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分享干货

三国里面为什么只有曹操的诗被广为流传呢(曹操诗)

三国里面为什么只有曹操的诗被广为流传呢,曹操诗。这个问题金纳莱为您提供更多相关信息让你了解。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诗。”

三国时期,只有曹操真正具备完整意义上的诗人气质。

没错,一个长歌当啸,豪气冲天,指点群雄的人,一个能面对时势苍生天下能煮酒论英雄的人,首先就是一个具备诗人气质与情怀的人。而一个诗人更应是某种具备英雄气质的存在:“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而曹操因为其地位和人生阅历的显赫与特殊,对天地生命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领悟与感慨。以“魏晋风度”名流芳千古的时期,“建安风骨、慷慨悲歌”,乱世与存在,抒情与物哀,成全了一个生命的觉醒时代。因此,曹操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诗人,更是一个有诗人情怀的政治家。以至于千多年后,毛泽东,一个同样具备诗人气质的政治家,与他产生了某种形式的共鸣?!

因为英雄,诗歌豪放雄浑。

因为诗歌,英雄情怀广大。

.

曹操诗作体现了那些艺术风格,请解析一下几首代表诗作

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曹操戎马拼杀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国家统一、人民富足、政治清明、谦让有礼的美好社会,这种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他的诗作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如《短歌行》,就写得慷慨激昂、悲壮有色。作者在诗中虽然流露出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丝丝遗憾,却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把这种失意无着的感受转化为为国延揽人材的极度渴望之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种渴望天下贤能志士相助的急切心情,若非有博大的救国救民的抱负,是绝然不会产生的。文化的浓重影响,君臣之礼在曹操心目中还是占有一定分量的,应该说他有着出自现实理性的无奈,也有着些许的真诚,在《短歌行》(其一中他反复地表露了自己的心迹,“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曹操不唯在此中,在其他诗文中也屡屡以周文王、周公、齐桓公自况,甘心以大事小、奉守臣节。

曹操自知人生短暂,可是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任未竞,不敢有丝毫懈怠。在《龟虽寿》中,他用乐观进取的精神鼓励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幕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他希望自己能够活得更长一些,即便暮年也应当奋斗不已,表现了对前途的乐观和对国家统一大业的必胜信心。

在他的诗歌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也进行了精密设计。如《度关山》一诗:“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规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庸劣,黎庶繁息。于铄圣贤,总统邦域”,他认为民是重要的,但也需要明君管理,更需要社会制度和法律来约束。他要像古代明君那样,巡行四海,罢黜庸劣,任用贤能,使生民繁息,使天下国家一统。这不仅是对一种开明政治制度的美好向往,也是曹操治乱兴国的指导思想,更是他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

“路无抬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曹操为未来的社会描绘了一副动人的美好图景。这在当时的动乱时期,在汉末社会大破败的现实背景下,对广大人民来说具有无穷的诱惑力和号召力,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

在人才选拔的策略上,他主张“唯才是举”,打破土族豪门的小圈子,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他颁发了不少的法令,光是求贤令就有210年的《求贤令》、214年的《敕有司取土勿废偏短令》、217年的《举贤勿拘品行令》三部。其中210年的《求贤令》最为有名,“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大捷后,他一举打败最大的对手袁氏集团。202年5月,袁绍病死于邺城。204年2月,曹操出兵直捣邺城,并打败袁尚的援兵,这一年他已50岁,在巡视邺城时,写下《却东西门行》;206年,曹操西征高干,行军途中,写下了《苦寒行》。这两首诗是曹操军旅征戍之作的典型代表。其中《苦寒行》写道“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冬天、行军太行山、羊肠小路、北风落雪、虎豹熊罴,写极行军路上之艰苦。接下来“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做糜”。夜幕陶临,人饥马渴、疲惫不堪之际,寻找柴草、凿冰做饭、野外露营何等艰辛。诗人不禁感慨“我心何怫郁,思欲—东归”,末尾“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诗经·东山》,进一步加强了诗篇的悲凉色彩;同时又以周公东征的胜利来暗示或祝愿此次北代能大获全胜,使悲凉的诗歌中似乎透露出一线亮色。此诗感隋直露,富有感染力,是“吟咏性情”的建安诗风的具体表现。

总之,曹操诗文都是紧扣着个人的身世,经历和体验来反映他的时代。大都写出实境实情,具有很高的真实性。读曹操的诗文就宛如读了一部简明的汉末史,兴旺大事,历历在目。可以看到一些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从而具体地感受到时代脉搏和心声。也为我们直接提供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的若干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社会理想以及人生态度等各方面的资料,让我们远隔千年时空,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曹操一世英雄的才干与魄力,栩栩如生地感受到曹操热血男儿的真情与气概。

以上就是金纳莱网»曹操诗,三国里面为什么只有曹操的诗被广为流传呢的相关内容了,更多精彩请关注金纳莱号公众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4208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