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分享干货

白居易的秋雨夜眠翻译(秋雨夜眠白居赏析)

公元832年,唐文宗大和六年,诗人白居易担任河南尹,时年61岁。当时,他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再加上亲密的朋友元稹已经去世,心情特别寂寞冷淡,在一个雨过天晴的深秋早晨,他写下了《秋雨夜眠》一诗,记录下了他在秋雨绵绵的夜晚的睡眠质量,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在一个寒凉的深秋之夜里,有一个安静清闲的老翁。人们习惯上把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在这里,诗人以“三秋”代指季秋。此时,时序已经到了深秋,气温明显下降,颇令人感到寒凉。在深秋时节的夜里,诗人的心境依旧安适清闲,丝毫不为深秋时节的寒凉所动,已经达到了清静自守的境界。因此,“安闲”一词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吹灭灯后,迟迟才上床睡觉;在秋雨声里,我睡得酣畅自然。诗人熄灭灯,但没有立刻上床睡觉,此时,诗人已年过花甲,已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容易入睡了,一个“迟”字写出了诗人年老睡少的现状,暗示出诗人的身体虚弱。夜渐渐深了,诗人上床躺下,天地之间安静极了,只有淅沥的秋雨声在耳边回响。这雨声仿佛是催眠曲,诗人渐渐沉入了梦乡,正因为心中安闲,所以一夜酣眠。

“夜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一夜之后,火盆里的火已经熄灭;我添些香料,重新燃起火,暖暖被子。诗人伴着雨声入眠,一夜酣甜之后,天光大亮,发现火盆里的火已经熄灭了,被子也因此变凉。在深秋的雨夜里,诗人已经需要火盆来取暖了,这又一次暗示出身体虚弱。虽然天已大亮,但诗人依旧没有要起床的意思,仍旧生起了火,拥被而眠,这又体现了他心无挂碍,安适闲淡的生活状态。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早上天晴了,但有些寒冷不想起床;屋外被霜打红的树叶已经落满了台阶。一场秋雨一场寒,虽然雨过天晴了,但天气更加寒冷,诗人担心自己年老体弱,不胜风寒,于是便不想起床。隔着窗子,诗人发现台阶上落满了红叶,看来深秋的风雨不仅影响了诗人,更摧残了花木。这大自然的冷酷无情,让诗人产生联想,花木如此,人何以堪?如此,诗人以反衬的手法不动声色地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感慨。

在这个年深秋,诗人已年过花甲,经历过了世事浮沉,已不再过多地为外物挂怀,能够达到清净淡泊的境界。然而,从本诗的最后一句来看,诗人的这份清净淡泊所掩盖着的,是政治上的心灰意懒,生活上的孤寂闲散。这是诗人郁结于心,没有表达出来的情感。

本文结束,喜欢的朋友们请点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736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