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反哺家乡的故事,永远充满力量。
丁真最近撕碎娱乐圈剧本回到理塘,被网友封为“理塘王”。
丁真出名没出道,反而回归家乡,五年时间为甘孜带来385亿收入,318国道的沥青也铺到了最后一公里。
有甘孜人表示:“我们自己的齐天大圣,不必去娱乐圈当弼马温。”
刘强东当年上学时老家人给他凑了76个鸡蛋;时隔多年,他把最便宜的鸡蛋,卖回了老家县城。
最近,京东在宿迁一口气开了4家折扣店,一天涌入30万人,直接创造了中国零售业的新纪录。
开业当天的盛况堪比胖东来:哪怕天空飘着雨,大家依然撑伞排起长队,9.9元30枚的鲜鸡蛋两天卖了70万枚。
很多人觉得,开在宿迁的京东折扣店爆火,是因为刘强东亲自回去站台。实际上,京东折扣超市此前早已是“开一家火一家”。
河北涿州首店开业时,两天内接待顾客超10万人次,相当于城里六分之一的人都来买东西,算得上新时代的“万人空巷”。
如今巨头下场开折扣超市并不算稀罕事,为何京东能开出“胖东来”的气势?
开业比春运还火,
拿捏县城打工人
2019年,奥乐齐在上海开了两家店,开业当天有2万人排队。这种盛况让奥乐齐超市的外国店长都大呼“中国消费者太热情”。
6年后,奥乐齐在无锡和苏州的首店开业,吸引了3万人进店,一度在折扣店圈子里“封神”。
到了京东折扣店这里,直接将奥乐齐挤下神坛:4家店涌入30万人,平均下来单店也有7.5万人。
它不仅能引得整座城的人来打卡消费,甚至火爆到需要出动警察维持秩序,忙到警察还要帮忙抽奖。
虽然没出现苏州奥乐齐开业时“上午开业、下午断货”的魔幻场景,但京东折扣超市也营业到凌晨12点半才关门。
有网友在社交媒体评价:“比过年春运人还多。”
京东折扣店这么火,爆款密码就一个:足够便宜。
在京东折扣超市,9.9元标价的商品遍布货架,“天天低价”的标语随处可见。
具体到商品上:24瓶纯净水只要7.99元,14.99元能买10斤面粉,5L大豆油仅需39.99元。这些价格不仅比周边超市低15%-30%,甚至比硬折扣赛道的同行们还低。
有顾客晒出购物小票显示,一家五口的月度生活物资采购总价仅327元,比往常节省近一半开支。
这种“低价风暴”效应迅速席卷县城,周边乡镇的人骑着电动车赶几十里路来囤货。
如果只是便宜,老百姓在县城有太多选择,为何还会对京东折扣店如此“上头”?
还有一重原因是京东足够“叛逆”。
在折扣超市赛道,京东是毋庸置疑的后来者,却大胆打破了前辈留下的规矩:不干“小而精”,反倒做“大而全”。
在硬折扣零售赛道,“小而精”曾是行业默认的生存法则:只有控制好店面、选品成本,才能把控利润,毕竟每多一个SKU,就多一分不可控性。
无论是奥乐齐,还是赛道内的品牌新贵,都默默遵循这个原则,大多以数百平方米门店、千款左右SKU切入市场:
盒马NB的门店面积在600~800平方米,SKU控制在1000~1500个;
美团快乐猴面积在800~1000平方米,SKU约1200个;
就连德国巨头奥乐齐,最大门店面积也仅1000平方米,SKU控制在2000个以内。
反观京东折扣超市,直接把店开到5000平方米,SKU数量超过5000个,主打“大而全”。
有人质疑:“这不就是大卖场换个名字吗?”但京东的极致低价,却是传统大卖场不敢尝试的。
大胆颠覆硬折扣的赚钱逻辑,京东的底气从何而来?
