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炎可以治疗好吗?(风市)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治疗“痿证”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风市、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瘫痪甚至肌肉萎缩的一 类病证。痿的含义有两点: 一是枯萎,痿者萎也,指萎缩; 二是指无力软弱,不能行动。 前者以患肢枯萎削瘦为特征,后者以软弱无力,不能随意动作为主要表现。临床上表现为 抬举、握持、起坐、行走、蹲站等软弱无力,甚至不能运动,肢体瘫痪,肌肉萎缩。
小儿痿证多起于温热病之后,也有部分患儿初生后即有症状,或随着年龄增长而症状 逐渐加重。本病的高发年龄一般在5~10岁。一年四季皆可发病,通常以5~10月份发病 率最高。大多患儿在患病后,经治疗可痊愈,但严重病例往往留有后遗症,如肢体痿废不 用、肌肉萎缩或畸形。极重病儿易出现呼吸困难,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本证与西医学的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肌萎缩、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 痹、肌营养不良症、癔病性瘫痪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并发软瘫的后遗症等临床表现相似, 故临床可参考治疗。
【病因病机】
一、病因
引起痿证的病因颇多,常见的有邪热伤津、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内经》 在对痿证的认识方面指出其病因为肺热叶焦,湿热不攘,病名有痿躄、脉痿、筋痿、肉 痿、骨痿 (即五痿) 及痿厥等。
1. 邪热伤津,津伤不布 诸痿皆起于肺热,五脏皆可致痿。小儿为纯阳之体,又易 罹外感,受邪之后,极易化热化火,伤津耗液。外感风热暑湿之邪或感受风寒入里化热, 或病后邪热未清,皆可耗伤肺之阴津,肺津受伤,气化失司,宣降失常,高源化绝,水亏 火旺,筋脉失润,导致手足痿弱不用而发为痿证。心气热,气血走于上,而使下部血脉空 虚,肌肉麻痹,进而发为脉痿; 肝气热则肝阴受损,损耗肾精,使筋脉失去滋养而致筋 痿; 脾气热,胃阴不足,以致肌肉得不到滋养而致肉痿; 肾精亏损,肾火亢盛,使骨枯髓 减而致骨痿。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 久居阴暗潮湿之地,或冒雨涉水、外感湿邪,浸淫经脉, 营卫运行不畅,郁而生热,久则气血运行不利,筋脉肌肉失濡而发为痿证; 或由小儿过食 肥甘厚味,碍脾伤胃,导致湿浊内蕴,郁而化热,成为痿证。湿热之邪困脾,久则影响脾 胃功能,使气血生化无源,无以养五脏,润筋肉,利关节,以致痿证加重。
3.脾胃虚弱,精微不充 脾主四肢,主肌肉。若小儿素体脾胃虚弱,或因病致虚, 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津液气血化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可致痿证。
4.肝肾亏虚,髓枯筋痿 肝主筋,为罢极之本; 肾主骨生髓,肾藏精,主骨,为作 强之官。精血充盛,则筋骨坚强,活动正常。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体虚病久,均可致阴 精气血亏损,肝血虚则不能濡养宗筋,肾精虚则骨枯髓减,故见关节松弛,骨骼畸形,运 动受阻,而成痿证。
二、病机
1. 基本病机 痿废失用。
2.常证病机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脾胃气虚,运化失司, 则气血乏源,肌体痿废失用。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需靠肺气的宣发肃降,方可濡养百脉、 筋骨; 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筋骨经脉失其濡养而成痿证。由此可见本病所涉及 脏腑以肺、脾、肝、肾为主。湿邪既是发病原因,又是病理产物。湿邪积久不去,郁而生 热,浸淫经脉,致使筋脉迟缓不用。
