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广元哪个区(广元市下面的县)

广元市,四川省辖地级市,北与甘肃省、陕西省交界;南与南充市为邻;西与绵阳市相连;东与巴中市接壤;处于四川北部边缘,山地向盆地过渡地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市总面积16314平方千米,下辖3区、4县;2019年末,户籍人口298.86万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230.57万人。

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008.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成功加入全省“千亿俱乐部”。

广元市历史沿革(附珍稀地图)

(下文历史参考图中,黑色为过去地名,棕色为当代地名以便对照)

周慎靓王六年(前316年),秦国灭蜀吞苴,改蜀地置蜀郡。苴都吐费城废,置葭萌县(县治今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隶属秦国蜀郡。

秦代(前221年-前207年),县名未变。

两汉(前206年-220年),县名沿袭未变。

蜀汉(221年-263年),刘备改为汉寿县。

西晋(266年-316年),改为晋寿县。

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年),析县境北置兴安县(治今利州区),又置晋寿郡,改晋寿县为益昌县,郡、县同治今昭化镇。

南北朝(420年-589年)时,南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年)在 兴安县置东晋寿郡。北魏又改为西益州。梁改为黎州。西魏改为利州,并置利州总管府。北周沿袭未变。

隋(581年-618年)改兴安县为绵谷县。改利州为义城郡,仍置总管府。

唐代(618年-907年),复改义城郡为利州。辖利、龙、始、蓬、静、沙六州;继升为都督府,辖利、隆、始、静、西、龙六州。

五代(907年-960年)基本沿袭唐制。今广元老城区为县、州府、军治地。

宋代(960年-1279年),绵谷县治初为利州益川郡、昭武军治地继为利州都督府益川郡,宁武军节度。

元代(1271年-1368年),初在绵谷县置都元帅府,继从京兆(今咸阳)移陕西、四川行中书省于利州。至元时,取《易经》“大哉乾元”与元朝德威广播,疆土广大之意,改绵谷县为广元县,改利州路为广元路,辖绵谷(广元)、昭化两县,保宁一府,剑、龙、巴、沔四州。后升广元县为广元府。

明代(1368年-1644年),初为广元府,继改为州,再降为县。

清代(1644年-1912年)、民国(1912年-1949年)皆沿明制。

民国七年(1918年)十月,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四川督军熊克武任命为靖国军第七师师长,驻防达县(达州)。

1935年,川政统一,广元县属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4日、15日,广元、昭化解放。

1950年3月在广元城区设立剑阁专员公署与地委,辖昭化、广元、剑阁、青川、平武、北川、江油、旺苍、苍溪、阆中10县。

1952年:.剑阁专区更名广元专区

1953年:撤广元专区,苍溪县和阆中县划归南充,昭化、广元、剑阁、青川、平武、北川、江油、旺苍划归绵阳。

1958年,绵阳专区辖区进一步扩大。

1959年3月,将昭化县并入广元县。

1985年2月,撤销广元县,设立地级广元市和市中区,原广元县改为广元市市中区;将原绵阳专区的青川、旺苍、剑阁3县划归广元市管辖;同年6月1日,广元市人民政府成立;同年9月,将原南充专区的苍溪县划归广元市管辖。

1989年5月11日,缩小市中区,设立元坝、朝天两个郊区(县级)。

2007年3月13日,市中区更名为利州区。

2013年4月1日,元坝区更名为昭化区。

广元市下辖昭化、利州、朝天3区和苍溪、旺苍、青川、剑阁4县,广元下辖的这些县区,部分在历史上曾多次变更名字,假如用过去的名字,哪一些会比较好听?

