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四年建设的黄茅海跨海通道于12月11日正式通车,通车后,将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来源新华社
12月10日,记者从广东交通集团获悉,国家重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将于12月11日15时通车试运营,为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交通网络再添“关键一横”。
黄茅海跨海通道于2020年6月开工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建设的跨海通道工程,将充分发挥港珠澳大桥西延线的功能,改变粤西沿海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通道单一的现状,加速大湾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区域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项目起于珠海市平沙镇,终于江门市台山市斗山镇,全长约31公里,其中跨海段长度约14公里,双向六车道,设置服务区1处。通车后,珠海至江门的陆路通行时间将从1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左右。
项目的车辆通行费标准正在按程序审批中。通车试运营初期,黄茅海跨海通道将暂时实行免费通行,待收费标准获批后启动收费,具体收费时间将另行公布。
融合
黄茅海跨海通道联通粤西融入大湾区
过去6年,港珠澳大桥见证了世界级湾区的诞生,尤其是2023年“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落地,标志着港珠澳“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就在港珠澳大桥建成的2年后,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打下了首根钢管桩,开始动工。
其中,黄茅海大桥全长2200米,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三塔公路斜拉桥。在建设过程中,它还创下了两项世界纪录。
如果说,南沙大桥和虎门大桥,是珠江口跨海的“内环”,深中通道是“中环”,那么黄茅海跨海通道和港珠澳大桥所构成的,就是“外环”。
如今,三级通道成型,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把曾经隔水相望的土地,再次缝合在了一起。
广东省委明确提出,“要健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融湾发展”。
去年,珠江口东岸深、莞、惠的GDP合计5.22万亿元,而西岸珠、中、江三城只有1.21万亿元。西岸三城,不敌东岸一城,是珠江口两岸“东强西弱”的现状。
珠江口西岸城市群如何提档?连接东岸高端要素资源是必选项。
放眼整个大湾区,江门处于“承东启西”的位置,与广佛都市圈、深港经济圈两大龙头的陆路距离均在100公里左右,是大湾区通向粤西和大西南的枢纽门户。
以侨乡为纽带,延长港珠澳大桥,提升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发展水平,辐射粤西融湾发展。这,就是黄茅海跨海通道的重要意义。
跨海
江门成为服务港澳和侨胞的“连心之城”
港珠澳大桥,给大湾区带来了港人澳人北上的巨大流量。
你知道的是,他们喜欢逛山姆、买鲍师傅、citywalk;但你不知道的是,有一群人热衷于北上买房。而他们选择置业的城市,不是深圳、也不是广州,而是港珠澳大桥往西1小时车程的——江门。
这是一座位于珠三角西部的城市,面朝大海,在海外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侨乡。
江门有“中国侨乡”的美誉,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530万人,比常住人口还要多。
数百年来,一代代侨民漂洋过海、闯荡世界,五邑华侨华人足迹遍布全球。
改革开放后,广大侨胞和港澳乡亲报效桑梓,外资、技术、设备涌入江门,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到现在,江门活跃着4000多家侨资企业,累计投资总额超过470亿美元。
穿越时空,这条连结着经济和情感的纽带,仍然把江门与港澳、与世界紧紧相连。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越来越多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回到江门投资兴业、安居生活。
在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江门摇身一变,成了服务港澳和侨胞的“连心之城”。
设计
“海上小蛮腰”惊艳众人“展开双翼”独具匠心
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拥有世界最大跨径三塔公路斜拉桥的黄茅海跨海通道身姿挺拔、格外优美。
黄茅海跨海通道起于珠海高栏港经济区,横跨黄茅海水域,终至江门台山市,全长约31公里,其中跨海段约14公里。
工程亮点纷呈,特别是“海上小蛮腰”惊艳众人。两座斜拉桥共5根主塔塔柱,设计采用混凝土空间曲面圆端形独柱塔,塔柱截面由圆形渐变至圆端形再由圆端形渐变至圆形,形如“小蛮腰”。其施工难度极高,建设者们凭借智慧与毅力,运用先进技术攻克难题,让“小蛮腰”屹立于大海之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展开双翼”的TY墩更是独具匠心。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位处台风多发地,且所在水域洪潮交汇剧烈,海上船舶通行繁忙,相对于分幅式桥墩,采用整幅式TY型复合墩可有效降低阻水比,能显著提升桥墩防船撞能力。同时,该设计兼顾美观,Y肢的变截面圆弧造型如海鸥展翅,充满力量与美感,使用钢筋类型达37种,极大增加了钢筋加工成型及现场绑扎难度,需解决高空大悬臂盖梁托架受力、安全防护设置和施工功效等问题。
海上施工挑战重重,彰显了建设者们的无畏勇气。面对台风、巨浪和恶劣的海洋腐蚀环境,他们采用钢筋部品装配化施工技术等创新手段,如勇士在波涛中前行,不仅创造了“黄茅海速度”,还保障了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陆上隧道建设同样精彩。象山隧道施工中,建设者们运用光面水压爆破等微创新工艺,克服了偏压进洞、反坡排水等难题,确保隧道顺利贯通,彻底打通了全线陆地与海域联系的“咽喉要道”。
建设者说
王亚东——“通宵达旦,只为攻克塔柱施工难题”
“这5个主塔小蛮腰造型很好看吧,但施工难度真的很大,塔柱截面由圆形渐变至圆端形,再由圆端形渐变至圆形,每个塔节截面都不一样。”11月30日王亚东正对身为护士的妻子讲解工程建设时的经历。年轻的他是塔柱施工的业主代表,参与了高栏港大桥西塔、黄茅海大桥东塔和中引桥整幅式TY墩的“成长”过程,与管理团队一同攻克了柱塔“变截曲面”智能建造、混凝土质量、塔柱裂缝病害和内外防腐等难题。“每次浇筑混凝土都是最关键的时刻,要在现场蹲守至深夜,但看到如今的成果,感觉值了!”
孙悦楠——“2024年3月19日,我印象最深的一天”
11月30日带着家人一起站在高栏港大桥上,孙悦楠有些感慨:“2024年3月19日,我们工程技术部全体人员,还有参建单位的技术员、施工员,所有人通宵,等待涨潮、等待运梁船到位、等待合适的温度焊接,就为了高栏港大桥最后一榀钢箱梁成功吊装。”作为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桥梁工程师,同时参与过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的建设,孙悦楠身体里承载着巨大的能量。275天的钢箱梁架设期里,秉持着“把每一榀钢箱梁吊装都当作第一次”的高品质建造理念,孙悦楠和工程技术部、参建单位的同事一起圆满完成建设目标。
采写:南都记者李洁琼蒋臻通讯员粤交集宣杨德辉张鸣子
整合:南方+、南方新闻网、央视新闻
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供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1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