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姓的来源和历史(陶姓的来源简介)
陶氏传人2022-05-07
陶姓的来源和历史(陶姓的来源简介)
六.陶姓源流系列
01.陶姓源流新说
02.当代史学界主流为何确定“尧初封于陶”之陶地是山西永济?(5)
03.陶姓起源山西说(4):山西陶地考
04.陶姓起源山西说(3):“尧初封于陶”与“尧子居于陶丘”辨析
05.陶姓起源山西说(2):以唐姓起源为旁证
06.陶姓起源山西说(1)
07.海内外80余位姓氏宗亲会会长齐聚尧都
08.寻根尧祖?圆梦中华——首届全球华人民间祭拜尧帝大典在帝尧故里山西尧都礼成
09.五千年历史看山西
10.中华饶氏宗亲祭尧活动:缅怀先祖?弘扬传统
七.陶氏图腾、陶氏之歌
1.《陶氏之歌》及词曲作者、演唱者简介
2.陶氏图腾“释义”(4)
3.当代“陶氏图腾”辨析(3)
4.当代“中华姓氏图腾”两大系列简评(2)
5.谈谈中华图腾文化(1)
正文:
【特别声明】这不是一篇论证文章,而是笔者对洪洞大槐树移民事件大略地叙述,个人的一些看法包含在文章大小标题之中。所引用数据主要源于相关史籍、民间史料;《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碑文、解说、介绍;央视纪录片《大迁徙·槐荫九州》;央视电视连续剧《朱元璋》;专家或民间研究人士相关书籍、文章等。有些数据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笔者尽量引用最新成果,注明出处。
摘要:山西省平阳府洪洞(童)县大槐树移民,是指从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在朱元璋亲自决策发动下,在朱棣对前移民政策继续推行下,朝廷五十余年间在山西省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20多个省区的500个县市的1562个姓氏,总人数高达两百多万人的移民。洪洞县老槐树移民繁衍到今天,其后人保守估计至少有两亿人,有说是四亿人。从迁出人数、迁出姓氏、持续时间、分布范围、繁衍后人、寻根规模、影响深远等方面综合考量,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
第一代汉槐原址上的仿制品。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一.“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实际上是山西省面向全国的移民
1.大槐树移民规模
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管理所副所长刘中平说:“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等史籍以及民间史料的记载,从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共组织大规模移民十八次,总人数达数百万。其中,迁居山东的大约有五十万”。【1】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流向河北、河南、北京、山东、江苏、湖北、安徽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也有的移民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
有学者根据史籍以及民间史料的记载,在收集查阅相关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的基础上作了不完全统计,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目前已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区【2】、500个县(市)。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3】(详见系列文章2)
洪洞县老槐树移民繁衍到今天,其后人保守估计至少有两亿人,有说是四亿人。【4】
“在中国移民史上福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洪洞大槐树了。”(葛剑雄教授《中国移民史》)
航拍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山西洪洞县城北的汾河东岸,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中国寻根祭祖地唯一一家国家级5A旅游景区,被誉为“中国寻根祭祖圣地”。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
大门的槐根造型,寓意着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
上图记载,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的祭祖堂里供奉着所有从大槐树下迁出去的姓氏排位共1230个。最新消息,由洪洞县县志编委会办公室主任张青先生集30多年研究,不断补充完善所提供的最新成果表明这一姓氏数字为1562个。(详见系列文章2)
我的看法是,明朝移民条律中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这款条律就迫使一些同宗兄弟为生活在一起,不得不更姓易名,从而导致部分家族分成多个姓氏。
上图可见祭祖堂内的十个供橱,排列顺序:图右(正堂左边):1,3,5,7,9;图左:2,4,6,8,10。
牌位质地、大小、式样是统一的。文字格式一样:“大明某氏列祖列宗之神位”,方便不同姓氏的游客寻找本姓祖宗牌位和祭祀。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祭祖堂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陶姓祭祖排位列第三供橱,即面对祭祖堂右第二供橱。
2.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的动迁范围
据刘中平介绍,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自明代开始,从宋、金便有,元初不断,既有官方组织的,也有自发迁徙的。而到了明初,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有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
“明初,山西省有五府、三直隶、十六个散州、七十九个县。被迁移的地方主要有汾州府辖七个县、辽州辖二个县、沁州辖二个县、泽州辖二个县、潞安州辖八个县、平阳府辖二十八个县,共五十一个县,平阳府移民最多”。【5】对应现在的地名,迁出地应是临汾、运城、晋中等地区以及太原、长治和晋城等市。除了雁北地区,几乎包括了整个山西省的中南部。
3.山西省大移民为何称之为“洪洞县大槐树移民”?
