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分享干货

高二语文必修五《报任安书(节选)》原文及翻译(离骚节选原文)

高二语文必修五《报任安书,节选》原文及翻译(离骚节选原文)。这个问题金纳莱为您提供更多相关信息让你了解。

原文如下离骚节选原文: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bai傥非常之人称du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译文如下: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

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

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

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屈原离骚节选有什么快速背诵的方法

  高一的课本中文言文占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最新版的高一语文教材虽把它删掉了一个单元,且调整了一些篇目,但其重视程度仍未降低。然而,文言文的学习历来是教与学的难点,学生不喜欢学,就是教师,开公开课的,也鲜有上文言文的。再要说到背诵,学生就更头痛了。
  高一的且不说,高二第三册虽只有一个单元的文言文,但要求背诵的却不少。要背的都是名篇、名段,但学生背起来较现代文要难多了。就算勉强背下来,没多久就忘了。我在文言文教学中一贯做到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必须背下来,可我的“示范”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文言文背诵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了。
  作为笔者自己来说,尤好文言文,许多名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等,虽历经多年,仍能流利背出。就算是以前从未背诵过的文章,如李密的《陈情表》,在上完之后也能很快背出。原因何在?不是我的记忆力惊人,仔细分析,除了兴趣的因素外,与我掌握了一些背诵的原则和方法有关系。
  

      化“长”为“短”。即要把篇幅长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这样一来,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速度加快了,“成功感”就来了,比一次背诵全文、全段要容易多了。当然,最后一定要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
  

      读懂文意。很多做父母的喜欢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教他们背“唐诗”,但小孩子往往要经过大人的多次反复的强化才能记住。为什么?因为他们对诗的意义是浑然不知的。从我自己背文言文的经验来看,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先深入把握文意。
  我之所以在上完一篇文章后能很快背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备课的时候,我已经对文章中的每一字、词、句的用法、意义,对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主旨等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些东西已经深深印入我的脑中,再背起来就能很快从大脑中“放”出来了。多次巩固。
  人总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时。所以,明确背诵任务后,要限定自己在最短的时间里背出,不能拖拉,越拖就会越厌烦。一个段落要一次“搞定”,限时抢记,不妨试试“三分钟抢记”。当然,抢记的东西忘得快,过后要多次巩固,经常进行抢记训练,也是对记忆力的一种锻炼。
   |下面再结合自己背诵以及教学的经验,谈一谈文言文背诵的方法。

       首字提示法。在检查学生背诵时,我常发现,学生背到一个地方时会突然“卡脖”,怎么想也想不出下一句。可是,只要你提醒他下一句的第一个字,他就又能很快想起来,接着背下去。
  针对此,我提出了“首字提示法”,即:把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如果连续的短句较多,可以适当合并)写下来,用它们作背诵时的提醒之用。如《赤壁赋》的第一段,在背诵时把“壬、七、苏、清、水、举、诵、……”等字写在一张纸上以便在背诵“卡脖”时提醒自己。这样多反复几次,直到最后不看这些字也能背出。
  

       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前提是:对所背的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处于“夹生”状态。还有“注释提示法”,即只看书下的注释,用它们来提醒自己背诵。它和上面的方法的作用是一样的。当然,像《离骚》这样的,每一句书下都有注释的,不能用此方法。
  
      翻译还原法。学文言文通常是先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文,落实字词的意义,这样才便于对文章的分析。而在背诵文言文时,可以“倒过来”,即看着译文,回忆还原原文。有了最开始的字词句的翻译、理解,再加上熟读,这时再根据译文去还原原文,就比较容易了。
  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背诵,还有利于对文章的字词句的翻译的深入掌握、巩固。
边读边译法。很多学生在背诵时只是一味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想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强化记忆。这种方法虽有效果,但很不明显。我提倡边读边译,即读一句翻译一句,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
  如李密的《陈情表》的第一段,可以这样做:读一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译:以,因为;险衅,坎坷、罪过,即艰难祸患;夙,早时;遭,遭遇;闵,通“悯”;凶,不幸;“我因为艰难祸患,很早就遭遇不幸”。这样边读边译,译,加深了文句的理解,理解又有助于记忆、背诵。
  这种方法从背诵的速度上看比较慢,但“一举两得”;而且背下来后不易忘记。
      举纲张目法
       对于背诵,学生与文章是一对矛盾。学生如何把文章背诵出来,犹如渔人如何把掩埋在泥沙中的大网发掘出来。
  在讲解分析课文中,我引导学生采取举纲张目法。 

       所谓举“纲”,就是在讲解课文时,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一段一段的进行,根据每段课文所写事物或讲述问题,找出中心词或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话,然后按顺序联成一串这便抓住了这段文章的“纲”。
  依据这个“纲”就能联想起整段文章。

        所谓理“目”,就是每段文章中,每个事物或问题是用哪几句话描述的,每句话又是怎样讲的,对于这些细目也要一个个清理。重点是语法结构复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背诵的“拦路虎”。
  学生只有彻底理解它,才能迅速记忆它。
         举纲张目,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也就是说,要搞清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关系:是因果?是种属?是部分与整体……到此为止,文章思路也就变成了学生思路,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记忆,也自然能“举纲张目”了。
  如需要背诵的《鸿门宴》的三、四自然段,它的思路就很清晰,(刘邦)鸿门谢罪……(项羽)因留于饮……宴上座次……(范增)举玉佩示意,(项王)默然不应……(亚父)出召项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张良)出召樊哙……(樊哙)闯帐,死且不避……义斥项羽……(沛公)趁机离去。
  只要学生能理清思路,背诵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就是金纳莱网»离骚节选原文,高二语文必修五《报任安书(节选)》原文及翻译的相关内容了,更多精彩请关注金纳莱号公众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420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