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吊牌”的南极人,终于卖不动了。
根据南极电商第三季度报告,今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55亿,扣非净利润2177万,同比减少58%。
当初巅峰时期,南极电商1年42亿营收,并且拿下12亿的净利润,比茅台还要暴利。
尽管是卖保暖内衣起家,但自从尝到“卖吊牌”的甜头后,南极人就在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旗下经营范围吃穿用度一应俱全。
从几毛钱的口罩到上千块的洗衣机,再到螳螂药、保温水杯、雪地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南极人做不到,万物皆可南极人,绝非浪得虚名。
可一手好牌打稀烂,如今南极人品牌红利逐渐消失殆尽,吊牌到底还能卖多久,成了一个问题。
南极人的发家之旅
上世纪90年代,研究冬季保暖的俞兆林教授研制出了“导湿保暖复合绒”,“俞兆林”牌保暖内衣横空出世,没多久就卖到了全国。
此时正在国企内端着铁饭碗的张玉祥,一下嗅到了商机,毅然决定辞职下海经商,做起了保暖内衣的生意。
1997年,张玉祥创立“南极人”品牌,不到4个月时间,南极人就创造了1个亿的销售额,张玉祥也就此赚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紧接着,当南极人寻求突破,准备把保暖内衣生意做大之际,恰逢竞争对手俞兆林被曝在保暖内衣中添加塑料薄膜,不符合环保要求,而且透气性也差,陷入经营性危机。
脑子活泛的张玉祥,立刻找到美国杜邦公司,创新性地使用“棉+莱卡”材质取代此前的“纤维+塑料薄膜”,把保暖内衣做得更薄、更保暖也更亲肤,销量进一步暴增。
再加上张玉祥在广告营销上的疯狂投入,一句“南极人,不怕冷”的广告词洗脑无数,南极人就此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大品牌。
此后数年间,虽然南极人生意越做越大,但由于保暖内衣是典型的季节性生意,一年四季中只卖一季,产能利用率很低,所以比普通服装更怕库存积压。
而且由于保暖内衣很难在外形上做创新,南极人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行业内卷之下,毛利率被压得越来越低。
2004年冬天,南极人库存压力高企,直接发起了“1元保暖内衣”促销活动,掀翻了保暖内衣行业的桌子,毛利率一度低至10%,买卖已是越来越难做了。
卖保暖内衣不如卖吊牌?
保暖内衣赚不到钱,南极人又开始做起了毛衫、家纺等业务,尽管稍稍拓宽了业务面,但其实这些业务跟保暖内衣区别不大,毛利率普遍不是很高。
直到2008年,转机终于出现了。
金融危机袭来,订单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南极人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
于是张玉祥拍板,决定带领南极人开始转型,关闭工厂、砍掉生产和销售环节,改做品牌授权的生意,也就是所谓的“卖吊牌”。
无论你是代工厂还是经销商,只要支付给南极人一笔品牌授权费,就可以贴上“南极人”的商标售卖,摇身一变成为“品牌货”。
而这时南极人忽然发现,原来卖吊牌是这么暴利的生意,比苦哈哈地卖保暖内衣不要轻松太多。
没有工厂没有库存,没有销售没有店面成本,只要签几个字、盖几个章,就能躺着数钱数到手抽筋,还有比这更好的买卖吗?
后来借着电商发展的东风,天猫开启邀请制,商品入驻难度陡增,南极人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吊牌卖到飞起。
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当初只需要支付10万元的保证金,以及每个吊牌8元左右的费用,就能成功使用南极人的品牌,获得比白板货高出数倍的利润。
等到2016年时,南极人已经有了11个一级类目,184个二级类目,几乎所有日常用品,南极人都有涉猎,甚至连猫粮都有“南极人”。
凭借“卖吊牌”的生意,南极人尝到了“躺赚”的滋味。
两极反转,“吊牌”卖不下去了
“卖吊牌”这种生意模式简单粗暴,来钱速度又快,但问题也很明显:
卖的吊牌太多,无法对产品质量有效把控,容易砸掉自己的招牌。
自打2018年开始,南极人就屡上国家质监部门及地方消费者协会的不合格产品名单,多的时候1年能上去14次,平均每月1次还有富余。
去年315晚会前,京津冀消费者协会对市面上购买的80件羽绒服进行检测,发现有16件未达标,其中就有南极人的“贴牌货”。
不仅如此,翻看各大社交媒体,南极人的口碑也是两极反转,人们忽然认清了南极人的真面目,各种吐槽屡见不鲜。
从2021年起,南极人的股价就开始了一路暴跌,大股东也是纷纷减持,相较于24.24元的历史高点,如今已经跌至3.55元,市值只剩下不到90亿。
事实上,南极人对自己面临的困境也明白,试图通过收购来获得第二增长曲线,说白了就是买下别人的品牌再转卖,继续自己的“卖吊牌”大业。
比如将韩国女装品牌百家好收入囊中,包括BASIC HOUSE、Mind Bridge、JUCY JUDY 等,现在其实都是南极人旗下的品牌。
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些收购而来的品牌知名度不够,远远比不上南极人,并没有为其带来根本性的转变。
从90年代至今,南极人走过了风风雨雨,自以为找到了一个“躺赚”的捷径,最后却不得不踏上啃老本的艰苦道路,坐吃山空之际,接下来该怎么走,恐怕南极人要仔细琢磨琢磨了。
写在最后:
眼见南极人“卖吊牌”赚得飞起,不少品牌都有样学样,向着这方面转型,比如同样做保暖内衣的“俞兆林”,还有卖袜子的浪莎、卖家电的飞利浦等等。
但如今就连卖吊牌的“鼻祖”南极人,日子都不好过,其他品牌更是不必多说,它们的最终结果或许早已注定,不知何时就会不那么体面地被埋进历史的垃圾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435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