(1)洪洞县大槐树是山西省迁民的聚集地,离别地。
明朝年间洪洞既是山西较为繁华的地区,又是山西的东面门户,四面八方都通着古驿道,北达幽燕、东接齐鲁、南通秦蜀、西临河泷。交通十分便利,是山西省向外移民的中心点。洪洞县自然成为山西省迁民的聚集地,就像古代的点兵场一样,各地军队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然后集中校阅后统一奔赴战场。因此当明朝官府选择移民集中地的时候,这里就成为了首选。
官府移民署设置在洪洞县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代古槐下面,山西各州府移民们从四面八方汇合集中在古槐下,排队报名,登记造册,办理手续,发放路资,然后分批告别大槐树,迁徙到各个省区。久而久之,持续五十年的山西省大移民便被习惯性称为“洪洞县大槐树移民”。
(2)洪洞县大槐树是山西省迁民对故地最后的记忆。
被迁者拖儿带女,扶老携幼,离开家园时总有割舍不断的恋乡情怀。凝眸古槐,听见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乌鸦)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这一别,何时还能回故里?恐怕此生不能够!
为了让子孙后人永远记住自己的家乡,有朝一日回来时能够找到自己的老家,最好先找这棵筑满老鸹窝的大槐树,然后再慢慢找到自己的老家。
此外,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亲不亲,故乡人,从这大槐树的老鸹窝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顾!
数百年后,冀、鲁、豫、皖等地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瓜)窝”。
二.朱元璋为何选择山西向全国移民
<一>.元末明初华北、中原、湖广地区历经战乱、瘟疫、水旱灾、蝗灾,人丁急剧减少
1.战乱是华北、中原、湖广地区人口剧减的最主要原因
(1)蒙古统治者和贵族地主大肆掠占土地造成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统治者占据中原、江南地区后,无法接受汉文化也无法理解农民为什么视土地为生命。曾经有一个设想,将全部良田统统变为牧场。由于推行过程中遭遇中原农民的强烈反对,其计划没有完全实施,但仍对中原、江南的传统农业造成了空前破坏。
元代皇帝滥赐土地。习惯以大量土地为赏赐,用以笼络王公大臣。据史载,元丞相伯颜在河南一地就拥有皇帝的赐田50多万亩,元朝皇帝由于尊崇佛教,不仅花费大量资金建造寺院,而且还把大量土地赐给寺院。例如大都城西的大承天护圣寺一次就得到皇帝的赏田1600万亩。
贵族地主借机兼并了大量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
上述种种,迫使全国各地的许多农民因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而沦为佃户或贫农,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2)元朝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民众不堪重负。
当时,人们不仅要缴纳户税、丁税、地税,另外还要缴纳盐、茶、醋、酒、金银铜铁、竹木花草、山泽、湖泊、乳牛和鱼苗各种税赋,元末的税额竟是元初的20多倍,老百姓不堪重负。由于统治阶级挥霍无度,所以财政仍然入不敷出,元朝于是又采取滥发货币的方法来缓解财政危机,结果饮鸩止渴,引发通胀。【6】
暴力圈地、苛捐杂税、物价飞涨,使得民不聊生,引发了连年不断的农民起义。仅河北、山东、江淮、苏浙、湖广等地就发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较大的有:
元泰定二年(1325年)河南息州赵丑厮、郭菩萨的起义,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元至元四年(1338年)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今江西省宜春市)起义
元至正八年(1348年)方国珍在浙东台州起义。
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界首)红巾军起义。
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南)起义。
