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分享干货

红楼梦葬花吟赏析(葬花吟原文赏析)

《葬花吟》是林黛玉的代表作,也是林黛玉所有诗作里最具有感染力的一首。这首诗体现出林黛玉对生命的悲悯,对自然的热爱,对命运的叩问,凝聚了林黛玉全部的精气神。

林黛玉平时就有葬花的习惯。她不忍心看到春花凋零,于是便想着把落花装进绢袋里,埋进土里。这样一来,落花就可以有一个干干净净的归宿。对于林黛玉来说,那片片落花正如命运不济的自己一样值得怜悯。落花触动的是她自身的愁肠。

林黛玉之所以会写下《葬花吟》,也是因为吃了闭门羹。她晚上去找贾宝玉,结果晴雯和碧痕闹别扭,又不高兴薛宝钗大晚上地跑到怡红院来坐,让自己睡不了觉。因此,晴雯就没有给林黛玉开门。

晴雯是真的没有听出林黛玉的声音,她也想不到林黛玉也会大晚上来怡红院。林黛玉吃了闭门羹,心里很难受。想到自己孤苦无依,寄人篱下,就潸然落泪。她还看到薛宝钗从怡红院里走出来,心里就更是酸楚。于是,她第二天会心情抑郁,借葬花发泄自己的满腔愁绪。

《葬花吟》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诗,这首诗语言自然优美,意境凄婉缠绵,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体会到林黛玉的所思所想。可以说,林黛玉把自己全部的生命体验都写在了《葬花吟》里。可以说,《葬花吟》是林黛玉的生命绝唱。

《葬花吟》体现出林黛玉对自身命运的哀怨之情。林黛玉觉得,自己是一个薄命红颜,父母双亡,寄居在舅舅家里,从小还体弱多病。因此,林黛玉从来都是郁郁寡欢的。昨夜的闭门羹,更是刺激到了林黛玉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因此,在《葬花吟》里,林黛玉会感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不是无病呻吟,甚至也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对严酷环境的控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林黛玉觉得贾宝玉是自己的知己,却不知道自己和贾宝玉的未来在哪里。她感受到了来自薛宝钗的强大压力,因此心情沉重。她知道,婚姻大事,必须由父母做主。但是她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自尊去讨好王夫人和贾政,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原则去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

因此,林黛玉和她的生存环境之间就存在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林黛玉为什么要在《葬花吟》里呐喊:“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了。

《葬花吟》体现出林黛玉对青春易逝的感伤。林黛玉是美丽的,《红楼梦》第三回里用“病弱西子胜三分”来形容林黛玉的美貌。可见,林黛玉是一个楚楚可怜的美人。但是,对于林黛玉来说,青春又像是易碎的玻璃一样。林黛玉也担心自己的青春美貌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逝去。

因此,在《葬花吟》里,林黛玉就感叹:“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而且,林黛玉更深层次的焦虑是担心自己情深不寿。林黛玉身体羸弱,经常咳嗽,她害怕自己会英年早逝。因此,在《葬花吟》里她会感叹:“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不光是在埋葬落花,也是在埋葬自己。

《葬花吟》是林黛玉的精神誓言。林黛玉是一个洁身自好的女子,她冰清玉洁,单纯善良。她从来没有参与过贾府里的勾心斗角,也懂得要和贾府里那些恶势力保持距离。她在贾府里,过的是一种风雅的日子。因此,林黛玉虽然生活在肮脏的贾府,却保持住了自己清白的人格。《葬花吟》里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就是林黛玉的心声。林黛玉身上具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她自尊自爱,具有独立的人格。她宁肯得罪人,也不肯牺牲自己的尊严。她虽然身体不好,却有一颗坚贞不屈的心。

《葬花吟》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脂砚斋评论《葬花吟》时写道:“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曹雪芹的好友富察明义咏叹《葬花吟》时写道:“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似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疴续红丝。”《葬花吟》之所以能够打动那么多读者的心,就是因为林黛玉把自己对生活的全部感受写得十分真切。她把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逝去的悲伤写得淋漓尽致。阅读《葬花吟》,我们可以感受到林黛玉在痛苦当中的执着,在绝望当中的坚持。

本文结束,喜欢的朋友们请点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512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