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学书文言文阅读答案(宋太宗学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太宗朝①,有王著者学右军②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笔墨,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③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④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逾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⑥益也。
注释
- 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
- 右军:指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 刻意:用尽心思。
- 或:有人。
- 遽(jù):马上,立刻。
- 规:劝告,尤指温和地力劝。
译文
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很是得其要领,在翰林院当侍书。皇帝处理政务之余,还注重练习书法,多次派遣太监拿着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字还没有练好,太宗于是更加专心临摹练习。宋太宗又拿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依然回答说还没练好。
有人问王著的意图,王著说:“皇上的书法本来已经写得很好了,但是如果马上就说好,恐怕皇上就不再用心练习了。”后来,宋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过很多以前的书法家,世人都认为这得益于王著的劝告。
文化常识
说“翰林”:“翰”本指古代用来写字的羽毛,后来借指毛笔、文字等。
“翰林”按照字面意思,指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
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获进士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人担任某种官职外,把其余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
上文中说的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思是王著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掌管文书。
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可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
人物故事
宋太宗赵光义,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因避其兄宋太祖的名讳,改名为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为赵炅。
赵光义喜欢读书,成语“开卷有益”即来自于他。
宋太宗与“开卷有益”
宋朝初年,宋太宗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
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宋太宗身边的人看到他每天要处理很多的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就劝告他少看些,不要太辛苦,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误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常对左右的人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后来,“开卷有益”演化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益处。常用于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得益。
——出自《渑水燕谈录》
出处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启发与借鉴
王著面对宋太宗,没有一味地恭维、奉承,而是敢于直言,对宋太宗进行劝勉和引导。“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说明王著不仅正直无私,而且深谙学习之道。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之路上最大的阻碍就是懒惰,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以勤克惰,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这些都是古往今来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
本文结束,喜欢的朋友们请点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7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