至正十一年(1351年)陈友谅兄弟三人在沔阳(今湖北仙桃)起义。
至正十一年(1351年)明玉珍在湖北随州起义。
至正十一年(1351年秋),芝麻李在徐州起义。
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起义。
至正十三年(1353年)张士诚在江苏泰州起义。
元军和地主武装,对起义军展开了残酷镇压。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屠城的例子很多,比如:
扬州屠城。据《元史》地理志中记载,扬州路人口记录为“户二十四万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万一千一百九十四。”朱元璋得天下后视察扬州,发现扬州已是白骨遍地的人间地狱。扬州城主簿鲁明义带扬州城全体百姓恭迎圣驾,共计18户。【7】《明史·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载“按籍城中居民,仅余十八家。”至今扬州仍有“十八家”命名的巷子。
扬州城曾先后被张士诚和明军两次围困,元守军统帅张明鉴(前青衣军首领,后被招安)竟以城中百姓人肉为守军粮食。扬州至今仍流传着张明鉴“食尽扬州人”的传说。
徐州屠城。至正十二年九月,丞相脱脱率大军围攻徐州,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全城百姓被屠杀殆尽,城池房舍尽毁。《皇明纪事》记载:“芝麻李据徐州,元命脱脱总番、汉兵数十万平之,改为武安州”(《元史·顺帝本纪》)。元朝统治者还不解恨,他们强行将徐州改名降级,改称武安州,是元朝最低等的“下州”。
大将军徐达等帅兵发汴梁,黄河以北州县“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几无生机之色。
湖广洞庭湖流域本是富庶膏腴之地,而今“土旷人稀,耕种者少,荒芜者多”。
川蜀本有天府之称,但几十年战乱下来也是满目蒿莱,数万亩良田一片荒芜,历史繁盛旧景难觅。【8】
连年战乱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致使城镇被屠、村庄被毁、人口锐减。“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
2.水灾、蝗灾、瘟疫是华北、中原、苏浙、湖广地区人口剧减的重要原因
邓云特先生在《中国救荒史》中感叹:“可知元代之灾况,较其前之任何朝代,皆严重多矣。”“九十八年内共发生有记录的大型水灾九十二次,旱灾八十六次,冰雹灾六十九次,蝗灾六十一次,歉饥五十九次,地震五十六次,风灾四十二次,霜雪二十八次,疫灾二十次。“连年饥馑,民不聊生”,甚至出现“禾不入土,人相食”的惨状。”【9】
连年战乱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共同摧毁了庞大的元帝国。与此同时,一起被毁灭的还有人口和经济。无数的人死于战乱、死于饥寒、死于天灾、瘟疫。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广等不少地区都因为人口太少而不得不降低地区的行政等级。
<二>.元末明初山西是全国人口的第一大省
1.山西自远古开始就是人口输出地
山西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尧、舜、禹的故乡、尧舜禹的统治中心,都邑所在地,华夏文明的中心。从他们开始,华夏炎黄子孙便开始走出山西,逐渐繁衍至全国各地。
2.山西自古有“晋阻三河”一说。
如图所示,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1>.山西被黄河之西河、南河、东河三面所框囿;
<2>.“三河”是山西的天然屏障,“阻”就是被维护之义;
<3>.山西之兴盛与“三河”有关。
山西东有太行之险,西有吕梁之阻,南有大河之堑,北有大漠、雁门之蔽,使此地成了元末明初时期的“安全岛”。
3.元末明初,山西一直有一家两代盘踞的蒙古统军察罕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父子。他们虽然也心狠手辣,但为人十分精明,从来不在山西打仗,他们镇压红巾起义军,跑到河南、河北和陕西去打仗。
4.元末明初,山西与华北、中原、两淮、湖广地区完全是冰火两重天。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说明当时山西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口增长很快。按《中国人口史》估计,山西在洪武年间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输出了260万以上移民,再加上山西本地的400多万居民,估计洪武年间山西人口逼近700万。占当时全国人口5000多万的八分之一。【10】