痿证的病因复杂,其病机属性分为虚实两大类。一般认为起病急,病程短,伴有恶寒 发热外感证者,多为实证; 起病缓慢,病程迁延,或症状进行性加重者,其病机属性以虚 为主,或虚中夹实。新痿多因感受暑湿温热之邪,如若治疗不当,毒邪未净,也可出现阴 虚之证; 久痿失治、误治,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两伤。
【临床表现】
患儿自觉肢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足不胜地,不能步履,甚至不能起坐、握持等, 形成弛缓性瘫痪或肌肉萎缩,可发于上肢、下肢、单侧或双侧。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 肢体经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2.可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拘急痉挛。严重者可见排尿障碍,呼吸困难,吞咽无 力等。
3. 常有久居湿地、涉水淋雨史。或有家族史。
4. 可结合西医相关疾病进行相应的理化检查,如有条件应做CT、核磁共振等。
二、鉴别诊断
1. 痹证 痹证后期,由于肢体关节疼痛,运动障碍,肢体长期废用,也可出现痿证 的瘦削枯萎的症状。其鉴别要点主要在于痿病以肢体软弱无力为主,伴有或不伴有肢体关 节疼痛,而痹证则是先有关节疼痛,后期出现痿软症状。
2.偏枯 偏枯属中风中的一类,起病急骤,表现为偏瘫。痿证起病或快或慢,表现 以双下肢瘫软无力为多,有四肢瘫软,也有单个肢体偏软,而无偏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别常证 发病突然,并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继而出现两足痿软无力,或四肢 瘫痪者,多由外感风温之邪,伤及肺胃之阴所致; 若见两下肢痿软,足跗微肿麻木,伴有 舌红,苔黄腻者,则因湿热浸淫,气血阻滞而致; 倘若病程较长,渐见下肢痿软无力,肌 肉萎缩者,应责之脾胃虚弱,气血乏源,筋脉失养; 伴有腰膝酸软,头晕遗尿者,则为肝 肾亏损,精血不足,筋失濡养而成。
2. 辨识轻重 发病有轻重之分,一般以一侧下肢或一侧上肢痿软不用,不伴有肌肉 萎缩者为轻证; 若出现四肢软瘫,呼吸困难者多为重证; 如发病年龄较早,一般在5 ~6 岁前发病,出现某些肌群假性肥大,其他部位肌肉萎缩现象,最后假性肥大的肌群亦出现 萎缩,并进行性加重者,大多在青春期前死亡。
二、治疗原则
1. 基本治则 对于痿证的治疗,《素问 ·痿论》 有 “治痿者独取阳明” 之名论,所谓 “独取阳明”,一般指补益后天的治疗法则。阳明者胃也,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 筋主束骨,以利机关。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之精血亦有赖于脾胃受纳运化而成,因 此,脾胃功能健旺,饮食得增,津液得复,则肺津充足,脏腑气血功能正常,筋脉得以濡 养,有利于痿证的恢复。
2.具体治法 小儿痿证,初起以邪实为主者,应注意祛邪,常用的方法有清热解毒、 利湿通下等; 后期以正虚为主,多用扶正之法,如调理脾胃、益气养血、补益肝肾等。
三、分证论治
1. 气热伤津
证候表现: 突然出现两足痿软无力,或四肢全瘫,伴恶寒发热,皮肤干燥,心烦口 渴,咳嗽无痰,咽干,溲赤热痛,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 本病以冬春季多见,感受温毒之邪,毒热灼肺,肺热伤津,津液不足以敷 布全身,遂致筋脉皮肤失养而肢体痿软,皮肤干燥; 温邪袭表,余邪未清,正邪相争,故 见恶寒发热; 热盛伤津,肺燥叶枯,清肃失司,故见心烦口渴,咳嗽无痰,咽干; 热移于 下焦,则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数为内热之征。
治法: 清热润燥,益胃治痿。
方剂: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加减。
