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擅长做菜,那就开饭店吧!”
“我擅长英语,那就当英语老师吧!”
“我擅长设计,那就做设计师吧!”
很多人在选择谋生之道时都是这个思路,毕竟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嘛!做自己擅长的事总没错!
可事实上,这种思路真的正确吗?未必。
我们去观察一下,会发现很多商界大佬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做自己擅长的事。
睁眼看世界
就拿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来说,他创建的淘宝和阿里巴巴为他带来巨额财富。搭建淘宝和阿里巴巴需要用到的是互联网、网页设计、软件开发等知识。马云擅长这些吗?恰恰相反,马云对这些一窍不通。
马云,1988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外国语系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大学担任英语教师,与互联网八竿子打不着。
1995年,马云作为杭州市政府特聘“翻译”赴美谈判时,机缘巧合了解到“互联网”这个新事物、认为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尽管这不是马云擅长的领域,他回国后还是毅然决定要从事这个行业。
没有资金,怎么办?找亲戚朋友“众筹”。
不懂技术,怎么办?聘请懂技术的专业人员。
就这样,从中国黄页到淘宝、阿里巴巴,再到支付宝。马云,一个对互联网完全不擅长的英语老师,打造了自己在互联网行业的商业帝国。
试想,如果马云一直坚持做自己最擅长的“英语教师”,他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吗?
逆袭的“偏执狂”
不只是马云,还有罗永浩。
罗永浩,1989年从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退学,当时高二还没有读完。
从高中退学后的罗永浩卖过二手书、倒卖过走私车、在传销组织讲过课。此时的罗永浩擅长英语吗?单词都不认识几个。
不过,就在罗永浩听说当时新东方的托福GRE讲师一年可以赚60万之后,他开始自学英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学,罗永浩在2001年正式成为北京新东方的GRE讲师。
2006年从新东方辞职后,罗永浩在2012年又创立了锤子科技,研发智能手机。
高二辍学、做过几年英语老师的罗永浩擅长研发智能手机吗?答案可想而知。
但2010年~2014年正是智能手机风行的时候,老罗说什么也不能错过这个风口。于是,对智能手机技术完全不擅长的老罗,筹集资金、招兵买马,研发出了坚果系列手机。
试想,如果罗永浩不去探索那些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而是继续做“二手贩子”,他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
离经叛道的“嬉皮士”
事实上,不只是国内的企业家,很多国外的企业家也是因为做了“自己不擅长的事”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大学期间所读的也并不是计算机科学或商业管理等专业。
1972年乔布斯进入里德学院读大学,这期间他经常拒绝去上必修课,只学了自己感兴趣的舞蹈课、书法课、禅宗冥想等,一年半后就从大学退学了。
乔布斯一直以来都想要一台计算机,但是当时计算机的价格非常昂贵,乔布斯卖掉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也买不起。
1976年在工程师朋友斯蒂夫·沃兹尼亚克的帮助下,组建出了第一台电脑,这台电脑的售价是666.66美元。从那以后乔布斯就决定要成立一家计算机公司,要制造出人人都能买得起的电脑。
到1980年,苹果公司的股票已达到每股22美金,乔布斯与沃兹尼亚克都成为了百万富翁。
就这样,不擅长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乔布斯成为了“苹果之父”。
反思
从马云、罗永浩、乔布斯这3位商界传奇人物身上我们都找到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愿意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而现实中,大多数人去创业,第一反应就是做自己擅长的、选择自己的专业领域,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思维定势呢?