<三>.朱元璋主导发动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
朱元璋深有所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郑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顾炎武《日知录》等),朱元璋将目光瞄准了地少人多的山西,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时50余年的山西向全国移民的浪潮就此席卷了全国。
三.朝廷推出的鼓励迁徙的政策为山西持续、大规模的向全国移民提供了经济保障
有关大槐树移民是官府欺骗或强制的传说或文字记载,俯拾皆是。我的看法是:朝廷若只靠欺骗和强制,维持一次两次移民是可能的,但是要维持持续50年、十八次、移民人数超百万的大规模移民绝无可能。下面这块大明洪洞迁民通告表明:朝廷推出的鼓励迁徙的政策为山西持续、大规模的向全国移民提供了保障。
大明洪洞迁民通告(原文)
大明和定天下,万物待苏。中原地带人口稀少、而山西却人口众多,尤为平阳府人多为患,这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大明皇帝深谋远虑,特制定此迁民政策。
迁民目的∶
发展农业生产,充实国力、稳定明朝政权。
迁民原则∶
把人多地少地方的农民迁到人少地多的地方或无人之地。
迁民对象∶
一、"无田者"或"田少人多者分其丁"。
二、军转民。明朝建国后,多余的军队转业为民,从事农业生产,并可在边疆地区或关塞要地实行军垦,既可省去内地粮食供应的不便,又可节省回家财力和减轻人民的负担。
三、罪犯因徒送到垦区垦荒。
四、招抚流民无业者垦荒。
五、安置难民,留居垦田。
迁民优惠政策∶
一、新迁户每户给田十五到五十亩,并给一定的垦地和宅基地。
二、三至五年不征税。
三、在地广人稀的地区,有余力的农户多垦不限,有的还明确规定多垦部分"永不课税"。
四、对应迁之民,在起程前政府还要按被迁者路程的远近计程发放路费。
五、到达目的地后,当地政府还要发放衣物、口粮、农具、耕牛和种子等,以利安家垦作。
办理迁民的程序∶
凡外迁人口请在三天之内到广济寺内西厢房处登记造册。
领取迁民凭证及川资一份。
根据凭证通知的时间到广济寺旁大槐树下集合外迁。
要善保管凭证,到迁入地后办理入户手续。
此政策为朝廷制定,若有违反者一律严惩。
由大明洪洞迁民通告可见:
1.由迁民对象可知,迁民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农民、市民、军人,还包括流民、难民和罪犯囚徒。
2.垦田的主要形式包括民垦(屯)、军垦(屯)、商垦(屯)等三种。
民屯主要是把农民(包括流民、难民和囚犯)从地少人多的狭乡移往地多人少的宽乡进行垦荒。军屯是军转民,并可在边疆地区、关塞要地设立卫所,置卫垦田或建屯安家垦田。商屯是募商人到边戍开荒,明庭发补助金,三至五年不交税,打下基础,有了积蓄,回籍引领贫民安居开发买卖。
3.迁民政策是优惠的。包括四大类:
(1)分给每户移民15—50亩田地和一定的宅基地。
(2)税收政策,3—5年不征税;超过官府规定的垦田部分,永不征税。
(3)发放路费。
(4)到达目的地后,当地政府还要发放衣物、口粮、农具、耕牛和种子等。
由此观之,可以得出初步结论:绝大多数的洪洞大槐树移民都是自愿的。
四.根系山西、槐荫九州
1.三代大槐树
图源:蓝海《发现山西(二十):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圣地》
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从此,这棵汉代古槐化作了历史的尘埃。
民国三年(1914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
二代大槐树位于一代大槐树原址东面一点,由第一代汉代古槐树树根滋生的,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1974年,这棵明槐毁于狂风灾难。
三代大槐树,是与二代大槐树同根孳生的,如今枝繁叶茂,充满活力。
三代相传的大槐树见证了远离故乡之人的悲痛,回乡祭祖后裔们的虔诚,也满足了他们的心愿。向我们展示了汉槐的根系之深,生命之旺!作为当地的守护神、后裔的保护神非她莫属!