昭化区,隶属四川省广元市,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广元市中部,总面积1434.71平方公里,辖12个镇,区政府驻元坝镇。

战国时为蜀国领地,秦灭苴国后置葭萌县,北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以宋太祖钦赐“昭示皇恩,以化万民”之意改为昭化县,昭化之名得于此,1989年置元坝区,2013年3月更名为昭化区。

昭化古城是蜀中建县治最早、连续设置县治最长的城池之一,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三国重镇”,已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昭化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葭萌县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昭化如改旧名,葭萌当仁不让。且葭萌关也是历史久远,名声在外。

利州区,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嘉陵江上游,位于川陕甘三省交汇处,广元市中部,东邻旺苍县,南连剑阁县、昭化区,西接青川县,北界朝天区,是广元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利州区素有“女皇故里”、“川北门户”之称,境内有皇泽寺、千佛崖、天曌山、白龙湖、凤凰山等风景名胜。

公元前368—前321年,蜀王在今昭化镇境设置苴侯国的都邑,置藩属国—苴国。

据《战国策﹒秦策》记载,公元前316年,秦惠王灭蜀、巴、苴三国,在苴侯都邑设置葭萌县,利州归葭萌县管辖。公元前206年后,汉王刘邦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东汉建安二十二年,三国蜀汉刘备改葭萌县为汉寿县,西晋太康元年,汉寿县改为晋寿县,利州归其管辖。

390年,东晋设置兴安县,先后晋升为郡、州、府治地。498年,南朝齐设置东晋寿郡,治兴安县城(今广元市利州区嘉陵街道)。505年,北魏置西益州,治兴安县。

535年,南朝梁改西益州为黎州。554年,西魏因依托西益州顺利夺取巴蜀,改其为利州,仍治兴安县。

598年,隋改兴安县为绵谷县。607年,隋改利州为义城郡。

618年,唐废义城郡,复置利州。619年,唐朝置利州总管府。五代十国时期,今利州区域先后为前蜀王建、王衍父子和后蜀孟知祥、孟昶父子所据。

965年,宋代仍置利州都督府益川郡、昭武军节度。元朝初年在利州建立军事据点,并以此为根据地逐步统一了巴蜀地区。1253年,元置利州都元帅府、利州。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将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自京兆移治利州。1277年,元取《易经》“大哉乾元”“广大配天地”与《春秋》“谓一为元”“广配乾坤,元归宗主”之意,显示其“德威广播,疆土广大”,升利州为广元路、及广元总管府,利州遂为其别名。1287年即至元二十四年,广元路领保宁一府,辖绵谷、昭化二县,剑、龙、巴、沔(在今陕西省境)四州。明初降广元为州,后再降为广元县。清代、中华民国,皆承明设置。

1949年12月14日,广元解放。1950年3月,川北行政公署置剑阁专员公署于广元城,辖广元、旺苍、昭化、剑阁、阆中、苍溪、青川、平武、北川、江油10县。

1952年12月改剑阁专员公署为广元专区。1953年3月政务院撤销广元专区建置,广元、昭化、青川、剑阁、旺苍5县隶属绵阳专区。1959年3月,昭化县并入广元县。

1985年2月,撤销广元县,设置地级广元市,设广元市市中区。

1986年,在广元市市中区下设中心、朝天、卫子三个区公所。

1989年8月15日,撤销广元市市中区中心区等3个区公所,缩小广元市市中区。今广元市利州区,大致为原广元市市中区中心区区公所所辖行政区域。

2007年1月11日民政部批复,3月13日省政府批复,将广元市市中区更名为广元市利州区。

从历史沿革看,利州相当于今地级行政单位名称,作为县级行政单位,利州可用兴安旧名。

朝天区,隶属四川省广元市,辖12个乡镇,共124个行政村、15个社区,21万人。幅员面积1613平方公里 ,是秦岭南麓蜀道起点上的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秦蜀重镇”、“川北门户”之称。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为御西北少数民族入蜀,于富村驿(今朝天镇)置兵镇守,并改富村驿为“飞霞镇”。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奔蜀,至飞霞镇后,蜀中百官于此接驾,隆典朝拜天子幸蜀,为之纪念,遂将飞霞镇更名为朝天镇,属绵谷县治,朝天之名延至今日。

