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里,“工人”们挥舞着机械臂,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医院中,“护士”正耐心解答患者疑问,不知疲倦……从工业生产到民生服务,安徽智能机器人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展现着安徽智造的硬实力。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将首次举办智能机器人展,40余家智能机器人企业参展,这将是对安徽机器人产业发展成果的一次系统展示。
智能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
在安徽港口物流有限公司铜陵金园码头,一款水下机器人取代了潜水员的水下检测。这种方式让航运企业实现了“不停产”检验,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维成本,也提升了船舶检验检测水平。
叠衣服、擦桌子、冲咖啡,由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轮臂机器人可以进行各种精细操作。其中,一款名为“Z1”的人形机器人主要针对家庭场景研发,未来有望承担收拾垃圾、将脏衣服放入洗衣机等操作。
当前,安徽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展,涉及工业生产、生活服务、健康管理等多个领域。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智能机器人展上,40家智能机器人企业将展示家政服务、辅助教学、心理咨询等未来生活场景,让观众真切感受智能科技如何融入日常。
为了更具有代入感,展会现场设置了“机器人大道”,按照实际街区进行呈现。一批明星企业将现场展示,包括世界机器人运动会金银牌企业、国内一线人形机器人企业等。
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安徽智能机器人产业并非一夜崛起。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安徽机器人产业从十余家企业、营收不足十亿元,迅速成长为一个涵盖上下游520家企业、全产业营收突破600亿元的产业集群,核心零部件实现自主可控,国产化率超过90%,产业规模与竞争力跃居全国第五,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目前,安徽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家,上市企业6家,工信部机器人示范场景应用企业9家,埃夫特、极智嘉、仁洁智能、酷哇科技等企业的优势产品,居行业细分领域市场前三。
近年来,安徽抢抓产业发展机遇,对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以合肥为代表的省内城市一体化布局研发、制造、应用,培育集聚了一大批制造集成及配套企业。国先中心(合肥)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组建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联盟,在“融”的生态中,凝聚起产业“万物生长”力量。芜湖早在2013年就建成了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目前集聚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0余家。
今年7月,《安徽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我省基本构建特色鲜明、资源聚集、生态完善的智能机器人产业体系,综合实力跃升至第一梯队前列,建成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30年,智能机器人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技术创新、规模应用等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姚一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76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