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分享干货

开年连跌4天,A股为何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引言:2023年最后两个交易日,沪深两市大涨,创业板29日甚至飙涨近4个点,量价齐升,怎么看都是已经筑底成功,却不想元旦后连跌四天,创业板率先创出新低,众股民新年愿望从开门红纷纷转为先回本再说。

我大A到底怎么了?为何逆全球趋势而下跌,屡屡跌上热搜,简直就是武则天守寡--失去理智了。

第一、先说指数

前段时间证券时报评论员发表评论:为上证指数正名,收益不输美股,我们不去讨论所谓的专家为什么给出这么无脑的结论,但也想从指数的形成上来试图分析一下不涨的原因。

以上证为例,通俗点说就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加权而来的一个数值就是上证指数,而如果发行新股的话,20年7月以前是上市11个工作日后就纳入指数,20年7月以后改为上市一年后再纳入指数,而且新股纳入不会直接影响指数,会有一个公式去计算出新的除数(感兴趣的可以看上交所相关规则)。

说人话就是新股会以当前价格和股本进入指数编制,如果新股当前估值过高,在其他所有股票不变得情况下就会带动指数下行,而过去几年恰恰是新股超密集发行的时间,那新股的估值到底高不高呢?

在注册制以前A股实行的新股发行市盈率不超过23倍,不超过行业平均市盈率,而注册制则没有这个限制,19年科创板注册制,20年3季度创业板注册制实施,23年年初全面注册制实施,好像也能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创业板跌的更猛啊,哈哈。

第二、经济形势

我们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虽然我大A不能做晴表来使用,比如说经济好的时候A股大部分时间依然是扑街的,但当雨表使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经济不好的情况下,A股是肯定没有太大机会的

有人说GDP增速看起来并不差啊,这里想到前段时间跟一个小伙伴的聊天,我说看经济好坏的方式有上中下三策:下策看GDP,只要GDP差不多就认为经济也差不多;中策看宏观经济数据,什么M1 CPI 社零 固投 PMI 等等试图去摸清真正的经济形势;上策则做调研,通过各个行业的具体数据以及自己的真实感受去做出分析。

为什么以GDP等为首的宏观经济数据会与实际情况有偏差呢?我们换个方式理解,经济的表现形势其实是实体好不好投资,有没有好的资产等,一些实实在在能看见的事情,而不是各种数据,这些数据并不能直接对应到某种确切的实际意义上来。

再比如说,我一个关系很好的朋友,买了一些某公司的股份,然后没过多久,又有其他资金以更高的估值进入了,你能说他现在挣了一千万吗,肯定不能的,因为这个公司不是一个上市公司,而且是非常偶尔的来了一位高估值介入的投资者,并不能形成公允价值。

所以这些数字似乎很重要,大量的专家学者都在研究关注它,但说到为我们带来什么指导的话,恐怕还真不一定有用。时代在发展,过去传统的经济统计方式已经有些失真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去年4季度美国失真的菲利普斯曲线,要知道每一个学经济的人最开始学的就是它了。

第三、增量资金

每一次的牛市都伴随着大量的资金跑步进场以推动市场持续走高,而资金进场的前提是先出现小规模赚钱效应。

就说最近的三次,15牛市是以降息后券商连涨半月为开端,随后煤飞色舞低价蓝筹助力,最后在杠杆资金的加持下一路走牛至5178点;17年慢牛是消费升级,以茅台、格力为代表的优质大盘股,股价屡创新高,被市场追捧为“漂亮50”;20年先是疫情后又出现各种茅指数推动上涨。

除了15年还有杠杆资金外,17和20年两次都是基金资金撑起来的,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那段时间银行、券商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是不是给你推荐过各种基金?

但现在谁还买基金啊,跟券商朋友聊天,说你们券商是今年福利最好的行业了,证券公司不允许员工炒股,你们得少亏多少钱啊。朋友听后冷笑一声,是不让炒股,但是要卖基金,客户也不傻,但业绩指标怎么完成,最终只能员工自己买,从银行借信用贷买基金,回头不仅亏二三十个点,还要还利息,我只能回一句好吧错怪你了,果然是好兄弟一起亏钱。

基金都要券商员工自己买了,还有什么增量资金,而韭菜们绝大多数已被割麻木了,躺平不再看账户了,现在聚餐喝个酒敢提一句股市立马场子都没人气了。

但大A的韭菜自愈能力是非常强的,且易冲动,“一根大阳线,千军万马来相见”,岂非浪得虚名。

第四、其他

我感觉A股更像一个融资市场,不像一个投资市场。

财务造假罚一罚了事,投资100万就能跨界成为新能源概念股,不管相关业务有没有有形成营业收入,最起码要想让投资者知道我要做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不是一个平等的地位,上市公司要高太多了,上市套现成为常态,就没有几个想将公司做成传承百年的伟大企业,上市退市速度根本不成正比,等等。

总的来讲就是指数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低,向下是有空间的,虽然不一定会跌下去。增量资金就更不用说了,让居民通过股票基金赚到钱的官方新闻好像还历历在目。其实本质还是经济形势比较严峻,流动性非常紧张,手中有资金的投资者都纷纷回归银行做起了低风险理财,别说股市了,连实体都不投了,连房地产市场在一次又一次的政策刺激下,都患上了A股股民躺平综合征。

那有人说接下来怎么办?我给出个人的建议仅供参考:

1、降低自己的负债,保证自己家庭的财务健康。
2、不要盲目投资,没有九成以上的把握,不要盲目加杠杆。
3、降低自己的消费水平。
4、静等经济全面转好时机的到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48141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