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在哪里(中国最大的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上肆意奔跑的马群。图/视觉中国


下雨的呼伦贝尔。图/视觉中国
对于木本植物来说,稳定的水源供应和充足的土层涵水是生长的必要条件,而呼伦贝尔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再加上这里的栗钙土、黑钙土,在30-50厘米厚的表层土壤下,有一层木本植物根系无法穿透的钙积层,所以,只有禾本植物才能统治这片土地。草原上的草都是“水来疯”:每逢春末夏初之时,一场润雨过后,大地一夜之间就会变得绿意盎然。
开满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图/《中国草原与荒漠鸟类》,摄影/杨孝
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干燥、寒冷的大陆气团,不仅让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成为了这里冬季的家常便饭,每年要带走1400-1800毫米的蒸发量,入不敷出的呼伦贝尔,为什么没有变为荒漠呢?
马在冬季的呼伦贝尔草原上驰骋。图/视觉中国
呼伦贝尔虽然降水稀少,但这里却并不干旱。据统计,截至2007年,呼伦贝尔市境内有河流3000多条,湖泊500多处,水资源总量为28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总量272亿立方米,占到内蒙古自治区全部水资源总量的73%。在河畔和湖畔,你能够看到点点的灌木和乔木。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海拉尔河。图/视觉中国
比海拉尔河更为知名的,是它最终汇入的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而草原民族把额尔古纳河称为母亲。从水草丰美的河畔,曾走出了鲜卑、室韦(契丹的一支)和蒙古的天骄成吉思汗。额尔古纳河一路向北流淌,最终成为了黑龙江的上源之一。河畔的景色,从内蒙古的草原慢慢变为了东北风貌的农田和森林,人们餐桌上的手把羊肉、奶茶,也逐渐被土豆炖扁豆所替代。
额尔古纳河,穿过那大草原。图/视觉中国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水源,除了河,还有湖。呼伦贝尔的名字,就来源于这里的呼伦湖和贝尔湖。呼伦,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水獭,贝尔,则是雄水獭。呼伦湖面积超过2000平方千米,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中国第五大的湖,也是草原的中心。蒙古肯特山的水,经过1200余千米的奔腾,日夜不息地注入呼伦湖,为草原带来了新鲜的水源。
水天一色的呼伦湖。图/《中国草原与荒漠鸟类》,摄影/杨孝
有水才有生命,有水才有呼伦贝尔。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首《敕勒歌》虽然说的不是呼伦贝尔草原,但这里的风景,生动地再现了1000多年前诗中的景象。作为欧亚大陆草原带的东缘,拥有近1.5亿亩草地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最大的草原,也位列世界四大草原之一。
草原上的牧群。图/《中国草原与荒漠鸟类》,摄影/王玉琦
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羊草、针茅、隐子草、牛毛草、野葱子等多年生禾草类植物,这里的牧草,有60%都属于草质优良的品种,营养价值很高,牛羊都吃得膘肥体壮。到了冬天,呼伦湖西北的高尔真山所形成的海拔600-650米的宽平山梁,为牲畜过冬提供了阻挡西北风的天然屏障,成就了一片理想的冬季牧场。253万人,1700多万头羊,呼伦贝尔市人均拥有羊的数量,甚至超过了新西兰。

套马的汉子威武雄壮。图/《中国草原与荒漠鸟类》,摄影/韩城
公元前209年,匈奴人统一了北方草原,并将这里分为了三份,分别由单于、左贤王和右贤王管理。其中左贤王统辖的地域,就包括了呼伦贝尔,匈奴骑兵从这里沿锡林郭勒草原一路南下,不断侵扰着中原王朝的燕山防线。 在卫青、霍去病的铁骑横扫匈奴王庭后,曾经被强势的匈奴人赶入大兴安岭森林的鲜卑人(大兴安岭史书中为大鲜卑山,鲜卑因此而得名,但大鲜卑山的得名不可考),随着南匈奴的内迁和北匈奴的西迁,又重新走出山林,成为呼伦贝尔草原新的主人。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都未能形成新的帝国,但最终他们还是南下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北魏,中华文明,也从这里迈向了盛唐。
墓室壁画上的鲜卑人。图/Wikipedia
公元10-12世纪,辽之契丹和金之女真,又先后统治了呼伦贝尔,在这里留下了无数古城和两条绵延千里的边壕。 1162年,来自于蒙古弘吉剌部的额仑夫人,为漠北乞颜部的首领也速该生下了第一个儿子——铁木真。弘吉剌部,是一个以盛产美女而著称的高贵部落,这个部落当时的位置,就在今天的呼伦湖和贝尔湖之间。
孛儿只斤·铁木真。图/Wikipedia
在铁木真9岁时,他随父亲来到呼伦贝尔的弘吉剌部定亲,并在这里居住了一段时间,但随即又因为父亲遭人暗杀而流离失所。直到1170年,铁木真才迎娶了当时定下亲事的孛儿帖为妻。 1202年,铁木真重返了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他把这里作为他的武库、粮仓和休憩之地。每当年岁荒歉或军事不利,他便率部来呼伦贝尔草原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以图再战。

弓术与马术是草原民族代代相传的技艺。图/视觉中国
元朝皇帝驾崩后都要深埋,然后用10万匹马踏平,不留任何痕迹。告别了曾经的喧嚣与荣耀,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一切都回归平静,羊在安静地吃草,马在自由地奔跑,如同一切一直都是如此。

呼伦贝尔草原上飞翔的麦头凤鸡。图/图虫·创意
呼伦贝尔草原上最负盛名的鸟类天堂,非呼伦湖莫属。 在烟波浩瀚的呼伦湖,迄今记录到的鸟类已有345种,其中候鸟种类超过200种。春天,迁往北方繁殖的候鸟,经过长途跋涉,有的于4月中旬就到达这里,但这时的呼伦湖,还是千里冰封。呼伦湖的“开湖”,最早也要等到4月25日。



冬季,雪鸮换上了一身雪白的羽毛。图/视觉中国
然而,作为鸟类的乐园,呼伦湖却正面临着危机。近20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呼伦湖正在变小,变咸。 从1999年到2005年短短的6年间,2300余平方千米的呼伦湖,面积就缩小了超过400平方千米,变化幅度达到了近20%。水少了,意味着水会变得更咸。2005年呼伦湖水的PH值已高达9.2,这表明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半咸水湖,距离咸水湖仅一步之遥。呼伦湖假如变为咸水湖,在湖中生活的淡水鱼类将遭遇灭顶之灾,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也将面临着威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6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