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分享干货

中国第一高楼又遭流拍,世茂从雄心勃勃到全盘皆输

最近,世茂在深圳的“深港国际中心大厦”,又流拍了。

项目整体评估价约为163.05亿元,相当于打6.4折出售,几乎是“打骨折”拍卖了。百亿资产无人接盘,还有一堆债务压力,这家闽系房企,已“火烧眉毛”。

“中国第一高楼”的宏愿2017年12月,世茂获得了“深港国际中心”项目用地。当时的世茂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光是拿下项目的土地款,就高达240亿,加上建筑成本,整个项目总投资要去到500亿。这一举动,创下了当时深圳土地拍卖史上第二高总价的纪录。“深港国际中心”项目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运片区,总用地面积32.19万平方米,计容建面136万平方米,地价款共计239.43亿元,计划分14宗进行开发。超大体量的项目,也被规划为了不同的分区:约63万平米巨型办公体量、约31万平米航母级高端商业、约30万平米城市超级公寓、约5万平米五星云端酒店、约5万平米城市绿地公园……

还有剧场、图书馆、美术馆、国际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等多元配套,可谓是集办公、商业和观光等功能于一体。它也被定位为粤港合作的标志项目,旨在打造大湾区地标。而最引人瞩目的,在于项目的计划高度——计划建设高度为700米,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第一高楼,世界第三高楼。这是什么概念?目前已建成的摩天大厦中,真正的世界第一高楼是迪拜的哈利法塔,高828米。

世界第二高楼就属中国了,上海中心大厦以632米稳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除此之外,还有599米高的深圳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597米的天津高银金融117大厦、530米的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

可以想见,世茂想要打造中国第一高楼,是何等雄心勃勃。世茂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许世坛就曾多次说:“这个项目做好之后,预计可供货值超过700亿元,一年收租就可以达到30亿元以上”。这样的宏伟愿景点燃了市场的情绪,2019年,深港国际中心所在片区附近楼盘的宣传语,也会用“距世茂深港国际中心xxx米远”这样的标语来宣传。而对于项目工程进度,世茂有一个时间表:2021年建成,2024年投入运营。拿地之后,世茂在2018年3月举行开工仪式。不过,如今过去5年,整体项目进展并不像预期那么顺利。比如此次法拍标的12宗地,有6宗进行了开发,1宗集中商业及T3办公楼建设了19万㎡,还有1块地建了营销中心,6块地挖了地基,尚未进行整体建筑施工。距离“2024年投入运营”的目标,还遥遥无期。

曾经威风凛凛的“中国第一高楼”,
如今却门庭冷落无人接盘?曾经,许家印也在金融城想盖一座高楼,他认为,“楼越高,地产越有价值。”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的膨胀心态。摩天大楼不仅是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师展现才能的目标,也是资本和能力的代表。再加上土地价格昂贵,很多时候,房企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也乐于修建高楼。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限高令频出,项目陷入了僵局。2021年5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管理局公示了项目详细蓝图调整成果,最高塔的建设高度由原来的700米调成设定600米左右。同年10月,中国住建部发布了“限高令”,禁止建设5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现实的一盆冷水浇下,项目的计划和信心都备受打击。此外,由于世茂债务危机爆发、资金链紧张,项目也不得不停工。为了“回血”寻求自救,世茂不得不抛售资产。但是,威风凛凛的“中国第一高楼”,为什么如今却门庭冷落无人接盘?一方面,成本高。尽管是评估价打了“骨折”,但项目的起拍价依然超过百亿,对大部分房企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技术和操盘能力要求严苛。深港国际中心建面136万平方米,是超大型综合体项目,对房企的综合开发运营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另外,从市场竞争和项目盈利能力角度,地产界的大佬冯伦表示:“在中国,这种超高建筑,房产证只能发一个大证。70年的住宅不能做,甚至公寓也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只能是按照规定来进行业态布置。写字楼、酒店、公寓和底商,大概就分成了四五节,这种规划,实际上没有办法适应市场,操盘者就很难赚钱。”在房地产市场下行的背景下,商业项目去化难,比住宅有更高的投资风险。深圳今年第三季度甲级写字楼平均空置率上升至24.3%,位居一线城市之首。由此来看,项目的盈利预期并不明朗,即便是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也不敢轻易接手。

从雄心勃勃到全盘皆输
这个项目从拿地开发到停工烂尾,见证了房地产行情从前景无限到落寞潦倒,也见证了世茂从野心勃勃到全盘皆输。世茂集团的创始人为许荣茂,现任世茂集团董事会主席。1989年,许荣茂创办世茂集团,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经过三十多年发展,世茂布局全球130多个核心发展城市。许荣茂为世茂开拓了多种业务,涉及地产、酒店、商业、主题娱乐、物管、文化、金融、健康、高科技等产业领域。2020年,世茂与福晟战略协议落地,世茂“吃下”福晟87个旧改项目。当时,福晟老板作为广东人,在福州上台的时候满脸黑着,大家都戏称福建人吃了广东人。而如今回头看,却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2022年,房地产进入寒冬,同年7月,世茂股份未能如期偿付一笔10亿美元本金的美元债,宣告违约爆雷。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世茂集团的总资产为6162亿元,总负债为5367亿元,净负债率约为302.2%。截止2023年10月末,世茂股份累计已有91.02亿元未能按期支付。二级市场方面,截至11月24日收盘,世茂集团市值仅剩29.24亿港元。而A股上市公司世茂股份总市值48.77亿元,股价仍在1元附近游走。

为了尽快回笼资金,除了深港国际中心之外,上海世茂佘山洲际酒店、上海世茂广场、广州亚运城项目、北京分钟寺项目等,也陆续被世茂摆上货架,回笼资金已超百亿元。其中,深港国际中心是世茂所有向外推介项目中最贵的核心资产。这一次,项目起拍价格约为104.35亿元,较今年7月首次拍卖价130.44亿元下降26亿元。但遗憾的是,尽管屡次降价,依旧无人问津。不过,就算项目成功转手,对于目前面临巨额债务压力的世茂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结语
深港国际中心这一跌宕起伏的命运,不免让人想起经济学中的“摩天大楼诅咒”。一座摩天大楼立项时,往往是经济过热时期;而摩天大楼建成之日,又是经济衰退之时。这一理论多次应验——比如1929年大萧条,正在危机爆发期间的1931年,美国地标性的雄踞世界第一高楼宝座达四十余年的帝国大厦落成。比如2008年8月29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落成启用。同年9月,全球金融海啸爆发。摩天大楼诞生之时,人们倾向于认为它有利于赚钱,光是租金就有不菲的收入。但实际上,建设周期长、资金链断裂、烂尾的情况时有发生,极高的维护成本、安全隐患也是潜在的问题。对于世茂来说,大体量的商业办公、可售物业是遭市场嫌弃的商务公寓……种种因素导致项目流拍,一定程度上,当初的世茂也可能高估了自身的操盘能力。“中国第一高楼”,又将何去何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42950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