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排名 深圳排名第三

南都讯记者张小玲智联招聘今日公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5》显示,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100:京沪深居前三,百强东部城市占比超五成。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2024年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前三名。

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深圳位居第三

智联招聘今日公布《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5》。从结果看,2024年前十城市与2023年相比无位次变动。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人才吸引力指数连续多年第一,由于薪资优势明显,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众多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北京对求职者一直保持较高吸引力,人才保持净流入,近几年排名占据榜首;上海市经济体量大且增长稳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蓬勃发展,吸引大量人才来沪,人才吸引力指数与北京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深圳、广州近年位次分别稳定在第三、第四;杭州因以智能物联、电商等产业发展迅速,排名一直位列二线城市首位,2020-2024年排名分别名列第2、5、5、5、5;成都、南京、苏州较稳定,继续位列第6、第7、第8;武汉依旧排名第9;无锡继2022年首次荣登前十榜单后,继续维持在前十。

应届生和硕士及以上人才依旧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2024年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一线城市的占比为17.4%、23.2%,分别高于流动人才流向一线城市2.0、7.8个百分点;约五成的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二线城市。从应届生看,应届生人才流入一二线城市合计占66.1%,高于整体人才流入占比的58.2%,与整体流动人才相比,应届生人才更加倾向一二线城市。从硕士及以上人才看,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一二线城市合计占72.7%,高于人才流入占比,其中一线、二线城市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分别比人才流入占比高7.8、6.7个百分点,与整体流动人才相比,硕士及以上人才倾向流入一二线重点城市集聚。

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20-2024年,长三角人才流入占比从22.0%升至22.2%,人才流出占比从15.6%降至14.4%;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小幅上升,流出占比从9.4%降至9.1%;京津冀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趋势;成渝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较为稳定;长江中游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小幅下降。与2020年相比,2024年五大城市群人才流动性下降,2020-2024年五大城市群合计人才流入占比从61.4%降至60.3%,人才流出占比从53.6%降至50.2%。

一线城市:京沪广人才净流入占比下降、深圳持平

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24年京沪广同比小幅下降,深圳持平,京沪深广分别为0.4%、1.3%、1.2%、0.8%,上海最高。2024年深圳人才净流入占比稳定,广州人才净流入占比较2023年下降。

深圳2024年常住人口同比增加20万人,居全国前列,人才也保持净流入,2020-2024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4%、1.1%、1.2%、1.2%,人才集聚明显,主因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快,拥有低于北京和上海的落户门槛,以及各类创新的产业,能提供较多工作岗位等。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20-2024年深圳人才流入占比从4.6%降至4.0%,人才流出占比从3.3%降至2.8%,人才流动性下降。由于流入流出占比降幅相当,近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保持平稳。

从来源看,2024年人才流向深圳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8.6%,低于2023年前十来源地的39%,深圳的人才来源集中度继续下降。其中,珠三角城市有3个,合计占18.0%。流入深圳的人才中10%来自广州,流入广州的人才中8.9%来自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来源城市的第1位。人才流入深圳主要因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023年深圳GDP达3.7万亿,位居全国第3。叠加拥有低于北京和上海的落户门槛,以及创新的产业结构,提供较多工作岗位,能吸引更多人才到深圳就业。2024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密度居全国第一。

根据2025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显示,2035年深圳市常住人口规模严格控制在1900万人以内,实际服务管理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左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484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