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拥有着万亿规模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和成熟的消费体系,但由于早期“买办”观念盛行,以至于国产芯片的自给率始终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准,长期依赖进口,数据显示,从2019年开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年均进口额就已突破了4000亿美元,这相当于48艘辽宁号航母的造价。
反观美日韩等企业,则凭借着庞大的半导体出口规模,在大陆市场赚的盆满钵满。可即便如此,老美仍不满足,自从华为5G崛起后,它深刻感受到了来自东方大国的竞争压力,于是不惜牺牲自家企业利益,对华为全面断供芯片、GMS、蓝牙等几乎所有涉及到美技术的元器件。
美芯此次带来的“卡脖子”之痛无疑是深刻的,国内市场也就此认识到了一个问题:核心技术买不来,若要不再受制于人,就必须做到“手中有粮”。要知道,芯片是工业时代的基石,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计算机、汽车家电等诸多关键领域,一旦我们遭遇美全面断供,那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随即就制定了于2025年实现70%芯片自给率的目标,并成立了世界级的“东方芯港”。中芯国际作为国内最先进的芯片代工企业,也一直被国人寄予厚望。
当然,中芯国际也明白自身承担着中国芯伟大崛起的重任,在买不到高端EUV光刻机的情况下,就专注于成熟工艺。在过去三年时间里,中芯国际累计投资了约1700亿元,接连扩建了4座晶圆厂,主要用于成熟芯片的生产。
凭借着不懈努力,中芯国际一跃成为全球排名前五的芯片代工厂商,尤其是成熟芯片领域,其客户数量、代工品类,产能效率和良率,均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准。最关键的是,中芯国际的N+1、N+2代工技术也实现了突破。
本以为中芯国际会延续强势表现,但就在近期,中芯国际正式官宣了2023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数据,其总营收为117亿,较去年同期下滑了10.6%,净利润为6.78亿,跌幅达到了78.4%,几乎腰斩!
随着这份财报数据出炉,不少人都开始质疑中芯国际,1700亿元的投资还有国家政策的倾斜、红利的扶持,就换来这样一个结果?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一直被中芯国际视为赶超目标的台积电,却接连被英伟达、AMD等客户追着“喂饭”,订单量大涨。
客观来说,中芯国际并非没有努力,之所以业绩下滑,与电子消费行业大环境不景气有关,成熟晶圆的价格整体呈下滑趋势,纵然中芯国际规模扩大、产能提升,可也架不住利润的减少。
另外,今年上半年中芯国际就曾公开表示,将暂停扩大成熟工艺产能,主要原因是规模铺的太大,设备折旧费和维修等开支远远超出了预期。
不过,中芯国际利润和营收的下滑只是暂时的,随着国产半导体供应链的不断完善和升级,相信很快就会好起来。
然而,针对中芯国际惨淡的业绩数据,美媒却再次针对华为芯片“大做文章”,信誓旦旦的表示:麒麟9000S绝对不是中芯国际所代工的。因为Mate60系列是在8月底上市,麒麟9000S芯片肯定是在第三季度之前就开始生产了,如果是中芯国际所代工,以先进工艺高昂的利润,其Q3业绩不会这么差。
其实这已经不是美媒第一次有意把华为芯片和中芯国际联系起来了,之前彭博社就发文称,麒麟9000S要用到EUV光刻机,而中芯国际没有这类高端设备,为该芯片代工的厂商,应该是有着台商参与的某沿海大陆半导体厂商。
要知道,美情报机构为了搞清楚华为芯片的代工渠道,甚至“肢解”了Mate60手机,但最终仍一无所获。从美媒多次针对麒麟9000S芯片的发声就不难看出,这明显是在试探,他们妄图通过不切实际的“盲猜”来让我们回应,从而借机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
但结果恐怕要让美媒失望了,由于华为保密工作做的太好,就连很多国内专家也不知道麒麟9000S的代工渠道以及所采用的设备技术,美国仍不死心想获得线索,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尽管中美“芯战”还未结束,老美如今更是加码高端Al芯片的限制,但胜负已经越来越清晰了。正如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所说,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只要沿着研发的道路,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不仅也可以,而且还能做的更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41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