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在其自传中,留下过一段影响深远的哲言:“每一块钢铁里,都隐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一语道破了钢铁产业的发展对于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非凡意义。
近日,有报道指出,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钢铁生产大国,但在尖端钢铁的生产水平上,仍大幅度落后邻国日本。
报道表示,日本的尖端钢铁生产技术之先进,即便是欧美发达国家也难以望其项背,更是遥遥领先中国三十年以上。
日本钢铁生产技术为何如此先进?中国从其经验中,又能学到什么?
立足尖端产品的日本钢铁
日本作为东亚近代以来最先崛起的工业强国,早在二战以前就已然具备极强的钢铁产业水平,其在太平洋战争中先进而庞大的联合舰队,便是其发达钢铁技术的证明。
二战后,日本的钢铁产业一度因为战败国身份的限制,而大幅度萎靡,但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日本钢铁产业再度抓住了高速发展的快车。
当时,美国为了支持其战争需求,就近向日本军工企业下了许多订单,成为其重获新生的关键性因素;
此外,当时的日本政府也看准时机,提出了“倾斜式生产”的产业政策,通过“复兴金融公库”向日本以三菱为首的一众钢铁企业提供了大量低息贷款,重点扶植其发展。
得益于外部机遇和内部政策的大力扶持,本就底子扎实的日本钢铁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时代。
据日本通产省的数据显示,日本自1950年至1970年的20年间,以年均16.4%的增长速度,总计生产了超过9300万吨钢铁。
先发优势使得日本的钢铁产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优势,即便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值因为中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而受到冲击。
但依仗技术优势在尖端产品领域建立起的护城河,日本钢铁产业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一席之地。
据统计,日本目前的总钢铁产量中,有高达1/4的比重为高端特种钢,其中以用于汽车制造和抗震建筑的优质特种钢最具代表性:
其一,日本发达的汽车制造业水平,很大程度源自其高水平的汽车特种钢制造技术。
例如,日本头号钢铁巨头日本制铁研发曾研发出,屈服强度分别达到1190兆帕和980兆帕的两款超高强度冷轧高强钢,被分别使用在本田“N-BOX”新型轻型乘务车的中柱和股价部分。
在使产品车身总重量减轻80Kg的情况下,车身强度、耐压性和抗冲击度等关键指标反而大幅提升,其特种钢制造技艺之高,可见一斑。
其二,具有日本特色的建筑用特种钢,也遥遥领先世界。
日本另一钢铁巨头JFE曾根据日本的本土实情,研发出了一款屈服强度达到780兆帕的高耐蚀锌合金镀层线材,不仅在抗腐蚀的性能上达到传统钢材的8倍。
其大幅提升的对地震能量的吸收性,也让以此为基础修筑的建筑物拥有更强的抗震性。
在尖端特种钢上的技术优势,使得日本钢铁产业在总量远逊于中国的情况下,仍能维持毫不逊色的利润率,足以见得日本钢铁技术的先进水准。
日本钢铁产业的优势
日本钢铁产业至今仍能维持其领先地位,则很大程度上仰赖于以下几个产业优势:
其一,是日本钢铁产业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企业集中度。
以中国为例,在2020年,中国前五的钢铁企业宝武、河钢、沙钢、鞍钢和首钢五家巨头,其钢铁总产量虽超过2万吨,但其占中国总钢铁产量的比例仅有34.2%;
而日本则截然相反,其排名前五的新日铁、JFE、神户制钢、日新制钢和东京制纲五家企业,其总产量超过9000万吨,占日本钢铁总产量的比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7%。
这一数字远高于中国和欧美的竞争对手。
高集中度使得日本的钢铁巨头普遍拥有雄厚的资本,来大力投入研发,从而巩固其技术的领先性。
从而依靠高附加值、高利润的尖端特种钢来攫取超额利润,从而实现科研投资与营收的良性循环。
其二,是日本钢铁产业更高的净出口率。
出口,是一国钢铁产业获取超额利润的最佳途径,但中国虽很早就成为了世界头号钢铁产国。
直到2006年,我国才实现了钢铁的净出口,但即便如此,我国的净出口率也不算高,一直维持在10%左右。
低净出口率,无疑限制了我国钢铁产业的盈利能力,从而极大制约了其科研投入,导致了在尖端特种钢生产领域的落后。
而日本则不同,其多年来净出口率一直稳定在40%上下,尤其随着其在东南亚和拉美等新兴经济体市场的渗透率之间提高,其钢铁产业得到了远高于世界同类企业的营收能力和利润率。
其三,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能源压力也迫使其深耕于技术领域。
日本作为一个国土面积狭小且各类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其大部分能源、矿产都仰赖于进口,在风险和成本的压力下,日本企业被迫更注重技术的提高来缓解资源的压力。
例如,日本钢铁企业近年来发展的利用氢气炼钢,来代替大规模煤炭使用的氢冶金技术,便是在这一因素的促进下形成的。
中国钢铁产业的未来
尽管在少数尖端产品领域上,中国的钢铁产业仍落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少身位,但历经多年发展,中国的钢铁企业仍建立起了覆盖全产业链的企业群,并以此来谋求“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在以原材料加工制造的上游产业,我国目前拥有供应煤炭的中煤能源、山煤国际和中国神华,以及供应焦炭的美锦能源和山西焦化。
此外,为了扩大能源供给的多元化布局,我国还与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巴西的淡水河谷和英国的力拓集团等国际能源巨头,建立了密切的贸易合作关系。
在以粗钢制造和各类普通钢材制造的中游,中国拥有武宝、河钢、鞍钢和首钢等大型企业,占据了世界螺纹钢、中厚板和线材等各类钢材的市场。
在下游的供应市场,我国在过去数十年的大规模城镇化和大基建,也让我国钢铁企业牢牢把持着国内和世界的建筑市场。
在大规模、全产业链的钢铁产业布局之下,我国逐步由下游向上游进攻,逐渐占据高附加值、高利润的尖端特种钢材领域,只是时间问题。
立足于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借鉴日本等钢铁强国的发展经历,我国需要在以下几点取得长足进步:
其一,是推动钢铁企业的绿色低碳化转型。
在全球推动“碳中和”的绿色发展大潮下,低碳发展不仅有利于环保等现实议题,更是倒逼我国钢铁企业放弃过去的粗放式、浪费式生产模式,转而向高技术的绿色生产技术转型。
这不仅可以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技术水平,还能大幅提高其技术含量从而提升整体的利润率。
其二,有效整合各区域的钢铁企业,提高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如前文所言,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相较于日本,要低了许多,这不利于我国钢铁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发挥体量优势。
其三,切实提高市场产能的利用率。
我国的钢铁产业在大基建时代消退后,将出现供大于求的产能过剩时代。
这需要我国一方面调整低端产能与高端产能的配比,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国下游如船舶、飞机制造等高端产业的发展,来为国产的尖端特种钢提供市场。
随着新的钢铁产业政策的落地,我国钢铁产业必将形成更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和更加先进的产业技术水平,从而实现对日本等钢铁强国的弯道超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498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