新中国成立后,又为广元县辖。

1989年建立广元市朝天区。

朝天区历史上作为利州附属之地,设县级行政区划名称史罕见记载,朝天二字历史较为久远,暂不讨论历史旧名。

苍溪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南麓之低、中山丘陵地带,广元市南端,辖区面积2346.46平方公里。苍溪县古称“秦陇锁钥”、“蜀北屏藩”,因地处苍溪谷而得名,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中国雪梨之乡、中国红心猕猴桃之乡, 境内有白鹭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三溪口(玉带峡、武当山)国家森林公园、亭子湖市级风景名胜区、九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等景点。

苍溪自西汉高祖年间得名,因嘉陵江一段河道两岸高山壁立,峡谷幽深,江水流经其间呈碧绿色,称为苍溪谷,故取名苍溪。自西晋太康年间置县,已有1700多年县治历史。

两汉,西汉时属蜀郡平周县。东汉时属益州巴西郡阆中县。

两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年),于巴西郡阆中县境分置苍溪县,县治所在今城关镇农坛村(又名县坝);同时,于今苍溪县境内置歧惬县(后易名宋安县、歧坪县),治所今歧坪镇。

西晋时,巴西郡辖阆中、苍溪、歧惬、汉昌、宣汉、宕渠、平州、安汉、 南充国、西充国10县。

南北朝,刘宋时,在县境青山观(今禅林乡青山村)侨置汉昌县。元嘉八年(431年),苍溪县并入汉昌,县治也由城关镇农坛村移至青山观。

隋代,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汉昌县治从青山观移归今城关镇农坛村。开皇十八年(598年),废汉昌县名,复苍溪县名,仍隶隆州;世祖大业三年(607年),废隆州改制巴西郡,苍溪县属之。

唐代,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苍溪县属剑南道隆州管辖;玄宗先天元年(713年),改隆州为阆州,属山南西道阆州。

五代十国,前蜀时(907-925年),苍溪县隶阆州;后蜀时(934-965年),隶阆州保宁军。

宋代,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改保宁军为安德军节度,苍溪县属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增置利州路,苍溪县隶利州路阆州阆中郡。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省歧坪县为镇,入奉国、苍溪两县。

元代,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四川行中书省广元路保宁府。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奉国县入苍溪县。

明代,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废广元路,苍溪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宁府。十年(1377年)五月,省苍溪县入阆中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苍溪县,仍隶保宁府。

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苍溪县始归清王朝,隶四川省保宁府;仁宗嘉庆七年(1802年),隶川北道保宁府。

民国元年(1912年),属四川省保宁府;民国三年(1914年)起,属四川省嘉陵道署管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隶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1933年7月,苍溪县苏维埃政府在运山坝(今运山镇)成立,后迁址今文昌镇文昌宫;1934年9月,苍溪县苏维埃政府由文昌宫迁址老观场(今阆中市老观镇);1935年3月,苍溪县苏维埃政府从老观场迁至陵江镇农坛坝。

1949年12月31日,苍溪县解放。

1950年1月18日,苍溪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属川北行署区剑阁专区(1953年,剑阁专区改为广元专区,并于同年3月撤销)。

1953年3月,苍溪县划归南充专区(1970年,南充撤专区改制为南充地区)。

1985年9月9日,苍溪县从南充地区划归广元市管辖。1986年1月起,苍溪县正式成为广元市属县。延续至今。

从历史沿革看,苍溪历史相当久远,能够比苍溪历史更久远的,似乎只有汉昌?

