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五华的农副产品端上了湾区的餐桌|广梅协作深调研(1)

秋色层叠,水稻飘香,黄埔村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走进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的黄埔村,在清代武状元李威光故居感受客家围龙屋的古朴;沿着平整宽阔的村道,走一走状元廊桥,打卡拦河水坝、景观水车,体验秀丽的田园美景。稻子收割完,茶树菇、罗氏沼虾等农副产品顺利卖向市场,即将为秋收画上圆满的句号。谁能想到,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如今已大步迈向产业致富的道路。

清代武状元李威光故居。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黄埔村的真实写照。村里部分地方交通水利条件差,户籍人口4300多人,人均耕地只有0.4亩。“受制于土地资源,我们村传统种植业发展空间有限。”黄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宪永回忆,早些年,有村民养牛养猪,也办过电子钟厂、手链厂和米酒厂,但都不了了之。

因地制宜探索产业模式,“稻虾共作”盘活村集体经济

从省定贫困村,到如今入选广东省“一村一品”专业村,耕地资源相对紧张的村子因地制宜发展起了特色产业,关键在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荒地复耕。

黄埔村村貌。

2021年7月,广州番禺区派驻五华县工作组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梅州后,仔细考察各乡村的产业情况,决定将普通稻田单一的种植模式提升为立体的种养结合模式,即在水稻种植期间养殖罗氏沼虾,罗氏沼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有效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在保障粮食供应的前提下,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今年6月,黄埔村的罗氏沼虾。

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下,黄埔村仅用一个多月便推动集约多年撂荒土地550亩,并引进广东省悯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稻虾共作”种养项目,主要种植五香丝苗米和养殖罗氏沼虾。

水稻一年两季,年亩产超900公斤,罗氏沼虾年亩产收益6000元,综合年亩产收益约9000元。不仅为当地村民增加了就业机会,还进一步带动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5月至今,五华县共建成了30个“稻虾共作”基地,直接带动300多个农户就业,辐射全县13个乡镇,种养面积超2500亩,年产罗氏沼虾300吨,总产值2400万元。水稻产出640吨、产值200万元,产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稻虾共作”在五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入选了广东省乡村振兴局2022年度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典型案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两年的探索,“稻虾共作”模式在带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联农带农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为五华全面推进产业振兴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工作队推进“稻虾共作”的愿景当然不止于此,在番禺区的支持下,五华县成立了番禺区五华县“稻虾共作”产业发展联合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五华县稻虾综合种养产业项目实施方案》《五华县稻虾综合种养奖补方案(试行)》,全力做大做强“稻虾共作”产业,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方案》明确,至2025年,五华全县发展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5000亩以上,虾产量突破1200吨,水稻产量突破2500吨,稻虾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落实奖补方面,五华将从基地建设、贷款贴息、精深加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稻虾产业做大做强。

品牌化“变现”,农产品变爆品

“刚进驻转水镇时,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发现这里农民是用布袋装着米拿去卖的,”番禺区驻五华县转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吴家凯说,如何将本地的农产品打造出品牌,打通销路,卖出漂亮的价格,是来到转水镇面临的一个问题。

来到五华县转水镇青塘村,一辆农机正在稻田上收割,谁曾想到,这片高产丰裕的土地,曾经“沉睡”了长达十余年。

2022年3月青塘村撂荒地复耕前的原貌。

为解决村里大片耕地撂荒的窘境,青塘村党总支牵头全村党员、群众成立五华县转水黄青维农业专业合作社,针对对整户外出、无劳力、土地耕种条件差以及因土地产出效益低不愿耕种的农户实施土地规模集约经营。在镇村干部的努力下,全村撂荒地复耕复种面积已超800亩,同时建成超300亩的撂荒地示范基地,成立五华县转水镇黄青维农业专业合作社。

一辆农机正在青塘村稻田里收割。

沉睡的土地焕发生机,农产品也亟须打通销路。目前为止,转水镇复耕复种的耕地超5300亩,吴家凯告诉记者,为了扩大销售渠道,工作队要为其对接市场,与番禺区广州绿野鲜品供应链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粮食储备有限公司米业分公司等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打通转水镇农产品销售市场;主动争取广州粤品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区石碁供销社等20多家企业、单位向转水镇采购农产品。

为了进一步打通转水镇农产品的销路,工作队联合镇村,在各村重新成立规范的专业合作社,以镇经济联合总社指导各村开展工作,通过工作队的资源优势,以黄青维农业专业合作社为试点,指引农户种植,整合全镇农产品,申请商标,打造转水丝苗米、转水花生油等农产品品牌。先后还成立了“转水优选”的微信小程序,通过线上的渠道销售转水镇乃至五华的农副产品。今年1月,五华县消费帮扶转水馆成立开业,通过开展线下店面推销转水丝苗米、蛇塘精品红薯、嘉行优质南薯等其他农副产品。

五华县消费帮扶转水馆。

“这是我们使用的粮发香丝新品种,我们把这些谷种发放到了全镇21个村,让每个村都种上这种高产优质的丝苗米。”相关工作人员拿起一包粮发香丝谷种对记者说,保证丝苗米的质量,才能受到市场的欢迎。与此同时,为了尽可能地让利,他们选择了在五华对丝苗米进行粗加工,而后在广州进行深加工,而后配送到广州的各个餐桌上,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吴家凯认为,农产品特别是帮扶产品,只有保质量冲销量,才能规模化占领市场,真正带动产业发展,事实证明转水镇丝苗米的“良心价”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接受,农户也赚到了更多。

转水镇推出的优质丝苗米产品。

“我们这样的模式好处是可以让五华和广州的企业都能实现共赢赚钱,如果只有这边能盈利,广州的企业却赚不到钱,是无法保证长久的合作的”,吴家凯这样认为。

采写:南都记者李鹏蔡肇宇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42556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