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衣服,一些能叫得出名字的老牌子,现在都成了“假牌子”!很多品牌不生产自己的产品,只给小作坊做代工。品牌看起来一样,但是质量完全没有保障。
现在网购发达,很多人也喜欢在网上买衣服。如果他们看不到实物,就会在类似的品牌购买。他们总觉得有品牌可以保证质量。我不知道很多知名品牌已经在卖狗肉了,但是他们自己不生产。他们把品牌卖给小作坊让他们用,不管产品质量如何。
这就是俗称的“卖吊牌”,品牌除了等着按时收钱什么都不干!赚钱真的那么简单吗?背后的代价是什么?
疯狂贴牌
作为保暖内衣的品牌,1998年出生的南极人非常受欢迎。成立四个月,他们拿下了一个亿的销售额。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它们成为了很多人购买保暖内衣的首选,但后来却走上了赚快钱的道路,这个品牌也逐渐成为了“烂货”的代名词。
一开始南极人专注于保暖内衣行业,有自己的工厂和生产线,自己生产管理,品控也很到位。过硬的产品质量也为这个品牌积累了很多忠实的买家。
然而,这一切却因为南极老板的一个想法而彻底改变。当时市场上,除了南极人,还有很多小品牌甚至没有品牌的保暖内衣。南极老板作为业内人士发现,这些保暖内衣质量还不错,只是没有品牌,不被消费者认可。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南极老板的脑袋里诞生了。既然对方质量不差,那就是品牌差。送他们自己的南极牌子不是一举两得吗?
一方面卖自己的品牌可以收到钱,另一方面也相当于扩大了自己的产能。第一次尝试成功后,南极老板在卖品牌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起初,南极老板有点谨慎,并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查。后来随着代工厂家越来越多,我逐渐发现我的工厂完全可以取消,我就随便找那些代工工厂做就可以了。
品牌卖的越多,管控越松,南极产品质量越来越差也不奇怪。但是,对于南极老板来说,工厂用他的品牌越多,他能收到的钱就越多,产品质量就没那么重要了。
相比自产自销,卖吊牌更省心、省力、有利可图。从此,南极老板迈出了更大的步伐。除了保暖内衣领域,他还把品牌卖到了日用、服装、户外、食品行业,甚至还把螺蛳粉品牌卖给了南极人。从此“万物皆可为南极人”!
卖标签就像吸毒。一会儿凉,一会儿一直凉!多年来,南极人可以通过一个品牌授权,从对方身上收取很多钱。
只要贴上南极的牌子,每卖出一件产品就要向南极人上缴15%的利润。这种成功,让南极人一年四季不出任何东西,也能赚到十几个小目标。
从权力的顶峰跌落
因为我没有任何投入,南极人靠卖标签毛利达到了惊人的97.06%。这真是卖白菜赚白粉的心。
2015年,南极人悄然更名为“南极电商”,随后通过借壳上市成功登陆股市,成为中国股市著名的“吊牌之王”。
这样一种违背市场规律的发展模式,注定长久不了。2020年,南极人收入达到顶峰后,开始快速下滑。2022年开始出现亏损,之后一直持续至今。与亏损相伴的,还有南极人屡屡登上成品抽检黑名单。由于忽视质量管理,南极授权产品不断被投诉质量问题。
其实早在2016年,南极人的口碑就开始下滑了。因为品牌授权商没有门槛,唯一的要求就是能给钱给南极品牌。质量良莠不齐的产品都贴着南极品牌的标签,大部分都是害群之马。
毕竟一个想做产品的厂商怎么可能随便用别人的品牌呢?向南极人支付15%的贴牌费,加盟商为了多赚钱,只能降低成本,带来的是产品质量的严重下降。
从蚕丝被、内衣、外套等生活用品,到卷发棒、按摩棒、电推子等小家电,大量标有“南极人”品牌的产品被大量消费者投诉,并被当地产品质量抽检列入黑名单。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南极人不再是当初的保暖内衣第一品牌,而是名副其实的“标签之王、腐货之王”。
