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嘉琳/文《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达到30187.3万(3.01亿),比上年增加5501.1万人次,居民年住院达到21.4%。这是我国居民住院率首次突破20%大关。
根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OECD)数据,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住院率平均仅为14%,这意味着,中国的住院率不仅高于大部分发达国家,也高于很多主要的发展中国家。
坦白说,2023年住院数据增幅较大,有后疫情时期就医需求报复性增长的周期性因素。新冠肺炎疫情三年期间,医院的感染控制要求极其严苛,部分医院要求慢病患者以居家治疗、社区治疗为主,尽可能少去医院。同时,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公众聚餐受到诸多限制,且户外运动、社交距离等良好习惯得到推广,慢性病、传染病等发病率有所缓解。在放开疫情管控措施之后的2023年,我国出现慢病发病率及其住院率上升,特别是部分因疫情被耽误的择期手术井喷式增长的现象。
但也要看到,住院率推高背后也有人为因素。一些医院为满足各级卫健委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俗称“国考”)要求,以及为满足各级医保局在医保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等支付方式改革的要求,走分解住院的“捷径”,也就是把患者在同一家医院一次住院就能看好的病,变成两三次住院。分解住院既可以拆解住院天数,进而满足平均住院日考核;也可以拆解住院费用,进而满足次均住院费用考核;然而,分解住院拉高了住院人次数、住院率,此外,患者重复办理入院、出院,乃至在多院区之间、医共体内各单位之间流转,不仅加大了就医负担,还潜藏着流程风险。
另一种则是“超指征住院”,特别面对外地患者的“大住院”。当前,随着高铁、飞机等跨省交通成本下降,患者异地就医多发。国家医保局《2023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普通门急诊、门诊慢特病及住院异地就医2.43亿人次。然而,由于跨省的医疗机构数据难以实现全量、实时互通,且向属地的卫健委、医保局汇集,加上跨省的诊断治疗质控标准、医保基金监管标准尚未实现完全统一,一些医院就钻起了空子。
为根除分解住院、超指征住院现象,各级卫健委、医保局需要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三医”监管平台,让每一项过度医疗行为都加速曝光并被纠正。只有各界达成共识,才能破解卫生监管“行外人不懂,行内人不管,卫健委/医保局管不动”的老大难问题。
除了加强微观诊疗行为监管,还要重塑宏观卫生资源规划。实际上,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住院率仅为12%—15%,并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相比之下,我国公立医院的扩张依赖症应当被高度重视。早在2021年,中国政府就启动了公立医疗高质量发展行动。然而,在一些地区、医院,市政领导、医院领导仍热衷于“医疗政绩工程”,为大医院新建分院、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格为医院,这都无形中推高了本地区的床位数,并成为住院率提升的诱因。
随着我国人口进入负增长,公立医院也要适应存量发展乃至减量发展的新模式,各级卫健委、医保局也要为此制定配套政策。各级卫健委要加快完善对公立医院“关键少数”决策者的考核指标,从侧重硬件设施覆盖率(如床位数、医务人员数)转为侧重服务达标率(如诊疗规范率、性价比)、结果性指标(如单病种治愈率、空置率,居民健康预期寿命),用考核的“牛鼻子”遏制公立医院的扩张冲动,根除医院“过度住院”的决策动机。
(作者系健康中国研究中心理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02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