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存款在中国什么水平?
如果是在网络上,很多人可能会说,是一笔钱,但不多,估计国内大多数家庭咬咬牙都能拿得出来。
甚至有些人可能会觉得,50万元也就是一个小数目,如果连50万都拿不出来,基本属于“赤贫水平”。
类似说法并不罕见,坦白来讲,这些年物价大家看得见,与动辄百万的房价相比,50万可能确实不多,但我们要意识到,存款与资产有着本质区别。
一个人身家几百万,但如果房子占了资产大部分的话,手中的存款很可能并不是很富裕。
尤其如今很多家庭都背负着房贷,手里的净资产恐怕真的不多。
既然如此,那么关键问题来了:
国内能一次拿出50万的家庭,真实数据到底有多少?
国内能一次拿出50万的家庭有多少?
2021年央行曾经专门做过一次统计,全国达到50万元存款的家庭占比只有0.37%。
我们可以简单换算一下,以全国14亿人口计算,假设3人组成一个家庭,存款超过50万的家庭只有:14亿×0.37%/3=173万。
有170多万个家庭能一次性掏出50万存款,是不是已经很多了?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别忘了,全国有14亿人口,0.37%的占比,连“百里挑一”都算不上。
另外,《存款保险条例》的最高赔付金额之所以设定为50万元,原因正是我国拥有50万存款的家庭数量较少,也能从侧面证明这一事实。
当然了,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一数据违反常识:
不是说好人均月薪一万的吗?怎么一次性掏出50万存款的家庭会这么少?
但实际上,“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才是真正的实情,我们不能将目光只盯在大城市、高收入的那一小撮人群上。
如果把目光投向小城市、投向农村,就会发现真实情况与网络上的舆论有比较大的区别,能够一次性拿出50万元存款的家庭,真的不多。
资产百万,兜里掏不出两千?
之所以存款超50万的家庭没大家想象那么多,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我们刚才提到了,资产与存款完全是两个概念。
稍微夸张点说,有些人现在的情况,可能是“资产百万,兜里却掏不出两千块”。
数据显示,我国的80后,人均欠债超过20万,90后,人均欠债12万。
很多年轻人组成家庭以后,普遍都背负着房贷、车贷,或多或少有一些负债。
尤其年轻人消费观念比较超前,还存在寅吃卯粮、超前消费的现象,也从客观上导致了这样的情况。
其次是物价上涨,收入提高了,但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了。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9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2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
换算一下,相当于城镇居民每月收入4300元,农村居民的每月收入是1700元。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大多数老百姓的收入并不高,4000元左右的月收入是常态,“6亿1千”并不是什么虚言。
而与收入相对的,近年来消费水平持续上涨,不提动辄上万元每平米的房价,衣食住行,尤其是孩子身上的花费,哪一笔都不是小数目。
因此,大多数家庭想要攒下50万元存款,都有一定的压力。
真实的财富分化,超出想象
全国仅有0.37%的家庭能一次性拿出50万元存款,其实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财富分化。
以前我们常说“二八定律”,但事实证明,“二八定律”太保守了。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2%的人对应着80%的钱,其余98%的人对应剩余的20%。
更有甚者,有人预测未来的趋势是“2%的人掌握120%”,因为剩下98%的人背上了20%的负债。
虽然后一种说法略显夸张,但根据招行近年来的财报数据,我们可以对这个情况获得比较清晰的感知。
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20年,招行金葵花及以上客户(在招行月日均总资产在5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户,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高净值人群”)的资产占比,已经从55.1%飙升至82.1%。
换句话说,财富集中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快。
这个道理比较容易理解,富人早早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有足够的精力、时间和财力去搞各种投资,也就是“钱生钱”。
但普通人却忙于生计,财富积累的速度与富人天差地别,久而久之,集中现象就会越来越明显,这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
写在最后:
虽然中国人的储蓄意识全球排名前列,但国内能一次性拿出50万存款的家庭,终究还是少数。
所以别看网上人均年薪百万、住豪宅、开豪车,现实生活里,能一次性拿出50万存款已经算是妥妥的高收入家庭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481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