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分享干货

描写冬天气象的诗句是怎么描写的(描写君子兰的诗句)

描写冬天气象的诗句是怎么描写的,描写君子兰的诗句。这个问题金纳莱为您提供更多相关信息让你了解。

  白居易的《夜雪》诗,一共只有20个字,但是一场大雪景象跃然纸上。“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采用烘托陪衬的手法而不直叙。惊讶枕被冷,可知非一般之寒。复见窗户明是白雪反映了光线,不是满地皆白,一般达不到这种程度。但是积雪深厚是不能在房中凭触觉(枕衾冷)和视觉(窗户明)得知的。
  聪明的诗人用听觉:大雪不仅压折竹子,还经常听到。唐代柳宗元(773—819)因革新事败曾被贬到永州(湖南零陵)当司马。在零陵写成的《江雪》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但同时确实这也是一首极妙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面上出奇的静,天冷得鸟儿归巢,人不出门,但是还有一个人不畏寒冷在不冻的江中钓鱼。
  后世的许多画家不理解柳宗元本来的心情和用意,创作了许多《寒江钓雪图》,把渔家艰辛生活描写成了悠闲自得。因此明代诗人孙承宗(1563—1638)有感而发,写出了批评诗《渔家》:“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但是,也有人写文章认为,《江雪》只是柳宗元的“诗言志”,可他是否真去寒江独钓,也还不一定哩。
  最后我们来说说古诗词说“寒”的问题。因为我国冬季极为寒冷,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寒冷的国家。寒冷对我国古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致使中国古代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冠上了“寒”字。先说人。古代称贫穷读书人为寒士,寒人,寒儒。例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贫穷而有才华的读书人则称寒俊(峻)。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中有,“李太尉德裕颇为寒峻开路,及摘官南去,或有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是说李德裕当官肯关心、提携寒峻,因此一旦离朝南贬崖州(今海南),八百寒峻皆伤心落泪。
  寒士既家境卑庶贫寒,因此便称出身“寒门”、“寒族。”例如成语“薄祚寒门”、“白屋寒门”。此外,“寒贱”、“寒素”、“寒微” 等也都是指出身门第低下的意思。为什么称贫穷读书人为寒呢?《史记》中有这样一个“一寒如此”的典故。大体是,范睢,字叔,有才,很穷,投魏国中大夫须贾为门客。
  一次随须贾出使齐国,回国后却被须贾所妒忌受毒打几死,丢弃厕所。苏醒后逃到秦国,当了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叔故意穿上破旧衣服来见须贾。须贾不知,对他说,“范叔一寒如此哉! ”后来就用“一寒如此”成语来比喻贫困潦倒,穷到极点的意思。不过,“寒”字有时则是用作谦称。
  例如,“寒门”、“寒舍”常作为自己家的谦称描写君子兰的诗句;“寒荆”是对自己妻子的谦称。并非这些个家真的很穷。“十年(载)寒窗”的意思是古人长期日夜在窗下攻读。这个成语大概是从类似金代刘祁《归潜志》中“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化出来的。可见寒窗下读书的也不一定都是穷苦人,只是说攻读艰苦而已。
  既然窗是寒的,那么灯自然也是寒的了,故又有“寒灯青荧”。寒自然也渗透到古人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古代御寒的衣叫寒衣、寒具(例如《宋史》刘恕传:“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家里捣衣服的石(及其捣衣声)叫“寒砧”;粗劣的饭食叫 “寒斋薄饭”;不加热的食品(如干果、水果)叫寒馐;吃做好已凉的饭食叫“寒食”(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早晨冷得不想起床叫“寒恋重衾”,等等。
  “寒士”、“寒人”家境贫寒,难免出现因贫困而出现的窘态,古人称之为“寒酸”,“寒碜”。例如“寒酸气”,“寒酸相”。“寒碜”则仅是指因穷而衣着破旧难看,也可作动词用,例如“寒碜了他一顿。”更有趣的是,由于冬寒难耐,古人见面问候起居的客套话叫“寒暄”,也就是“嘘寒问暖”的意思。
  因为“暄”就是温暖,因而寒暄也叫“寒温”。例如《南史•蔡撙传》中:“及其引进,但寒暄而已,此外无复余言”,也就是只说说客套话。“不遑寒暄”是指事情紧急顾不得说客套话。但如果一般情况下不先进行寒暄,会被认为不礼貌。例如《旧五代史•钱镠传》中,“明宗即位之初,安重诲用(管)事,镠尝与重诲书云:‘吴越国王致书于某官执事’,不叙暄凉(寒暄),重诲怒其无礼。
  ”后来还借故削去了钱镠的吴越(地方)国王等称号。可见古人对寒暄之重视。实际上,寒对我国古文化影响还远不止此。比如,害怕叫“心惊胆寒”,灰心叫“心如寒灰”;人刚死不久叫“尸骨未寒”,死者可称“寒骨”(例如宋苏舜庆、黎明《悲二子联句》:“作诗告石梁,聊以慰寒骨”)。
  《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中还有:“军中有一韩(姓),西贼闻之心骨寒。”可见,寒对中国古人,可称“刻骨铭心”。

