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没有跨省去异地的社保窗口证明“在校大学生是在校大学生”,在安徽一大学读研究生二年级的陈同学,就无法消除外省一家公司给她缴的职工社保记录,她也可能因此失去应届大学生的身份。
11月10日,陈同学告诉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我是意外发现自己被浙江湖州一公司缴纳职工社保的。我既不认识这家公司,也没有在那里工作过,凭什么还要大费周折去自证清白?”
陈同学:社保除身份证号和名字外,其他信息均是虚构
陈同学目前在安徽一所大学读研究生二年级。11月10日,她告诉上游新闻记者:“我在准备缴纳今年的医疗保险时,意外发现自己被一家公司以‘在职职工身份’缴纳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保。”陈同学说,“我在个税App上查询无此公司相关的收入纳税信息后,就向涉事公司所在地的浙江湖州市人社局进行了反映。”
上游新闻记者从陈同学向湖州市人社局反映的截图看到,“本人为户籍地为安徽的一名在读研究生,2023年11月预备缴纳自己的医疗保险费用,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被湖州某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以在职员工的身份,在2023年6月25日缴纳了一个月的职工社保。本人从未去过湖州,也不认识这家公司及其相关人员,怀疑此公司盗用了本人的身份信息,可能涉嫌偷税漏税相关事宜。特此前来反映,希望贵部门能对其进行调查,消除本人相关的社保记录,保护本人的应届生身份及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另外,发现此公司登记的我的社保基本信息中,除了身份证号码正确外,政治面貌、电话号码和具体户口所在地等信息均为虚构,期望日后贵部门能完善相关社保缴纳的验证环节……”
陈同学告诉记者:“事后,人社局工作人员来电告诉我,社保系统没有全国联网无法验证,企业只要输入身份信息就能缴纳社保。另外,我本人必须拿着在校学籍证明去湖州市人社局的线下市民窗口,证明在缴纳职工社保期间我的确还是在校大学生身份,才能消除社保记录。涉事公司工作人员也来电解释,是录入信息错误导致,涉事员工已被处罚辞退。”
陈同学感到疑惑:“18位身份证号码分毫不差,还写正确了我的名字。难道就是信息录入错误这么简单?随意盗用他人信息的公司,一点都不受惩罚?凭什么还需要受害者本人跨省异地去自证‘清白’,证明‘在校生是在校生’。”
人社局:企业在线办理职工参保手续,社保系统无法甄别
11月10日,湖州市人社局社保综合受理窗口工作人员回应上游新闻记者称:“社保系统信息显示,涉事公司自行上网直接办理了参保手续,没有在社保窗口人工办理。是6月25日(给陈同学)办的参保,7月份给她办的中断,交了一个月社保。从社保工作的角度,按照社保法规定,16周岁以上的人,如果已经不是在校大学生的,可以参加社会保险。在校生像陈同学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因为教育部的网上学籍信息没有跟社保大数据信息系统联网,社保系统不清楚企业在线办理职工社保的当事人是不是在校大学生。根据社保相关法律法规,在校大学生只要凭在校学籍证明,来窗口人工办退费或消除参保记录。当事人也可以找亲戚朋友代办,但必须手续齐全。”
上述工作人员强调:“如果陈同学与涉事公司确实没有一点关系的话,她的身份信息可能涉嫌被盗用了,她可以向公安机关报警,事由是个人身份信息被盗用。警方将追查这家单位是从哪个途径或渠道,获取当事人的身份证或身份信息。”
涉事单位浙江湖州某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关先生回应记者称:“已安排财务人员与陈同学对接处理此事。”对于公司通过什么渠道拿到陈同学身份证信息以及为何给她办理职工社保的疑问,对方不置可否,随后以“财务比较清楚,我等一下叫他打电话给你“为由,挂断了记者电话。
对于湖州市人社局工作人员提及的高校学籍网与社保网没有联网的问题,上游新闻记者多次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电话,截至发稿前电话没有人接听。
律师:企业购买或盗用他人身份信息涉嫌违法
人力资源行业资深人士汤女士向上游新闻记者分析称,“一家企业无缘无故给一个人交一个月社保,然后就不缴了或者中断缴费,肯定有一定目的,不排除虚增职工人数偷税漏税,或者开‘空壳’公司牟利的可能性。另外,在校大学生身份特殊,不会注意查询自己的社保情况,这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重庆捷恒律师事务所李力律师分析认为,企业无论是购买还是盗用他人身份信息,都是违法行为。首先,如果单位明知道是他人身份信息而去购买,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只要买到,不管用不用,都侵害了对方的隐私权。《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责任方必须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侵权人将承担行政、刑事责任。其次,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处罚。《刑法》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规定处罚。”
上游新闻记者冯盛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413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