4.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有的远在世界各地。
槐树,与怀谐音,有怀念故土、怀念亲人的意思。北方人往往把槐树当作神树。且喜欢种植槐树和在大槐树下祭祀、许愿和祈求。
槐树原产于中国,为了区别原产于北美的刺槐(洋槐),也称为国槐、家槐。
据不完全统计,以槐树(国槐)为市树的城市,京津冀地区11个:邢台、张家口、北京(国槐侧柏)、承德、保定、沧州、秦皇岛、石家庄、唐山、邯郸、廊坊。【12】
山东省至少9个:烟台、济宁、东营市、潍坊市、济宁市、泰安市、莱芜市、淄博市;聊城的市树也是国槐。略有不同的是,聊城的市树其实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树种——“聊红”槐(红花国槐)。【13】其他河南省安阳市、周口市、辽宁大连、陕西西安、山西太原、甘肃武威......
在移民较多、较为集中的地区如河南、河北、北京、山东等地,很多村子都能看到年代久远的大槐树,而且都是村里的标志。不仅如此,以槐树命名的“槐树庙村”、“大槐树村”、“槐树庄”、“槐树村”等地名随处可见,这一切都似乎提醒着今人,他们是来自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每年清明节期间,都有来自全国、全世界各地的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后裔回到洪洞大槐树下祭祖。除此而外,其他节日如中元节、寒衣节、旅游节、文化节等,也都有全国性的盛大祭祀。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似乎昭示着人们:这里是你们的根,你们的福地,洪洞大槐树会永远保佑你们!
注释与参考:
【1】2020-07-13荣耀三晋《明朝时期洪洞大槐树移民山东,鲁西北地区的人应该了解一下》
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园管理所副所长刘中平说:“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等史籍以及民间史料的记载,从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共组织大规模移民十八次,总人数达数百万。其中,迁居山东的大约有五十万”。
【2】央视9台十三集纪录片第八集《大迁徙·槐荫九州》20多个省区......
【3】2017-04-18搜狐网,安氏宗亲《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真相大揭晓,迁移的881个姓氏都去哪儿了?》附录移民地理分布
【4】2020-12-12,东南史官《大槐树下的百年迁徙史,移民后人保守两亿,遍及812个姓氏》:据推算,洪洞县老槐树其移民繁衍到今天,保守估计至少有两亿人,有说是四亿人......这段历史不只口传,都有官方记载。
【5】2019-08-29,炎黄王氏网《洪洞大槐树东支移民历史考证》
【6】《徐寿辉红巾军起义及其“天完”政权》
【7】央视电视连续剧《朱元璋》第二十三集
【8】2010-01-16中华燕氏网燕飞收集《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
【9】2020-08-19澎湃政务:方志邯郸《山西洪洞大槐树究竟有怎样的来历?》
【10】2014-12-03百度贴吧明朝吧,月杏与(枕戈击辑)《为什么明初山西人口那么多?》
【11】2020-03-01丹枫飞云《京津冀13市的市花、市树及设立时间》
【12】2020年7月18日《山东省各地级市“市树”》及其他
三>3>2>1>二>一>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15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