方解: 方中南北沙参甘润生津,养肺益胃; 桑叶、生石膏清肺胃之热,杏仁、枇杷叶 通肺降气; 阿胶、黑芝麻、甘草养血育阴。
加减: 口渴甚者加石斛、天花粉。注意要选用甘寒清热之品,不能过用苦寒清热辛散 之品。
2. 湿热浸淫
证候表现: 双下肢痿软无力,或兼微肿麻木,身热不扬,肢体困重,或足胫热气上 腾,面黄,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 本证多见于夏秋之季,常有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之病史,湿留不去,郁 而化热,湿热浸淫筋脉,气血阻滞,故两足痿软,喜冷恶热; 湿热熏蒸故面色发黄,湿性 黏腻重浊,浸渍肌肤及下肢,故下肢微肿麻木,肢体困重; 湿热郁于营卫,故身热; 足胫 热气上腾,湿热壅滞胸膈,故胸脘痞闷; 热移于膀胱则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皆为湿 热之象。
治法: 清热利湿,益胃治痿。
方剂: 三妙丸 (《医学正传》) 加减。
方解: 苍术、黄柏燥湿清热; 牛膝通经络,强筋益肾。
加减: 加萆薢、防己、薏苡仁、泽泻渗湿分利,湿热从小便而出。胸脘痞闷,纳呆, 苔腻加厚朴、藿香、佩兰; 若素体瘦弱,下肢无力伴热感,或两足奇热,心烦,舌边尖 红,中剥无苔,脉细数者,此为湿热伤阴,可加沙参、麦冬、天花粉等。
3. 脾胃虚弱
证候表现: 平素纳少便溏,或久病脾胃虚弱,下肢渐渐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缩,纳 呆食少,大便溏薄,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证候分析: 脾胃为水谷之海,脾虚气弱,运化无权则食少便溏; 脾主四肢肌肉,脾失 健运,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无华,四肢肌肉得不到水谷精微的充 养,筋脉失荣,故神疲乏力,下肢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缩; 舌淡苔白,脉细亦为脾胃虚 弱之征。
治法: 健脾益气,益胃治痿。
方剂: 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加减。
方解: 本方以党参、白术、山药、扁豆、莲子肉益气健脾; 茯苓、薏苡仁利湿健脾; 陈皮、砂仁理气健脾,加强运化功能。使脾胃得健,气血得充,四肢得禀,而痿弱自除。
加减: 若畏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 病久体虚,气血两亏者,加当归、白芍、生 地、黄芪。
4. 肝肾亏虚
证候表现: 病起较慢,肢体软弱无力,甚则步履全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尿, 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肝主筋,肾主骨,若先天禀赋不足,肝肾精血亏虚,不能濡养筋骨经脉, 渐成痿证。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精髓不足,故腰脊酸软; 精血不能上承,故头晕耳鸣; 肾司二便,肾气不固,开合失司,故有遗尿; 病久则髓枯筋燥,致步履全废; 舌红,少 苔,脉细数均为阴亏内热之象。
治法: 补益肝肾,益胃治痿。
方剂: 虎潜丸 (《丹溪心法》) 加减。
方解: 方中虎骨、牛膝益肾强筋; 锁阳温肾益精,养筋润燥; 黄柏、知母泻火清热; 熟地、龟板、当归、白芍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之阴; 陈皮、干姜温中健脾,可佐制知、柏 之苦寒,又使补而不滞。
加减: 热盛者去锁阳、干姜; 病久阴损及阳,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者,则虎潜丸去黄柏、知母,加鹿角胶、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杜仲、肉桂等补助 肾阳。
5. 皮痿
证候表现: 皮肤毛发虚弱,失去光泽,手足痿软无力,舌质红苔薄,脉细缓而弱。