一、害怕风险
很多人一想到创业,马上就会想到风险。万一失败,不仅前期投入的钱、资源、物料等会血本无归,甚至还可能会负债。而如果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失败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因为是自己擅长的领域,所以会了解的比较深入,对于成本、预算、营销、客户定位等心里都会有个谱。你会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如果你擅长设计,想到创业,你可能会去成立一个设计工作室。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你有已经积累好的客户资源,对工作流程和市场情况也很熟悉。甚至,走投无路的时候,你可以一个员工都不雇佣,自己又当设计师、又当业务员。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成本和失败的风险。
此时,如果马斯克来劝你做新能源汽车、告诉你电动车是下一个风口,你估计也“不敢”答应。对于擅长设计的你来说,新能源汽车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在这个陌生的领域,你充满了“失控感”。这种失控感会让你认为风险很大。
二、孤陋寡闻
一部分人创业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还有哪些领域可供选择。
如果你擅长英语,想到创业,你可能选择办英语培训学校或者翻译公司。
为什么没有选择别的领域呢?主要是因为你不知道还有哪些领域可以选择。
试想,如果马云当时没有去美国、如果他没有遇到那个给他详细讲解互联网的美国人,那么他怎么可能想到要去创立中国黄页、阿里巴巴?因为他压根都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也不知道网联网还可以创业!
三、行动上的懒惰
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做自己擅长的领域,是因为“懒”。
比如,你擅长做菜,想到创业,你可能会选择开一家饭店。因为这样比较“省事”。你只需要继续做自己擅长的事即可。换言之,你不需要再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
此时,如果俞敏洪来劝你开一个英语培训学校、告诉你现在全国有几亿人都在学英语,你估计也不会“动心”。因为,你还得从零开始花时间和精力学英语,对于你这样的“懒人”来说,这简直是“酷刑”!
而大多数人一直做自己擅长的事,就是因为“懒得”花时间再去学习新领域的新知识。
读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说:我不懒、我也不怕风险,但是我实在不知道除了自己擅长的领域以外,还有哪些新领域可以选择?
改变
其实,有三个途径可以让我们接触到新领域:
一、与比自己年长的人交朋友
年长的人“吃过的盐比我们吃过的米还多”。很多事情当我们还处于懵懂之中的时候,那些年长的朋友早就已经有了亲身经历。
当时过境迁,我们以“上帝视角”去复盘自己“年轻时”的决策和行为时,我们经常会悔恨地想“如果……能重来,我一定……”。
和年长的人做朋友,就相当于拥有了“上帝视角”,因为你现在走的每一步路、面对的每一个决策,他们都曾经经历过并已经“复盘”过。
与年长的人做朋友,你就可以去“借力”,借助他们的经验、阅历、认知,让你了解跟多新的领域。
二、与不同行业的人交朋友
大多数人的朋友圈都局限在自己的行业内。
你是一名英语教师,所以你的朋友大多也是教师。你是一名程序员,所以你的朋友大多也是IT行业社畜。你是一名厨师,所以你的朋友大多也在餐饮业。
这种“交友模式”会让你的视野变得非常狭窄,大家每天在一起聊的都是同一个行业的事情,只能集体都变成“井底之蛙”。
想要了解新的领域、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就要与不同行业的人交朋友。作为教师的你,也要与设计圈、IT圈、影视圈、建筑圈的人交朋友。作为程序员的你,也要与教育业、旅游业、餐饮业的人交朋友。作为厨师的你,也要与制造业、法律、金融等行业的人交朋友。
这些分部在各行各业的朋友们,就像你在这些行业的“眼线”一样,让你随时了解新行业的新动态。
三、关注“大佬们”的动向
各行各业的大佬们比如马云、马化腾、俞敏洪、马斯克等都是“社会精英”。他们掌握着最多的财富,同时也掌握着最多的信息、资源和影响力。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传达着重要的商业信息。关注他们,就能让我们了解到更多新的领域、有更多新选择。
虽然我们无法和大佬们成为朋友、了解第一手信息,但是只要我们去关注他们的动向,总会看到一些蛛丝马迹,让我们不会错过下个风口的最后一波红利。
结语
“我擅长做菜,那就开饭店吧!” 可你却没有注意到,也许餐饮业已经“店”满为患!
“我擅长英语,那就当英语老师吧!” 可你却没有意识到,也许这个行业的收入天花板极其低!
“我擅长设计,那就做设计师吧!” 可你却没有注意到,也许连AI都可以搞设计了!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想要创业搞钱的你,不要再做井底之蛙、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了!睁眼看看外面的世界吧!看看市场的需求、看看行业的发展吧!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恐怕会让你“误入歧途”。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443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