旺苍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东邻巴中市南江县、巴州区,南接苍溪县,西连昭化区、利州区、朝天区,北界陕西省宁强县、南郑县。辖区西起白水镇勇敢村,东止大德乡星火村,东西最大距离75千米;南起九龙乡先锋村,北止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北缘,南北最大距离81千米,行政区域面积2987平方千米,苍溪县旅游资源丰富,主要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地质科考旅游资源、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四大类。自然景观有鼓城山—七里峡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米仓山大峡谷景区、盐井河—龙潭子原生态风景区、汉王山—鹿亭溪温泉自然风景区等。

汉置宋熙郡、兴乐县,治今嘉川镇,改平周县为义城县,且置东洛郡。420 年设郡县。

隋废宋熙、东洛二郡,改义城县为清化县。

唐改清化县为胤山县。

宋改胤山县为平蜀县,后并入嘉川县。

元初将嘉川县并入绵谷县。明初复置嘉川县,后并入广元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月建置广元县,治旺苍坝,隶川陕省,同年12月,建置英安县,治今英萃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底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川陕省移治旺苍坝市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广元、英安两县撤销。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8月1日,旺苍设治局成立。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1日,撤设治局建置旺苍县,治治城镇,隶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1950年1月 12 日旺苍解放,仍置旺苍县,隶剑阁专区,1953年隶绵阳专区(1968年改为绵阳地区)。

1985年改隶广元市,沿袭至今。

从历史沿革看,旺苍境内县治较多,但保留至今的名称,嘉川算是少有的。且嘉字可代表嘉陵江,川是四川简称。旺苍如改旧名,嘉川是好名。

青川县,隶属于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白龙江下游,川、甘、陕三省结合部,处于中国中西部交接地带上,周围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武都区,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平武县,广元市利州区、朝天区、剑阁县等八县(区)相邻,素有“鸡鸣三省”、“金三角”之称。境内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唐家河,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龙湖,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东阳沟、毛寨,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唐家河、青溪古城、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县城战国木牍文化生态园,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青川自西汉置郡至今,历代设置州、县、郡、所、司、汛17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西周,武王姬发元年(前1046年),先民建立氐族侯国“昔阝”,定国都白水附近,称吐费城,时属昔阝国境内。

春秋战国,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开明氏蜀国灭“昔阝”、“平周”二国后封其弟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定国都吐费城。时属苴国境内。

秦灭巴蜀,置蜀郡,时属蜀郡葭萌县境内。

西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2年),蒹萌易县名白水,时属广汉郡白水县境内。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9年),广汉易郡名梓潼,时属益州梓潼郡白水县境内。

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年),时属梁州晋寿郡益昌县境内。

南朝宋元嘉十八(441年)置白水郡,辖管今青川、利州、昭化,郡治位于今青川县东北部。

南朝齐建元年(449年),杨广香袭封“阴平郡公”授沙州刺史,又号称“阴平国”,传自杨永安而亡(589)。南北朝西魏置马盘县。

唐代,天宝元年(742年)改马盘县名清川县。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始置青川守御千户所。清顺治初裁千户所,降为青川分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复置青川县。

新中国成立后青川县隶属川北人民行政公署剑阁专署(驻广元县)。

1953年,剑阁专署改名广元专署;同年撤销广元专署,青川县划归绵阳专区。

1985年2月,青川县由绵阳地区划归地级广元市,延续至今。

从历史沿革看,古白水郡内县级行政能传承的县级行政单位,青川是不错的选择,且白水也与现青川对仗。

剑阁县,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川、陕、甘三省结合部,位于四川省北部,广元市西南部,守剑门天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等美誉。据相关史料记载,“剑阁”一词由山名与路名结合而成。清代的《剑州志》载,蜀地北端有一座“梁山”,因山势险峻,峭壁绝立,其势如剑,故名“大剑山”。在大剑山的西北还有一座山,被称为“小剑山”。两山峰峦起伏,垂耸入云,犹如城垛。据《水经注》载,剑山皆为陡峭绝壁异常险峻,蜀汉丞相诸葛亮架设“阁道”延伸至蜀中,故名“剑阁”。东汉末境内始置当德县,东晋永和三年(347年),置剑阁县。南北朝刘宋时于今普安镇设置南安郡县,多经变革后于民国二年(1913年)改剑州为剑阁县。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据蜀,分广汉郡葭萌县、梓潼县、白水县、涪县置梓潼郡时,始在今剑阁境内置当德县。

