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又到了各省市汇报成绩的时候。
根据目前已公开的数据,2023年我国将新增2座GDP超3万亿的城市,总量达到5座。
有人问,3万亿是什么概念?
越南去年的GDP总量差不多就是这个规模。
这五座3万亿大城中,除了大家熟悉的“北上广深”外,还首次出现了一座中西部城市。
没错,此城便是重庆。
根据中国青年网的消息,重庆和广州GDP相继突破3万亿大关,其中重庆2023年GDP总量达到3.1万亿,增长率6%以上。
这不仅仅是一座城的进步,更是整个中西部地区的荣光,还突破了沿海城市把内陆城市“按在地上摩擦”的格局。
既然重庆已经突围,离下一个城市站起来还远吗?
双重喜庆之地,浴火重生
公元1189年,南宋孝宗之子赵惇一年内“连升两级”,先封恭王,后即帝位。
逢此“双重喜庆”,他的封地恭州也跟着升级成了“重庆府”。
那时,刚“诞生”的重庆还不知道,它未来会在中国历史上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
重庆的地理位置极好,地处长江之畔、水路通达便利,既能把内陆矿产运出去,又能把各类商品运进来。
如此优渥的先天条件,让近代史里数得上号的列强,个个都想把重庆“据为己有”。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将重庆定为“战时首都”。
可随之而来的,是日军长达6年多的狂轰滥炸,整个重庆陷入了深深的苦难。
但所有杀不死我的,都将使我更强大。英雄的重庆人民没有倒下,而是越战越勇。
重庆承接了由宜昌西迁而来的大量工业企业,不仅成功保住中国实业的命脉,也为自己打下了工业基础。
抗战时期,全国三分之二的军械弹药是“重庆造”,军火工业成为了这里的支柱产业。
新中国成立当年,重庆共有约2000家工业企业,经过“一五”“二五”时期的投资建设后,这里更是成为了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
开局看似完美,但后面的路却没有预想中的顺利。
山城打造出中国“底特律”
建国之后,重庆的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和汽车配件等产业逐渐发展起来。
随着1980年代长安汽车的“军转民”,重庆盯上了“汽车制造业”这块大蛋糕。
要知道,“汽车制造业”曾经也是工业皇冠上的那颗“明珠”,从毛坯到整车,要经过数千个零件的打磨、加工和装配。
有着军工底子的长安汽车,首先从微型卡车和客车开始生产,之后又陆续与铃木、福特、马自达等外国品牌推出合资车。
到了1992年,汽车工业已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其销售收入和利税在重庆工业中占比达到24%和41%,之后十几年也一直表现强劲。
然而,成也汽车,败也汽车,号称中国“底特律”的重庆在2018年遭遇了滑铁卢。
这一年,长安铃木退出中国,北汽银翔宣布停产,力帆汽车资不抵债,北京现代的重庆工厂有70%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而重庆的GDP增速则从上一年的9.3%下滑到6.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好在重庆很快就稳住了阵脚,将发展重心转向了智能制造,提出《重庆市发展智能制造实施方案》。
除了推动传统工业企业改造升级,重庆还瞄准了新兴产业,围绕“芯屏器核网”出台了专项政策,进行全产业链招商引资。
重庆2019年的GDP增速为6.3%,尽管看上去进步不大,但好歹止住了下滑的趋势。
中西部“大后方”正在崛起
如今,迈入“3万亿大关”的重庆,颇有些王者归来的气势。
2023年6月,重庆在两江新区召开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雄心勃勃提出要打造3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网友说,能做好1个万亿级产业都不容易了,重庆还要一口气推3个,搞的过来吗?
这您可别担心,“金主们”正在集体入驻重庆。
去年8月,重庆与21家金融机构签署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战略合作协议,他们未来5年将为重庆提供9.8万亿元综合融资。
既然钱都准备好了,那项目还会远吗?
已经有35家央企,在重庆形成254个在谈项目、120个储备合作项目。
手握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等先进产业,脚踏“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要地,以重庆为代表的“大后方”正在崛起。
除了重庆,中西部地区其他的“种子选手”还包括成都、武汉、长沙、郑州等城市。
目前,成都的经济规模已超2万亿,武汉也离着不远,就看下一次能“花落谁家”了。
写在最后:
当我们还在感慨重庆的“翻身仗”打得漂亮时,人家已经提出2027年要迈上4万亿元台阶了,看来优秀的人总是更“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50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