证候分析: 久病耗伤阴液,肺阴大伤,遂致肌肤、皮毛、筋脉失养而皮肤毛发虚弱, 失去光泽,手足痿软无力; 舌质红苔薄,脉细缓而弱亦为肺阴耗伤的征象。
治法: 养阴清热,益胃治痿。
方剂: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加减。
方解: 方中生地、麦冬、白芍、玄参、丹皮滋阴清热,凉血解毒; 薄荷透达外邪; 贝 母润肺散结,化痰止咳。
加减: 倦怠乏力,可加太子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
6. 脉痿
证候表现: 下肢肌肉萎缩,足软无力,不能站立,膝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心悸 气短,舌质红苔薄,脉虚弱。
证候分析: 久病或失治误治,脾胃虚甚,气血化生乏源,全身肌肤、肌肉、筋脉及血 脉失养,则下肢肌肉萎缩,足软无力,不能站立,膝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 心失所 养,则心悸气短; 舌质红苔薄,脉虚弱亦为虚证之象。
治法: 养心复脉,益胃治痿。
方剂: 调营通脉汤 (《医醇义》) 加减。
方解: 方中柏子仁、茯神、生地、麦冬、黄连养心安神清热; 当归、丹参、牛膝、桑 枝、川断活血通络; 党参、白术、红枣养心益气。
加减: 自汗、恶风者加黄芪、桂枝、白芍等大补元气,调和营卫。
7. 筋痿
证候表现: 口苦筋急,或痉挛,阴茎迟缓不收,面色发黄,爪甲枯而无华,肢体痿软 无力,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脉弦数。
证候分析: 久病不愈,湿热耗伤津液,肝肾阴亏不能滋养肌肤、筋脉、爪甲,肌体失 养,则可出现口苦筋急,或痉挛,阴茎迟缓不收,面色发黄,爪甲枯而无华,肢体痿软无 力,腰膝酸软; 舌质红,苔薄,脉弦数亦为肝肾阴亏之象。
治法: 养肝柔筋,益胃治痿。
方剂: 水木华滋汤 (《医醇义》) 加减。
方解: 方中生地、当归、白芍、丹皮、羚羊角粉、山栀子凉肝清热; 桑枝、川断、牛 膝、木瓜舒筋通络。
加减: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加知母、黄柏清泻相火。
8. 肉痿
证候表现: 下肢肌肉麻木,萎缩无力,面色黄或浮而无华,口干作渴,食少便溏,舌 质红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 久病或失治误治,脾胃虚甚,气血化生乏源,全身肌肤、肌肉、筋脉失于 津液濡养,则下肢肌肉麻木,萎缩无力,面色黄或浮而无华,口干作渴; 脾虚不运,胃不 受纳,则食少便溏; 舌质红苔薄白,脉缓亦为脾胃不足之象。
治法: 健脾化湿,益胃治痿。
方剂: 顺坤汤 (《医醇义》) 加减。
方解: 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 山药、莲子、大枣调脾和中; 天花 粉、石斛清胃生津。
加减: 纳呆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健脾消食助运。
9. 骨痿
证候表现: 腰膝酸软,不能直起,足无力支撑身体,口渴齿枯,面色黑,耳鸣头晕, 或便秘尿闭,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久病或失治误治,阴液大伤,耗伤肾精,肌肤、腰膝、骨骼、耳窍等失养 则腰膝酸软,不能直起,足无力支撑身体,口渴齿枯,面色黑,耳鸣头晕,或便秘尿闭; 舌红少苔,脉细数亦为肾精耗伤之象。
治法: 滋阴补髓,清热强骨。
方剂: 滋阴补髓汤 (《医醇义》) 加减。
方解: 方中生地、龟板、黄柏、知母、猪骨髓滋阴补髓清热; 虎胫骨、牛膝、川断强 壮筋骨; 党参、白术补气健脾,使脾肾均强则骨痿而愈。
加减: 耳鸣头晕可加磁石、天麻平抑肝阳; 大便秘结可加玄参、麦冬滋阴通便。
四、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 健步虎潜丸 强壮筋骨,活血通络,适用于肝肾亏损证。每次6g,每日2次, 淡盐汤送下。
(2) 香砂六君子丸 理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弱证。每次6g,每日2次。
(3) 六味地黄丸 滋阴补肾,用于肝肾亏损证。每次9g,每日2次。