奥乐齐顾不到的地方,
京东先下手为强
早在2021年,京东就全面收购了华冠超市,并在2024年推出“华冠折扣超市”,试点折扣业态。
北京房山、窦店两家华冠折扣超市开业后,单日销售额翻了近5倍。这一成绩甚至吸引物美高层组团前来学习。
同行的实践借鉴、消费者的“用脚投票”,都是京东继续推进折扣业态的底气。
能把这种“反行业直觉”的模式放大,多亏了京东的两个“非常规”打法:
1.抢中产肥肉,给老百姓吃
线下零售爆火的秘诀,基本是“五分靠价格、五分靠逼格”。
因此,如今市面上的超市要么学胖东来和会员店,卷服务、卷逼格;要么做折扣超市,直接打爆性价比。
而京东的打法是:既要逼格,也要价格。
京东折扣超市有两类爆款商品:一类管生活刚需,一类管情绪价值。
对于老百姓最能感知的米面油、生鲜等刚需品,京东把价格压到了极致。
比如蒙牛的纯牛奶10瓶装只需要19.9元;京东自营的护发素线上要32元,折扣店只需要19.9元。
除此之外,一些中产超市的“标配爆品”,京东也搬上了自己的货架。
比如麒麟西瓜、阳光玫瑰葡萄、金枕榴莲、梭子蟹,还有新鲜直供的牛羊猪肉——这些自带“高品质”标签的产品,京东折扣店同样把价格打成了“亲民线”。
京东这波“既要又要”的打法,让近2万个泰国金枕榴莲、3万多斤麒麟西瓜、70万颗鸡蛋,在两天内被抢购一空。
作为县城版“山姆+奥乐齐+盒马”,京东折扣店成功吸引大批流量,也在很大程度上摊薄了大店的运营成本。
2.同行“看不上”的地盘,京东先下手为强
《场景革命》的作者吴声曾说:“产品解决一个问题,场景持续解决问题。”
京东在线上“卷科技、卷价值感”,到了线下门店,却做起了“接地气”的生意。
中国硬折扣市场确实竞争激烈,无论是奥乐齐还是乐尔乐,在其核心经营区域内都难逢敌手。
但京东的聪明之处在于,避开前者锋芒,去它们“顾不上”的地方扎根。
硬折扣的核心是通过供应链优化降低成本,但不同区域的供应链成熟度差异较大,因此很多折扣店都被困在“核心供应链辐射圈”内。
奥乐齐进入中国6年,一直聚焦上海市场,60多家店遍布上海各区域,直到今年才拓展至“上海后花园”;乐尔乐作为中国硬折扣赛道的早期玩家,虽在全国有9000家店,但大部分集中在华中、华南地区,其中2600家门店在湖南就连物美的折扣店也围绕北京布局,美团等品牌的折扣店则把门店“钉”在一二线城市的“黄金3公里”。
京东则直接下沉到县城,毕竟在全国各地搭建供应链和仓库,本就是京东的“拿手戏”。
京东物流在全国有500多个仓库,生鲜商品周转周期已缩短至3天以下,211限时达服务已覆盖全国88%的县级地区。
当京东用电商的打法“卷”折扣店,自然跳出了传统硬折扣的生存逻辑。
又苦又卷的硬折扣,
京东图什么?
尽管京东折扣超市走出了自己的路,但仍无法否认:硬折扣是门“又苦又卷”的生意。
如果说软折扣赚的是“机会钱”,那硬折扣赚的就是“辛苦钱”。
硬折扣不是简单的降价,而是要重构整个零售体系,才能赚到微薄利润。
精简SKU,是替消费者做了“选品”的活;源头直采,是替代理商做了“运货”的活;做自有品牌,更是连生产商、品牌商的活都揽了过来。
即便把这些活都干了,利润依然不乐观:硬折扣超市的利润率极薄,行业平均水平仅1.5%-5%;奥乐齐在中国表现最好时利润率也只有5%,不少地区的净利润率甚至仅2%-3%——相当于卖100块钱,赚不到3块钱。
这样“又苦又不赚钱”的生意,为何巨头们纷纷下场?
答案自然是还有矿可挖。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硬折扣市场规模,已经突破2000亿元,你以为这是就是极限了吗?
事实是这么大的规模,市场渗透率只有8%,与德国的42%、日本的31%相比,增长空间巨大。
在如今极致内卷的商业市场,想找个有万亿市场空白的赛道可太难了。
总的来说,硬折扣这门生意虽苦却宽。
那在国外有奥乐齐,国内有乐尔乐的情况下,京东们还有哪些哪些上升空间呢?
首先是折扣店的品质化。
我之前分析过中国硬折扣鼻祖乐尔乐,其在国内开了9000家门店,也确实赚到了钱,但乐尔乐的低价和利润,都是牙缝里挤出来的。
门店没有装修、没有空调甚至连地面都不平,且为了提高供应链效率,乐尔乐不做水果生鲜等考验即时配送的产品。
这使得很多人对乐尔乐有种刻板印象:硬折扣只是把批发市场搬进城里。
京东折扣店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个痛点。
京东折扣超市出口处,设置了免费自助服务区:有一次性手套、筷子、吸管、纸巾、冰袋等用品,可以随取随用,也为顾客提供微波炉加热服务。
这些服务虽然和胖东来没法比,但确实同时照顾到了价格和体验。
比起外国巨头,京东折扣店们更懂中国消费者。
“本地化”是京东折扣超市的另一大优势,比如宿迁是“中国白酒之都”,针对当地人的饮酒偏好,京东折扣超市专门定制了211ml和618ml两款洋河光瓶酒,开业当天就登顶酒类销售榜第一名;在河北的店就根据当地人口味,推出了道口烧鸡。
到目前为止,京东的大店折扣模式还需要时间来验证,其自有品牌占有率也远不及奥乐齐。
从消费者角度看,京东确实给硬折扣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一个低价、品质和体验,不是非此即彼的新购物天堂。
看来以后被“求开店”评论淹没的,除了胖东来还要多个京东。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73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