一个好的品牌,已经沦落到一见面就人人喊打,人人绕道的地步。这样的情况不禁让人感到惋惜。当然,这一切从卖吊牌的时候就埋下了祸根,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消费者抛弃也不能怪它。
同行销售标签
其实像南极这样买吊牌的品牌有好几个,其中不乏比南极大的品牌,比如恒源祥、宇、北极绒、拉夏贝尔等。
恒源祥杨!一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伴随了一代人,其羊绒衫和羊绒大衣以卓越的品质在中高端占据了一席之地。
说起来,恒源祥是第一个卖吊牌的人,但一开始也是浅尝辄止,并没有大规模采用这种模式。南极人通过这种模式发展起来后,恒源祥看着人家赚钱,又抢着去接。
和南极人一样,质量良莠不齐的厂家都贴上了恒源祥的标签,产品质量明显下降。被忽悠了一次之后,消费者开始对恒源祥失去信心,原来的忠实客户纷纷抛弃。
于创立之初,就是一个靠科技打市场的品牌,用创新的科技面料开发出轻盈舒适的保暖内衣。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技术创新,是因为它的创始人是技术出身。
当初,于的发展势头也很迅猛,很快就成为了市场上的一个品牌。正当企业步入正轨,创始人突然改变经营策略,陷入“赚快钱”的泥潭。
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于也开始了自己的卖标签之路,然后自然是口碑下滑,消费者抛弃的必然。等到他想改变这种局面的时候,于在消费者中的印象已经固化,他错过了厚积薄发之后的发展机遇。
北极绒和拉夏贝尔基本都在重复其他品牌的老路子,先打自己的品牌,再卖给其他厂商,最后打得很烂甚至死掉。曾经红极一时的女装品牌拉夏贝尔终于破产了。
害人害己,得不偿失。
卖吊牌,虽然赚快钱,但长远来看肯定得不偿失。毕竟建立品牌很难,因为混出来的产品丢了名声,丢了市场,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我们普通人都能明白的道理,那些创造品牌的创始人,没有理由不明白,明知道结果不会好,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梳理这些品牌的发展路径,我们不难发现,选择出售tag也可能是他们的无奈之举。南极人的发展可见一斑。
成立4个月就实现了销售额过亿的奇迹。到2004年,南极人销售额轻松突破10亿元,稳居行业领先地位。然而,花开永不落,南极人很快迎来了发展的瓶颈期。
2008年,南极人销量大幅下滑,大量工厂被迫关闭。通过市场调研发现,保暖内衣作为一种贴身耐用的服装,并不像夹克那样被消费者频繁更换,而且当时的世界金融危机造成了行业寒冬。
南极工厂停工,大量产品积压。原本蒸蒸日上的生意突然冷清,品牌创始人为了摆脱困境开始寻求转型。摆脱以前以资产为导向的模式,只卖品牌不生产自己的产品。
砍掉工厂后,南极人几乎卸下了所有包袱,开始了新的赚钱阶段。然而有得有失,轻松赚钱的同时,南极人的品牌口碑也在快速下滑。
其实在各行各业,卖吊牌的绝对不只是上面这几家。这种现象甚至存在于电气甚至制药行业。
无论选择哪种策略,都是老板自己的事情,但作为品牌,完全不承担品控的责任,有点说不过去。
当大量劣质产品涌向市场时,第一个受害者是消费者,但被忽悠后,这种伤害会咬到品牌本身。就像南极人以前认为这个牌子在质量上还是有保障的。现在大部分人几乎连看都不看。他们在购物平台上一刷就赶紧拿走,甚至不给他们在店里看一眼的机会。
创造一个口碑好的品牌很难,毁掉一个品牌却很简单。只要一批不合格的产品投放市场,一个品牌基本上就被砸了。只有严把质量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道理越简单,越难做到。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464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