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的故事幼儿园(植树节的故事20字)
文/王达阳
植树节的故事幼儿园(植树节的故事20字)
今年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38周年,是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通过推行义务植树活动,绿色环保的思想已深入人心,绿色理念成为时尚,成为文明的标志。在这些追求绿色的日子里,我们不会忘记一个名字——邓小平。正是他,倡导了我国的义务植树活动,带领全国人民一起为中华大地添绿色、着春装,写下了绿意盎然的“春天的故事”。
开展全国性的义务植树活动是邓小平倡议的。这个倡议始于1981年夏天。当时四川、陕西遭受特大水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9月16日,牵挂民生安危的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找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国家农委主任的万里,对根治洪灾提出自己的考虑:“是否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种三棵或五棵树,要包种包活,多种者受奖,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者受罚。可否提出个文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或者由人大常委会通过,使它成为法律,及时施行。”当年,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并一致同意邓小平的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面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每个适龄公民,每年有植树三至五株的义务。自此,全国性的义务植树活动逐渐开展起来。
水灾是邓小平倡议义务植树活动的直接原因,但通过立法保护环境、倡导义务植树,这并不是邓小平的突发奇想,而是他长期思考的结果,是酝酿已久的。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邓小平就提倡要保护森林,植树绿化。1961年,他视察东北林场时说:“陈老总从日内瓦回来,说瑞士像个花园,几百年来都有一个法律,砍一棵树要种活三棵,否则犯法,我们也应当立个法。”1962年,他主持书记处会议讨论国营农场工作条例时再次提出:“我们国家应像瑞士一样,规定一条法律,列入民法,不管集体、个人、国家的,砍一棵树,赔种三棵。先从国营农场造林搞起,每场规定造林任务,年年搞造林计划。”不久,在毛泽东主持的核心小组会议上,他又强调:“山地、平原开荒都要注意保护森林和防止水土流失。”
邓小平从参与管理这个国家开始,就思索着怎样保持水土,美化祖国,逐渐形成立法植树的思想。这一直是他的情结所在,因此他每到一地,都很关注植树造林情况,强调要多种树、少破坏植被。
邓小平很喜欢树木,他常常亲自动手,在自家小院种满绿色植物,郁郁葱葱。1973年他复出之前,到江西会昌还特地指着一棵榕树说:“当年我经常在这棵树下看书、看报。”可见对树木的感情之深。他深知森林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所以每到一地,他都要给干部讲道理宣传绿化,从发展经济到美化生活,到改善生态环境,列举种树的诸多好处,号召当地多种树,少破坏,做好绿化工作。
1965年,邓小平视察贵州,强调要通过种树发展多种经营,改善老百姓生活。他说:“贵州要遍地开花搞林场,沿铁路、水路造林。山多,稍为整一下,收入不知有多少。单是种树,就不知有多大收入。林子太少,要大造林。”他还为当地做了很详细的规划:“山上可种木本作物,如橡子树、核桃,当油料;种麻,解决穿的问题。林牧都要配备好品种。”
◆邓小平与军民共同植树。
邓小平看重植树,最主要的还是认识到树木对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改变气候的巨大作用。1966年他视察西北时对西北局的负责人说:“水土保持,黄土高原种树,要搞一百年才行啊。”在甘肃、青海,他多次向当地干部强调要多种树:“一棵柳树就是一个小水库。你们要栽树,树栽多了,将来气候就变化了。”
从1958年到1983年,邓小平先后5次视察大庆,他每次都嘱咐当地干部要多种草、种树,搞好绿化。他说:“井边要多栽些树,最好种核桃树,可以榨油。”“大庆要多种树。农业搞机械化,节约下的人力种树,还可以种草。”
邓小平的足迹遍及祖国山山水水,东北大兴安岭、西北黄土高原、西南漓江峨眉、江南西子湖畔,每到一处他都不厌其烦地强调要绿化,他希望全国人民都能生活在温润清新的环境里,希望可爱的祖国处处春色满园。
