎即刻当下,助我们藉提升自觉与内在诚实,解决个人难题。佛教的其余一切,只是一个古老文化的宗教性装饰,作为我们当今科技时代的佛法已彻底不合宜,如今可以放弃了。
假如暂时放下个人偏见,直接去我们的来源查看,便会发现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佛陀本人讲授了轮回,并且是把它作为一个基本要旨来讲授的。综观佛陀说法的经文,我们可以看见,轮回教说远非仅是对他那个时代的流行观念或者对一种亚洲文化构想的折衷接受,相反,它对于佛法修持的整个过程意义巨大,既影响着起始修持的目的,也影响着把修持坚持到底的动力。佛法之路的目的是从苦中解脱,佛陀多次阐明,需要从中解脱之苦,乃是受缚于周而复始的生死轮回之苦。确切地说,佛法有一个侧面是直接可见并亲身可证的。直接审视个人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忧愁、紧张、恐惧与悲痛,总是来源于我们的贪、瞋、痴,因此是可以藉灭除那些杂染而消解的。佛法修持中这一直接可证的侧面,其重要性决不能低估,因为它坚定了我们对佛法之路解脱效力的信心。然而,对轮回教说不予重视,把佛法全义解释为藉提升自我觉察以缓解精神痛苦,便使它失去了那些更宽广的视点,佛法有赖于后者才得以保持完整的广度与深度。那样做的严重危险是,最终把佛法缩减至无异于一门复杂而古老的人道主义心理疗法。佛陀本人已清楚阐明,人类生存的根本矛盾非仅是我们善感于忧愁、悲哀与恐惧,而是我们借着我执、自缚于生老病死的连续再生模式,在其中经受种种形式的精神痛苦。他还说明,杂染最主要的危险在于,它们是维持轮回继续之因。只要继续存在于心智的深度层次不予弃绝,它们会拖着我们继续那“缘起”的循环,在其中我们的泛滥之泪“多于大海之水”。对这些要点作仔细思考,我们便可看见,佛法修持的目的,并非是为我们的当前个性与在世处境之间提供一项舒适的调停,而在于启动一个影响深远的内在转化过程,它将会引导我们从世俗的生存循环中彻底解脱。诚然,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走上佛法之路的主要动机,一直是对自己无明人生的常规轨迹有一股啃啮于心的不满足感,而非是对轮回重生的危险有着敏锐的警悟。然而,我们若是想彻底奉行佛法,得益于它的全部潜力所赋予的宁静与高等智慧,则有必要使我们修持的动机成熟起来,超越引导我们走上此道的初始因素。我们的基本动机必须朝着佛陀揭示的那些根本真理而增长起来,随着对这些真理的包容,以之滋养潜能,引导我们实现(解脱的)目标。我们的动机藉由正见的培养获得必要的成熟,正见居佛说八正道之首,这其中便包括对业力与轮回原理对我们生存结构之根本重要性的理解。尽管思维当下是内观禅修的关键,然而认定整个佛法修持只是对当下保持念住,是一个极度的错误。佛法之路强调,智慧是解脱的工具,而智慧不仅必须包括对当下在纵向深度上的透视,而且必须包括对过去与未来在横向轴线上的领悟,我们当前的存在就在其中展开。对轮回原理的充分认识,将会提供全景视野,我们得以在更广阔的背景与全副的关系网络下审视人生。这将促使我们加快在这条道路上的步伐,也将为我们揭示修持目标的深远意义,即心智最终从苦中解脱时轮回的终止。--------------------------------------
当然这篇文章并没有具体的说明如何“知道”轮回。他在另外一篇访谈中谈论到一些关于信仰的事情:“问:您提及以‘信’作为起点,您所谓的‘信’是什么意思?“答:只喜好禅修的西方世界,直到最近都还忽略‘信’为佛教相当重要的层面,我认为这错失了一些重点。修行必须根基于‘信’,这里我用传统上的解释,是指对三宝:佛、法、僧的信心。在一些新近出版品中,我注意到信和虔诚虽已较被强调,但似乎以相当不同于我所理解的方式,来使用这些语词。他们认为‘信’是几乎可以附着于任何对象的特质,只要能传达出内心最深的渴求,便值得赞扬。“我知道这在最近是不受欢迎的观点,但身为佛教宗教师,我相信只有当佛陀真实的教法根源于:信佛陀为无与伦比、完全觉悟的老师;信法为殊胜的教导,开显了其他教义所无法得到的真实智慧,才能如法修行。一旦‘信’变成随风西东的自由飘浮体,而要激励人完全止息痛苦,我恐怕只会误导至无益的小径。“我不认为这个立场使得自己武断或偏执,我希望自己能完全容忍其他的观点。但当有人要我建议:如何正确践行佛法时?我会强调‘信’殊胜特有的对象,是佛陀的无上正觉,以及从佛陀无上正觉所流出的教法。修行同时必须根据正见,其中包括许多同样被西方佛教贬低的观点,例如:轮回;接受‘业’为决定投生类别的力量;理解‘缘起’为描述轮回的因果架构。“问:对许多现代的学佛者,好像很难超越自己当前体验到的经验,去了解一些传统经教所强调的观点?“答:我认为‘信’在此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它让我们正信佛陀的开示,特别是和世俗世界认知相反,或和世俗处世方式相冲突的教化。要记住,佛陀的教法是与个人成见与态度相违的‘逆生死流’。毕竟,大多数人的习性,环绕着趋乐避苦的欲望,和想坚持个人为宇宙中心的错误认识。但当个人体验到足够强烈的苦,就会使他感到这些习性的逼迫,而相信佛陀开显的实相,为个人解脱的指导方针。“当然,一开始接触佛法大海,不需要把较高深的教理全部打包上船。佛陀常因应听法者的根机调整他的教导,对还未能接受究竟解脱法的人,他教导布施和持守五戒,还有慈爱与敬重他人的利益。但每当听众中,有根机成熟足以接受更高教法的人,那么就像经典所说:‘开示觉者特有的教法:苦、集、灭、道。’由于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性情来生活与学习,所以佛陀的应机设教,不论在亚洲,还是西方世界,都可包含各种根机的差异。但随着适应这些个别差异,很重要的是要忠实保留佛陀从无上正等正觉所开示的核心智慧与价值。”当然稍微详细一些的说明在他的《八正道》的第一章有所说明。-----------------------------------------------
来源:
https://www.douban.com/note/310231355/
原文中英对照: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8652690/
英文原版:
https://www.accesstoinsight.org/lib/authors/bodhi/bps-essay_06.html
-----------------------------------------------
《八正道——趣向灭苦的道路》(中译本PDF):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san/The%20Noble%20Eightfold%20Path/The%20Noble%20Eightfold%20Path.pdf
阿含学苑编按
【阿含学苑微信总目】
![](https://www.jinnalai.com/uploads/article/2021/11/29/70574.jpg)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11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