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何被称为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古诗)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何被称为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古诗。这个问题金纳莱为您提供更多相关信息让你了解。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思古诗,极为后人推崇,一度被誉为秋思之祖。认为它宜列群英之上,称赞他有振鬣长鸣,万里皆喑之意,如千里马振动颈毛,一声长嘶,其他的马都自愧弗如,不敢鸣叫了。意为其它同类作品和它比起来,都相形见绌。原曲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为什么能被称为秋思之祖呢?
小令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体现了绝妙的意境美。前三句一词一景,把九种景物组织在一起,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一颗古老的大树,挺立路旁,粗壮的枝干,屈曲苍然,暮霭四合之时,鸟儿鸣声上下,结伴归巢了。鸟儿尚能归家,而我仍在漂泊。一道泉水,潺潺而下,一座小桥,连接着一处人家。家,是天下最温馨的地方,可是我的家,还在千里之外。只能在西风中,骑着瘦马踽踽前行。小桥流水人家,是温暖的景物,这里反衬了游子的孤寂。一个“瘦”字,表现了旅途之遥,之苦,之劳累,难道仅仅是写马瘦吗?马尚如此,人何以堪?旅人的憔悴之状,跃然纸上。
夕阳已经隐没在地平线下,一天又过去了,想到关山杳杳,渺无归期,仍流浪在天涯,不禁肝肠寸断,有泪如倾。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游子在漫漫归程中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愁,念亲之痛。
此尺幅之间,有王维的“诗中有画”之妙。《元明散曲》评注中说,马致远的小令清逸,更像他本家,南宋画家,马远的山水画。淡墨枯毫,寥寥数笔,而苍茫萧索,趣味无穷。而这首小令,景物鲜明,富有色彩,有黑色的老树,昏鸦,黄色的古道,碧绿的泉水,血红的夕阳,有动有静,动静相得益彰,我们脑海中闪现的,不就是一幅山水丹青吗?
结束语:难怪王国维如此评价,小令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其它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看来,大家一直认同,写秋思的无能出其右者。只有白朴的《天净沙》,勉强能和它相提并论: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首诗也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高超的意境美,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前两句描绘了淡雅的秋景,傍晚霞光满天,水面上断雁落下,平静中蕴含着凄凉,接下来,放眼望去,远处仍是青山绿水,走近一看,却是白色的霜草,火红的枫叶,和鲜明的菊花。细品味,没有上一首蕴藉深远。
秋思和天净沙秋思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出黄昏的景象,天色渐暗,众鸟归巢,而作者仍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对比之下,会勾起无限思乡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是温馨的生活场景,与古道西风瘦马对比,艰苦的旅途让人更眷恋家的温暖。
这两句都为最后两句做足了铺垫,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渴望。
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
而秋思鉴赏: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 ,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 秋思 》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 ,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 ,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 ,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 ,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 ,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
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
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满意回答别忘了好评哦·~~O(∩_∩)O谢谢啦。
以上就是金纳莱网»天净沙秋思古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何被称为秋思之祖的相关内容了,更多精彩请关注金纳莱号公众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4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