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分享干货

西湖七月半原文赏析(西湖七月半原文及翻译)

明日,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中元節|七月半

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農歷七月十四日。

七月半,中元至,地官誕,地府慶。

鬼門大開,逝者歸家,亦求團聚。
月滿時分,总是倍思亲,
宰雞殺鴨,焚香燒衣,
人間家家備祭品,等候亲人魂歸來。

中元普渡

中元節曾是中國八大節之一,因近代歷史原因盛況不再。

過去不少人會在舊歷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

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

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鬼魂,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

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

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鐘馗之傀儡),

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

古時盛況

宋代《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

“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潘樓並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及印賣《尊勝目连經》。又以竹竿斫成三棚,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增倍。”

從七夕到中元節,街市井巷依然灯火不絕。

坊間樂歌者,換了目連救母等戲,以示孝,

一直出演到七月半,這時候看戲的人比七夕還多呢。

街頭燃蠟燭、陳果餅、掛冥錢,煙火瀰漫。

因此每到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

家家上墳扫墓,祭拜祖先。

點河燈,焚紙錠,
四处燃火光,為亡者照回家之路。
陆為陽,水為陰,
水下神秘昏黑,藏著幽冥地府,
鬼魂在那裏沈淪,故而在水裏放燈,
悼念逝者,祝福親友。
滿湖星斗涵秋冷,萬朵金蓮徹夜明

祭祖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用新米等祭供。

《東京夢華錄》卷一說:

“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

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

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

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

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中元”亦稱“鬼節”,
凡新喪人家,照例上新墳,
為防鬼魂作怪,也祭孤魂野鬼,
民間設道場,請法師做法,去冤鬼怨氣,
超度亡靈,祈福吉祥。
百姓皆重視,場面極盛大。

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

因七月暑尽,須更衣防寒,

與人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

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

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袭擊,獲得大秋豐收。

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後土廟進行祭祀,將麻、谷懸掛門首。

送羊節

農歷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

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說:“羊,祥也。”

甲骨文《蔔辭》中也稱羊通祥。

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

傳說此風俗與沈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

沈香劈山救母後,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

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沈香送一對活羊,

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沈香之母“楊”姓的谐音,

以重結兩家之好。

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幹糧。

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户户做茄餅,

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過的家常菜,

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馋哦。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蠟燭,

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放河燈,尤數黃河裏放燈壮觀。

明朝張岱在《西湖七月半》中寫道:

“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

吾輩縱舟,酣睡於十裏荷花之中,香氣拘人,清夢甚愜。”

可見古時候七月半亦是賞月之時。

如今人們雖闭門不出,卻也可在家中緬懷先人。


七月半,秋剛至,
夏夜燥去,晚風不涼。
月已滿,未到中秋先賞月,
院中一张桌、一家人、一輪月,
壇滴槐花露,香飄柏子風。

本文结束,喜欢的朋友们请点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656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