提出义务植树的倡议以后,邓小平一直很关心这项活动,为植树造林做了很多批示和题词。1982年,他为军队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大会郑重题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同年12月,他又在林业部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情况报告上批示:“这件事,要坚持20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靠的检查和奖惩制度。”
◆1982年,邓小平到京西玉泉山植树。
邓小平还利用各种场合向人们宣传植树,号召全国人民积极投入到植树的活动中去。1982年11月,他会见前来参加中美能源资源环境会议的伍德科克时说:“我们准备坚持植树造林,坚持20年、50年。这个事情耽误了,今年才算是认真开始。”“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黄土高原)先种草后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邓小平一直坚持不懈地实践和关注着义务植树活动。1991年,年近九旬的邓小平挥毫为全国义务植树活动十周年题词:“绿化祖国,造福后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一路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市。他在仙湖植物园种下了一株高山榕,为南国春色添了一抹浓浓绿意。在有人介绍一棵树叫“发财树”时,他兴致勃勃地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在场的人们都笑了起来。今天,人们还不禁对邓小平的苦心和深意感慨万千。他是把植树当作国家很重要的大事来抓,以各种形式在各种场合号召全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踊跃投身于义务植树活动中。
邓小平很关注植树的落实情况,每到一地考察,他都很注意当地的绿化工作,大到植树的规划,小到数目、选种等具体事项,他都仔细观察、认真考虑。
1983年,他到江浙山东等地视察,很高兴地对当地的同志说:“杭州的绿化不错,给美丽的西湖风景添了色。”在龙井等地,他又指着树木说:“你们这里的水杉树很好看,长得笔直。水杉树好,既经济,又绿化了环境,长粗了,还可以派用处,有推广价值。泡桐树也是一种经济树木,长得很快,板料又好。”他对当地的领导干部说:“一定要重视绿化工作,要制定绿化规划,扩大绿地面积,发动干部群众义务植树。”此行结束回到北京,他在同胡耀邦等人谈话时强调指出:“我在兖州,还看了一下种树。那里种泡桐的情况很好,很有规划。种树也要有具体规划。什么地方种什么树,种子种苗从哪里来,都要扎扎实实抓。”
◆1983年,邓小平到昌平蟒山绿化基地参加植树劳动。
邓小平不仅号召全国人民种树,还率先垂范,带头履行普通公民的义务参加植树。每当春天到来,他就会带上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加入植树行列:1979年在大兴薛营;1980年、1981年在中南海;1982年在西山;1983年、1984年在十三陵水库;1985年、1986年、1987年在天坛;1988年在景山;1989年在亚运村,北京的郊区、城内都留下他挥锹种树的身影。
邓小平多次强调“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每次植树,他都要带上孙女、孙子们,以身作则,教育他们种树、爱树。孙女羊羊是每年都要参加的,爷爷手把手地教她执锹、培树、浇水。1987年4月5日植树节,邓小平到天坛公园种树,把刚会走路的孙子小弟也带上了,还诙谐地称他是自己的新“部队”。他对孩子们说:“你们长大了要接着栽树,要从小做起。”又很郑重地对工作人员讲:“要让娃娃们从小养成种树、爱树的好习惯。”
位于京郊的十三陵水库地区是全国首个义务植树基地。1983年、1984年的植树节,邓小平都在这里植树。他挥锄种下了桧柏、油松、白皮松,还有一株日本客人送的樱花树。植树过程中,他不忘询问当时的市委书记段君毅:“这几年我们年年栽树,成活率怎么样?”段君毅告诉他,这里的成活率达到80%以上,他听了非常高兴。沉思片刻,他又郑重指出:“全国种树,主要是提高质量,提高成活率。栽的多,活的也要多。”
◆1990年,邓小平率亲属在北京亚运村参加义务植树劳动。
种完树,扶着锄把的邓小平远眺十三陵水库,说:“这里环境很好,适合建个公园,给人民创造个休闲场所。”他还指着面前的一片山坡,“这一片都种上树,这个风景区就非常漂亮了。”最后,他对参加劳动的中直机关干部说:“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
如今,十三陵水库林区已经作为国家森林公园向游客开放,园内遍植苍松翠柏,满山碧绿,郁郁葱葱,这个绿荫覆盖、风光秀美的地方成了众人向往和游览的景区。还有许多中小学校在这里建立了劳动基地,孩子们通过亲身劳动、绿色熏陶,学习邓小平植树传播的绿色精神,更加热爱祖国,热爱自然。
今天的我们回首邓小平植树的许多片刻,感受他对绿化中华大地的家国情怀,既是学习他热爱树木、传播绿色的精神,也是树立我们热爱祖国、培养环保意识、弘扬绿色文明的重要契机,让我们一起为了祖国河山的美丽未来,为广大人民的绿色明天而努力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159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