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序言范文300字(经典的序言范文100字)
资治通鉴由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资治通鉴目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经典的序言范文300字(经典的序言范文100字)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刘攽(ban)、刘恕、范祖禹一同编写都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
刘攽:负责战国、两汉部分。
刘恕:负责三国、南北朝部分。
范祖禹:负责隋、唐五代部分。
司马光:负责取舍要点、编辑定度、制成初稿。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周显德(公元959年),中包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按朝代分为十六纪,为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共计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经济、文化、人物评价等多个方面
资治通鉴,所引之书多达百种,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资治通鉴是在什么样的背景情况下诞生的:
当时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中唐以后开始的战乱局面,再一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然而,北宋君主、大臣都十分清楚,于内,国家政治积弊甚多,于外边疆区域极不稳定,对此司马光、范祖禹等大臣内心急如焚,他们试图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的方式,找到解决显示问题的出路,1066年司马光献给宋英宗一本书---《通志》,即《资治通鉴》前身,讲述了秦、楚、齐、燕、韩、赵、魏等七国兴衰。
《资治通鉴》选材讲究“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即使不抱任何目的去阅读,人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己的历史观,以善为法,以恶为戒。
宋元之交的史学家胡三省称它:
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
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评价《通鉴》:
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一步伟大的史书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知悉过去,它就像一条深沉舒缓的大河,人们临河照影,把它当做了解自己的影子,也可以以身涉河,如渔夫一般,于其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或许还会得道意想不到的收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15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