三国时,汉德县(当德县更名)为蜀汉领地。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成为军事要隘。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置剑阁县(治地在今剑阁县下寺镇大仓坝,即小剑故城),此为“剑阁”名之始,与汉德县同属梓潼郡;太元十五年(390年),废剑阁县。

南朝宋元嘉初年,汉德县改属梁州白水郡,继复改梁州晋寿郡。

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始在境内立南梁州(州郡县同治今普安),辖南安郡(领县未变)、辅剑郡(扶风郡更名)、南新巴郡。

北周时,始州隶于利州总管府,仍辖普安、黄原、安都、潼川4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始州领普安县、永归县、黄安县、安寿县、武连县、胡原县(开皇七年更名为临津县)、阴平县(由龙州来属,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阴平村)7县。

大业三年(607年)改始州为普安郡,领县未变。

唐武德元年(618年),普安郡复称始州,属利州总管(都督)府,贞观六年罢,改属剑南道及剑南东川节度。

武周圣历二年(699年)新置剑门县属始州。

唐先天二年(713年)改始州为剑州,“取剑阁为名也”。至此,剑州之名始见于世。

天宝元年(742年)改剑州为普安郡。乾元元年复名剑州。

隋唐时,于剑门关设军事建置,立关令并置大剑镇(治地剑门场),小剑戍(今下寺镇大仓坝)。

五代时,前蜀、后唐、后蜀,剑州为其领地,辖县未变,属昭武军节度。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置剑州普安军,属西川路,仍领原县。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后,利州路分为东、西二路,几经分合,剑州均属利州东路。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隆庆府为剑州,普成、剑门2县并入普安县,阴平县因战乱荒废。

元末,剑州为明玉珍夏国辖地,领县未变。

明洪武六年(1373年)省普安县入剑州。洪武九年(1376年)省州,罢置剑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剑州,领梓潼县、江油县(治今江油市武都镇)2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宁府(治今阆中)。

清顺治三年(1646年),剑州领梓潼1县。

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县划属绵州,剑州始无领县,遂成“单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剑州直隶大汉四川军政府,下辖剑门、武连2分州。

民国二年(1913年)始将剑州改为剑阁县,下置剑门、武连2分县。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4月,剑阁境属中国工农红军川陕革命根据地,建有普安县(治今普安镇)、赤化县(治今鹤龄镇)、金仙县(治今金仙镇)3个县苏维埃政权。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夏,统一“川政”后,剑阁县属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区,同时为四川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暨保安司令部驻地,专署辖剑阁县、昭化县、广元县、苍溪县、阆中县、江油县、彰明县、平武县、北川县9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增辖青川县、旺苍县2县,专区至此共辖11县。

1950年属川北行署区人民行政公署剑阁专区专员公署(治广元县)。

1952年9月1日撤销川北行署区并入恢复设置的四川省后,剑阁县改属四川省剑阁专区专员公署。

1953年3月广元专区(剑阁专区1952年12月20日更名)撤销并入绵阳专区(1968年改为绵阳地区)后,剑阁县改属绵阳专区专员公署。

1985年5月,剑阁县由绵阳地区(绵阳专区更名)划属地级广元市 ,延续至今 。

剑阁县是今广元市境内历史上唯二(另一个是利州)多次作为地级行政中心的县级行政单位,无论过去的剑州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剑阁专区,剑阁县都当得起剑州旧名。

结语:讨论历史旧名不是小编一天闲得慌,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家对过往历史有所了解回顾认知。所谓“历史很精彩,传承更重要;知事先知史,看人看古今。”不喜勿喷。

以上就是广元市各县区部分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名字,大家觉得哪个名字好听呢?欢迎留言评论,谢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4819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