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酒席千万别请两广人,随礼太少不够成本!”8月以来,这样一条带着地域标签的话题在社交平台持续发酵。两广地区礼金习俗缘何不同?背后又折射出了对于现代社会“人情往来”的何种态度?
两广酒席:一场“赔本赚吆喝”的团圆宴
在广东顺德的婚宴,常见这样的场景:宾客递上红包时,主人家总会笑着撕下一角红纸。从佛山顺德到茂名高州,从广西百色到北流六靖,两广不少地区的酒席都有着“收心意不收礼金”的传统。不少主人家摆宴甚至上了澳龙、花胶等硬菜,宾客赴宴大多封100-200元红包,主人却常只收5-10元作纪念,甚至直接退回并附赠回礼。
顺德市民梁姨对记者表示:“我们办酒是为了请亲戚朋友热闹,不是为了赚钱。在我们这里,大家来参加婚礼,热热闹闹坐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比什么都重要。像我儿子结婚的时候,来的宾客都是带着真心的祝福,红包收不收、收多少真没那么在意。”在她看来,宴席上的欢声笑语比红包厚度更重要,这种“重相聚轻礼金”的传统,在两广乡村已延续数十年。
广州的吕先生也向记者分享了亲身经历:他曾参加佛山的婚宴,并按心意准备了随礼,但主人家只是象征性地将红包折角后退回,并未收取;而当他参加外省婚礼时,也会遵照当地习俗准备礼金,“不会固守两广的习惯,这是基本的尊重和礼貌。我去山东参加朋友婚礼,那边随礼普遍比较高,我就按照当地的行情随了一份合适的礼金,大家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礼金习俗:存在地域和文化差异
记者了解到,相较于两广的礼金习俗,江浙、福建、山东等地则有很大的不同,礼金被视为经济实力和宗族文化的象征。浙江宁波的普通同事随礼多在1000元以上,福建泉州的婚宴常有“黄金红包”,山东部分地区的至亲随礼甚至可达数万元。
这些差异的背后,是经济水平、宗族文化与社会交往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经济较为发达且宗族观念浓厚的地区,人们往往将礼金视为一种身份与关系亲疏的象征,较高的礼金既能彰显自身实力,也被认为是对新人或办酒席家庭的足够重视;而一些商业氛围浓厚的地区,礼金往来也带有一定的社交与商业考量。
但争议的焦点在于,有网友将这种差异简化为“两广人随礼少”,甚至提出“办酒不请两广人”。对此,广东旅游专家劳毅波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不能一棍子打死一船人”。他强调,他认识的很多广东人到外省随份子时,都会入乡随俗,主动尊重当地的礼金习俗。广州的麦小姐表示:“我去江浙地区参加婚礼,当地随礼普遍较高,我也会按照当地的习惯来,不会因为自己是广东人就搞特殊。”不少网友也反驳:“份子钱是心意不是交易,用金额给人情标价,才丢了办酒的初心。大家来参加婚礼,是为了分享喜悦、送上祝福,而不是看谁给的钱更多。”
专家视角:别让礼金绑架了人情
为什么广东地区的礼金习俗与其他地区有如此大的不同?
区域和历史是一大原因。在古代,岭南地区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隔千里,遥远的路途和崎岖的地形使当时岭南地区相对闭塞、信息滞后,中原地区的随礼习气没有传进来,因此当地份子钱更注重延续传统文化内涵。在岭南地区,“红包”仍被称作“利是”或“利事”,即好运连连、诸事皆宜的意思,派利是往往只是为了一个好兆头,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古时“压岁钱”以红绳穿几枚铜钱的习俗,象征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加之广东的新兴城市有大量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入乡随俗并量力而行,让“情感至上”的朴素逻辑得以保留和延续。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吕德文则从社会变迁角度分析,“随份子”有两层含义,一是表达情义,体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社会需求;二是在婚丧嫁娶等特定事件中,亲朋好友之间的“份子钱”具有帮助和互惠的功能。但如今,“份子钱”表达情谊的功能相比之前在减弱,而功利性的考量在增加,有些人还想着靠办酒席多挣点钱回来,这种变味的“随份子”让人们对其产生反感。他认为,礼金的核心应是情感联结,若沦为攀比或算计的工具,便偏离了习俗的本意,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情感交流。
文|记者彭纪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7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