(4) 二妙丸或四妙丸 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痿证。每次5g,每日2次。
(5) 人参归脾丸 补益脾胃,生血益气,适用于痿证之气血虚弱者。每次1丸,每日 2次,5岁以下酌减。
(6) 右归丸 健脾益气,补肝肾壮元阳,适用于脾胃虚弱,肝肾亏虚之痿证。每次1 丸,每日2次。
2. 单方验方
(1) 天冬、麦冬、牛膝、山药、白术、茯苓、薏苡仁、玉竹各10g,炙甘草、黄柏各 5g。煎服,每日2次。用于邪热伤津证。
(2) 大麦米 (去皮)、薏苡仁各60g,土茯苓90g,同煎为粥,煮熟后去土茯苓常服。 治湿热浸淫证。
(3) 鹿角片300g,酒浸1夜,熟地120g,附片45g,和大麦一起蒸熟,焙干为末。每 日3次,每次3g,米饭送服,治肝肾亏损证。
(4) 石斛30g,苍术15g,黄柏10g,水煎服。用于下肢痿弱。
(5) 紫河车粉100g,烤干牛骨髓粉100g,黑芝麻100g,炒香研末,加白糖适量合拌, 每次9g,每日2次。
3. 药物外治
(1) 桑叶15g,川芎、当归、桑寄生、土牛膝各10g,煎汤加黄酒一盅,每日用清洁 纱布蘸药液,在瘫痪部位搽擦2~3次,使经脉流通。
(2) 将苍术、黄柏 (盐、酒炒)、牛膝、首乌、黑小豆蒸热贴敷患处。用于治疗湿热 下注,两足痿软之证。
(3) 肌肉疼痛时; 百部可用敷法。
4. 针灸疗法
(1) 体针治疗 根据病因和所犯脏腑之不同,配伍相应经脉的穴位,并加取阳明经 穴,再根据虚实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祛除病邪,补其不足。①邪热伤津: 主 穴: 少商、列缺、尺泽。配穴: 上肢取合谷、曲池、肩髃; 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环 跳、风市。用平补平泻法,兼以点刺出血。②湿热浸淫: 主穴: 足三里、解溪、肩髃、外 关。下肢取阴陵泉、三阴交、阳陵泉、环跳。用平补平泻法。③脾胃虚弱: 主穴: 脾俞、 肺俞、气海、关元、足三里。配穴: 上肢取肩髃、阳溪、手三里; 下肢取伏兔、阳陵泉、 悬钟、解溪。用补法,可加灸。④肝肾亏损: 主穴: 肾俞、肝俞、太溪、悬钟、三阴交。 配穴: 上肢取曲池、肩贞; 下肢取阳陵泉、丘墟、八髎、环跳。用补法。
(2) 皮肤针叩刺 部位可分循经、穴位、局部叩刺3种。循经叩刺是循经络路线叩 刺。治病最常用的是项背腰脊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叩刺主要选用手足阳明经的 穴位。上肢加夹脊 (3~5椎),下肢加夹脊 (13~21椎)。局部叩刺即在患部叩刺。
(3) 穴位注射 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方 法: 可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650mg,维生素B120.1mg注射液注射于上述穴位,每 次2~4穴,每穴注入0.5~1mL,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5. 推拿疗法
(1) 上肢拿肩井筋,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髃、曲池等穴,搓揉臂肌 来回数遍。
(2) 下肢拿阴廉、承山、昆仑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 足三里、委中、犊鼻、解溪、内庭等穴,搓揉股肌来回数遍。手劲刚柔并济,以深透 为主。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 注意孕期营养,减少产伤。婴幼儿应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2. 避免居室潮湿,慎防湿邪侵袭。
二、调护
1. 应加强患肢的被动活动,如按摩、推拿等,防止肌肉萎缩。
2. 对长期卧床,不能翻动体位,或翻动较少者,应勤给患儿翻身、按摩,避免局部 受压时间过长,影响血液循环,发生褥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54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