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闹海,再次让蚌埠声名鹊起。然而眼下这座城市却有些顾不上“蹭热点”。
蛇年春节后,蚌埠“新春第一会”带来新消息——今年会议直指“加强‘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的设定,折射出这座中国分水岭上的“南北分界”城市,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角色升级。
从地理区位上看,蚌埠不仅是中国南北分界线,更是东西贯通的战略支点。从产业功能上看,蚌埠正从承接转移的制造基地,向创新引领的智造高地转变。从城市能级上看,蚌埠正从区域节点城市,向国家枢纽城市跨越。
东西南北,蚌埠的承接角色已经从地理延伸至整个产业格局。这种独特的区位价值与政策能级的共振,正推动蚌埠从“南北分界”向“发展中枢”跃迁。
从分界到节点,“三昧真火”的“buff叠满”
位于淮河中游的蚌埠,是一个跨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城市。这一独特的地位,让蚌埠连通南北,承东启西。
蚌埠也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津浦铁路的开通,让这里迅速成为淮河流域的水陆交通中心和商业重镇。
如今,蚌埠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拥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是淮河经济带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港和皖北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节点。
蚌埠铁海联运班列成功打通了上海、宁波等多条东向出海通道,“蚌西欧”“蚌合欧”国际货运班列可直达45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
作为连接江淮的纽带,蚌埠位于皖北腹地。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蚌埠在区域合作中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与长三角地区的对接,还是融入中部崛起战略,蚌埠都享有天然的优势。
正是这一优势,多重战略在此叠加,蚌埠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蚌埠作为安徽省对接长三角的重要节点城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区域分工协作。蚌埠也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撑城市之一,通过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助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作为皖北地区的经济中心,蚌埠在皖北振兴中发挥着龙头作用,通过产业带动、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蚌埠为皖北地区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皖北振兴战略的交汇点,蚌埠正成为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和交叉区域。
与此同时,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这些产业变革的新趋势,也为蚌埠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从传统到新兴,“三头六臂”的突围
曾几何时,蚌埠以工业闻名的城市形象在全国都能排得上号,在这里诞生了安徽省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收音机。然而,辉煌之后,工业“老大哥”的发展却接连受挫。
产业转型,是蚌埠唯一的出路。
从全省的产业布局来看,在科技创新“一核两翼多点”的构想中,“核”是创新“排头兵”合肥,“两翼”则是指芜湖和蚌埠。
这几年,蚌埠瞄准新赛道,坚持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形成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五大产业集群,并前瞻布局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拥有中国兵器214所、中国电科40/41所、蚌埠玻璃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12所高校、7家中央驻蚌科研单位、1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是皖北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创新源头。
2024年,中研院成功下线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技术国际领先。武耀玻璃成功下线安徽首片汽车玻璃,填补了安徽本土汽车玻璃生产的空白。凯盛超薄柔性玻璃(UTG)成为华为三折叠屏手机全球唯一供应商。中国传感谷集聚企业超200家,8吋MEMS晶圆线正在设备安装调试。蚌埠产液氧甲烷发动机成功完成国内首次10千米级别飞行回收试验……
创新,没有退路可言。
“新春第一会”明确,不仅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还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快形成“一个科研院所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个驻蚌高校共建一个产业园区、每个企业都拥有一个核心技术支撑”的发展格局。
然而产业有新有旧、有大有小、有主有辅,如何让创新最大化赋能产业发展?
今年,蚌埠将立足六大新兴主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集群,一手抓传统产业巩固优化,坚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做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让“老树发新芽”;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让“树林变森林”。
同时要紧盯科技前沿、产业“风口”、市场潮流,加快布局培育未来产业,全力建设智能传感器未来产业先导区,启动创建商业航天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建设皖北零碳新材料产业园,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支持发展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和多元场景,让“小树变大树”,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从转型到重构,“上天入地”的认知升级
对蚌埠来说,转型不是简单的上项目,也不是盲目进入新赛道。而应该转变理念,转变机制,转变格局。
在“新春第一会”上,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就明确,蚌埠今年招商引资目标是招引亿元以上项目保持600个以上不变,要在体量、质量上实现新提升。要紧扣产业链,深入分析产业链上、中、下游短板弱项,大力招引产业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延链、补链、强链、建链,不断提升产业链完整度和竞争力。
也要紧跟新赛道,围绕已经超前布局的智能传感器、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领域,还有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着力招引一批有影响力的未来产业“新星企业”。要积极招引一批首发经济、银发经济等新业态项目,努力形成先发优势。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开发更多跨领域跨层级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政务服务应用场景,让企业办事不求人、便捷更高效、省心还舒心。要持续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加强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精准匹配符合政策的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推动更多惠企政策直通、直达、直享。
在人才招引方面,大力实施“淮畔明珠”人才计划,持续开展“雁归珠城”“招才引智高校行”“人才蚌埠行”等活动,以“真金”和“真心”积极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蚌创新创业。
招引来的才智如何留住?如今,蚌埠已由背靠淮河、跨河发展向面向淮河、拥河发展转变,良好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蚌埠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靓淮河”两岸,科学布局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消费业态、交通出行等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让企业家和各类人才在蚌埠工作生活更舒适、更便捷。
重塑自身的小环境,也要不断融入国家战略大格局。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蚌埠将常态化对标学习沪苏浙,推动产业、科教、医疗、文旅等互通共享,争创五河—泗洪省级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新引进沪苏浙地区亿元以上项目160个以上。坚持以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为引领,发挥蚌埠独有平台优势,深度融入皖北全面振兴大局。
2025年新春第一会,不仅是一次工作部署,更是一次城市发展理念的革新。蚌埠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重构区域价值,开启从“南北分界”向“发展中枢”的华丽蝶变。这颗淮河之畔的明珠,正在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图片由蚌埠市委宣传部提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28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