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如果没有50多年前的围垦,哪有如今的美好生活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章然俞刘东通讯员王吉青孙洪超海报设计骆颖馨

倪连根同志:献身水利、水保事业满二十五年,特颁发此证。

落款是水利电力部,一九八六年五月一日。

这是杭州萧山益农镇众力村村民倪连根保存多年的一本证书。

作为萧山第一代围垦人,每每抚摸它,倪连根总会想起1966年10月至1976年10月的十年围垦时光。彼时,住在茅草搭成的围垦海涂指挥部,饮潮水吃麦粞,村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让滩涂变良田。

如今,走在萧山益农镇上,房屋林立、稻田飘香,普通人很难把脚下坚实的土地和往昔泞泥的滩涂联系在一起,但望着无边无际的稻田,倪连根却能清晰地指出,这是曾经一期围垦所在地,这是二围垦的位置。

今年他86岁了,孙辈们都已成家立业,回望围垦时光,他说,“如果没有围垦,就没有经济发展的根基,哪里还有如今吃饱穿暖的美好生活。”

缺地少粮开启围垦

十年时光刻苦铭心

1966年,倪连根进入围垦海涂指挥部工作。

“当时围垦的范围在夹灶、党山、长沙三个公社,公社的共性是人多地少,唯有围垦让滩涂变良田,才能缓解口粮的压力。”倪连根说,围垦就是在潮水退潮时,由人工挑泥筑起堤坝,抵御潮水侵袭,村民从汹涌的潮浪里努力争得一块块土地。

石头,是从附近的山上人工挑下来,在离指挥部不远处堆成一座座“石头山”。

围垦时期照片益农镇提供

清晨,公社成员集中起来,用扁担挑着石头向江边走去,四周空旷一片白茫茫,唯有村民的身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没有机械的帮助,纯人力搭建的堤坝有时抵御不住潮水的侵袭,“村民新筑的堤坝经常被冲垮,不得不再做一遍。”那时,只要是坚固耐用的物品,都能充当堤坝的一部分,“水泥船也倒翻过来,用作地基,为了让堤坝更加坚固一点。”倪连根说。

围垦时期照片益农镇提供

围垦时期照片益农镇提供

彼时,每一期的围垦都在争分夺秒,早一天让滩涂变良田,地里才能提早播种粮食。

为了更节约时间,10年围垦期间,倪连根基本上不回家,睡在指挥部。当时条件不好,席地而睡是常事,有时,他们甚至会睡在堤坝上。渴了,潮水煮水,饿了吃麦粞饭(类似大麦清粥)、梅干菜等。堤坝上时常会有危险,“上堤坝,一定要几个人挽着胳膊一起走,堤坝有时会被潮水冲出大洞,一不注意就掉进去受伤。”

没有经验、纯靠人力、没有先例,当时,对于围垦的未来,谁也无法保证。

围垦时期照片益农镇提供

但像倪连根一样,没有一个人退缩。“想来是贫穷催人奋进,只有造出良田,才能吃饱穿暖,下一辈才能过上好日子。”

每围垦出一点土地,新的播种也同步进行。

曾经的滩涂上种植了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也有村民迁移至此,慢慢有了人气。

大儿子也参与过围垦

10年围垦共创造良田5.4万亩

倪国寅是倪连根的大儿子,他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

在他的印象里,母亲一人照顾着家庭,白天去公社工作,晚上回来给儿女做饭、喂猪等,十分辛苦。

父亲倪连根常年在围垦指挥部工作,10年间极少回家。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掉进沟里,差点淹死了,家里没大人在,还好村民发现了,立即跑到围垦指挥部找父亲,叫他回来。”倪国寅说,虽然父亲疏于照顾家庭,但家人们都能理解,“毕竟,他在做一项伟大的事业。”

父亲没法回家,少年时期的倪国寅便常常往指挥部跑,去堤坝上唯一一间茅草屋陪父亲。

彼时,倪国寅不太明白父亲具体做的事情,只记得沙土漫天,乱石满地,“到处白茫茫一片,潮水冲刷过土地,太阳一晒,满地都是白色的盐结晶。”

受父亲的影响,少年长大后,竟也成为了第五期围垦的成员之一。

如今已59岁的倪国寅,回忆起当初那段岁月,仍记忆犹新,“从早干到晚,吃饭都是送过来的,吃点梅干菜之类的。”

但,辛苦都是值得的。

1966年一期围垦造就9000亩良田,1970年二期围垦造就18000亩良田,1972年、1973年、1977年分别开展了三期、四期、五期围垦。1966年至1977年,围垦共创造良田5.4万亩。

没有围垦就没有经济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没有围垦,就没有经济发展的改善。”如今,倪连根站在滩涂筑就的良田面前,不免感慨万分。

“有了土地,才有了高楼大厦、工厂厂房,劳动力才有出路,才能挣钱改善生活。”倪连根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围垦的重要性。

如今,在十年围垦奠定的基础上,萧山区益农镇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近年来,益农镇先后荣获2021年度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0个村完成美丽乡村提升村创建,三围村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镇龙殿村成功申报列入杭州市级特色村。完成省AAA级景区村庄验收2个,省AA级景区村庄验收3个,省A级景区村庄验收3个,美丽环境溢出效应不断显现。

事实上,围垦不仅是造田的重要举措,更是治理“坍江”的有效手段。

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90年代,萧山人经历过33次围垦,共围得滩涂361平方公里,约合萧山区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山河共庆,家国同梦。来潮新闻分享“小家”的幸福故事,让我们成为时代的记录者,一起为祖国送上祝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69898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