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品铺子降价了!
近日,良品铺子官宣,全公司300多款产品,平均降价22%,最高降幅45%。
网友惊呼,真是“活久见”,这辈子还能见着良品铺子大降价。
要知道,良品铺子悄悄地把结算单位从“斤”变成“两”时,可没这样通知大家呀。
前两天,刚刚当上良品铺子“一把手”的杨银芬,在给公司全员的公开信中写到:
“大家觉得你贵了,那就必须要变,不变,你会死。”
当网红界的“一哥”在喊“哪里贵了”时,这家零食界的“一哥”为何会主动降价呢?
质检员打造的“零食巨头”
良品铺子的创始人叫杨红春,他的职业生涯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90年代大学毕业,在科龙电器一路高升的他,2005年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在得到久久鸭董事长顾青的指点后,杨红春决定“把全国各地最好吃的东西放在一起卖”。
2006年,第一家良品铺子在武汉开业。
也许是做质检员出身的缘故,杨红春对零食品质的要求格外高。
但对供货商而言,良品铺子要的量又少,还这么多要求,根本不想合作。
杨红春没有放弃,她通过真诚的态度和及时的货款,沉淀下来了一批优质供应商。
随后,杨红春陆续迎来了两位合伙人——张国强和杨银芬。
在“三巨头”的鼎力合作下,良品铺子从武汉开到了全国,从线下开到了线上。
借着电商平台发展的东风,这家公司持续霸榜全国休闲零食品类终端销量的第一名。
在全国吃货们的助力下,良品铺子终于在2020年成功登陆A股市场。
爬坡十五年,下坡一出溜
从瓜子到薯片,从果干到猪肉脯,大家在看电视时,总爱吃点啥。
过去,想买零食只能去超市,买了大包装的零食,很容易吃不完,没办法多尝几样。
小区门口的良品铺子,距离又近,品类齐全,还能想吃多少就称多少,价格也不算太贵。
就在大家慢慢养成了消费习惯时,良品铺子却偷偷变成了“零食刺客”。
今年8月,良品铺子就曾因“天价鸭舌”登上热搜。
网友晒出的小票上,鸭舌的价格高达528.8元/公斤,随便拿的几样零食,总共300多元。
大家纷纷吐槽,这是吃什么长大的鸭子,鸭舌这么贵!
随后越来越多的网友晒出了“被刺时刻”,说良品铺子已经不是自己能进的地方了。
消费市场中,如果商品真的非常好,那卖得贵一点,大家也能认。
可如今的良品铺子,似乎已经没有了刚创业时的坚持,屡次被爆出食品质量问题。
从2021年的“鸡肉肠出现蛆虫”,到2022年的“月饼里吃出塑料纸”,这两年老能看见良品铺子出现类似的新闻。
虽然可能是偶然事件,但良品铺子“价格贵、质量差”的舆论风评,却越来越多。
一旦这样的品牌印象形成了,便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觉得自己是“冤大头”,于是就纷纷开始转向其他零食连锁品牌。
而消费者的抛弃,往往伴随着资本的撤离。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这两年,良品铺子的早期投资者们,都在不断减持。
以高瓴资本为例,2021年减持2次,2022年减持1次,2023年3月又减持1次。
短短2年内,高瓴持有的良品铺子股份,从11.67%降到5%,甚至有传闻认为高瓴准备清仓了。
不怪资本要跑路,除了消费者下滑的口碑,良品铺子的财报数据也不好看。
上市以来,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一直在1%左右徘徊,甚至还出现过负数。
“吃掉”利润的是不断膨胀的营销费用,从2020年的12.88亿元,到2022年的17.56亿元。
今年上半年,良品铺子的营销费用投入11.5亿,但换来的利润却只有1.91亿,其中三季度净利润同比跌去97.88%。
良品铺子想通过明星代言、综艺赞助等方式,打造自己“高端零食”的咖位,走高利润的路线。
可消费者们并不买单,比起广告宣传,大家更在意实打实吃到嘴里的东西。
这一届年轻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购物观,精明而又任性。
从支援河南的鸿星尔克,到捡箱子发货的蜂花,不少国货都接到了“泼天的富贵”。
事实证明,只要你是踏实做事的品牌,总有发光的那一天。
而那些极度倚重营销、背离了产品本身的公司,就会被消费者淘汰出局。
良品铺子这回的全面降价,应该也是想通了这个道理。
在“三巨头”之一的杨银芬执掌帅位后,提出了让良品铺子回归邻家形象。
市场马上回报了两个连续的涨停板,这说明投资者仍然对良品铺子怀有信心。
作为一个普通的吃货,我也很怀念在良品铺子随便买的日子。
希望此次是真心实意的降价,别最后变成了“降价却减量”的把戏。
写在最后:
大家并不介意“买贵的”,而是不想“买贵了”。
任何品牌,在走上“高端路线”之前,请先问问自己值不值。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445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