描写秋天气象的诗句是怎么描写的

  古代诗人咏秋的诗词也是很多的。李白的《静夜思》触动了多少离开家乡在外的游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大概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因此月光照到床前,诗人还以为是霜下到自己屋子里来了呢。然后诗人再举首望明月,证实了是月亮。
  而月光下的家乡又怎样了呢?作者把诗写得转接自然,天衣无缝,所以才千古传诵。由于这首诗既流传极广,几乎人人皆知,又寓意深刻,因此有一位世界著名的华裔科学家甚至说,如果谁不知道这首诗,谁便不是中国人。当然,对于诗中“床”的理解,现今有不同意见。例如文物专家马未都先生认为,“床”是指马扎,非睡眠之床。
  李白是在室外吟的而非室内。例如他反问,如果是在床上吟的,他如何举首,低头呢?但是这些不同意见并不影响到李白诗的意义和价值。唐代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又是一首秋夜千古绝唱。其中月落表示时辰,乌啼可能是客船夜航所惊动。
  霜天表示季节,即秋季。因为霜并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相信张继也没见过“霜满天”的。诗人大概仔细观察过,白天的钟声是很难传到较远的客船,因为白天近地气层中地面热,高空凉,声音向高空发散传不远。只有夜间逆温情况下,声音才能在传播过程中折返地面。同时,也只有在万籁倶寂的夜半,钟声没有干扰,传播中少失真,才更为悠扬动听。
  苏州寒山寺和楓桥因此诗而名扬天下,现今已成为旅游热点。大概因战国时代宋玉在《九辨》中写了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于是相当多的文人都悲秋了。但是杜牧的《山行》反其道而行之,读来令人振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原来秋天枫林红叶是可以比二月初春的花还红还好看的。此夕卜,咏秋的佳句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曝(日暮)》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山上流。”王维的诗号称诗中有画,他写得自己都陶醉了,不愿离开山中。因此诗的末句便是“王孙可自留”。
  还有,李商隐思念友人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岑参传神的 “蒲海晓霜凝马尾”,辛弃疾被投降派排斥闲居在家无奈的“却道天凉好个秋”,都是著名佳句。李商隐盼望着“何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相聚。岑参妙句形容罗布泊深秋早上的寒冷,霜都结到活生生马尾巴上了。
  辛弃疾小时不知愁,却因赋诗硬写愁。等到他受到排斥不能带兵抗金救国,“而今识尽愁滋味”时,却“欲说还休”。即使最后说出来,却是句言不由衷、离题万里的“却道天凉好个秋”。他懂得了愁而又不言愁,显然是为了避免遭受政治上更大的迫害。但最终选择“却道天凉好个秋”,却是有^生活实践基础的。
  因为江西夏季苦热,一旦天凉入秋,人的舒适快活劲儿无法形容。最后值得提到的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杜甫50岁时在成都写的。他在城西浣花溪边刚盖的两间茅草房第二年就被大风揭了顶:“八月(指阴历)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在叙述过了一群小孩把到处的飞茅抱回家去当柴烧,杜甫呼叫也不理,以及屋漏,被褥冷等苦楚后,笔锋一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展示了诗人的伟大胸怀,被后人千古传诵。其实杜甫后半生处境一直不好,5年前还饿死了一个小儿子。这次又碰上倒霉事。因为四川盆地地形低洼,大风极少,是我国风速最小的几个省份之一。成都年平均风速只有1。1米/秒。建国后50多年间成都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只有12。
  3米/秒,瞬时最大风速超过17米/秒的大风每年平均也只有3。4天,而且大都在春夏,持续时间也很短。秋冬还是成都的小风季节。从秋高而大风看,这是一次强冷空气到了成都。因为成都秋季不仅风小而且天气阴沉多雨,这种像东部地区那样的大风降温天气在成都是极少见的。
  不过,也多亏有了这场大风,才留下来这首不朽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以上就是金纳莱网»描写君子兰的诗句,描写冬天气象的诗句是怎么描写的的相关内容了,更多精彩请关注金纳莱号公众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4217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