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全球半导体之王,三星电子似乎扛不住了。
今年上半年,半导体行业持续低迷,三星电子拿出14年来最惨业绩,净利润暴跌95%,惨遭滑铁卢。
不仅如此,存储芯片业务作为三星曾经的摇钱树,如今反而变成一大拖累,今年前三季度,三星半导体业务已累计亏损12.69万亿韩元。
巅峰时期,仅三星一家就独占全球45%以上的内存市场,甚至在2017年时,还击败英特尔,一举问鼎全球半导体之王的宝座。
然而,时代的潮流瞬息万变,仅仅几年时间,三星的境况就急转直下,利润暴跌、罢工、减产,接二连三。
以至于无数韩国人对此难以接受,请求政府出手,拯救正处于困境的这家国民企业,纷纷在网上留言:
“请拯救三星!”
这家曾在全球市场叱咤风云的芯片巨头,怎么说崩就崩了呢?
进击的韩国:全力发展半导体
上世纪60年代,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为韩国经济规划的路子是“拿来主义”:
想通过廉价劳动力资源“招商引资”,扩大出口赚个温饱。
《外国资本引进法》颁布后,虽然大量的外国半导体企业进入韩国市场,但韩国人从事的都是组装工作,也就能赚个辛苦钱。
直到1975年,韩国才逐渐意识到,要想摆脱依赖纺织等低端产业的局面,只有全力发展半导体这一条路,正式公布了扶持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六年计划。
然而,虽然此时三星集团已经成立,但主营业务是纺织、化肥、制糖这样的传统产业,压根就跟半导体不沾边,也没什么兴趣投入到这样一个陌生的领域。
关键时刻,彻底改变三星发展轨迹的人出现了——创始人李秉喆的小儿子,从美国求学归来的李健熙。
尽管父亲明确表示反对,但李健熙却认准了半导体,不惜坚持自己创业:
“就算只有我一个人,也要试试看那件事!”
紧接着,一方面是韩国政府不断出台促进工业化和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是日美半导体产业崛起,就此赚得盆满钵满,李秉喆被小儿子李健熙说服了,三星逐渐将重心转移到半导体产业。
上世纪80年代,三星选择的路线,是着重发展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而此时恰好日本半导体产业迅速崛起,把美国打得节节败退,急需外援来挽回市场优势。
于是美国与韩国一拍即合,对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给予大量支持,要设备给设备、要材料给材料、要技术给技术。
等到1989年,三星已成功量产4M DRAM,几乎和日本同时投放市场,成功抹平了双方的技术差距。
而此时距离韩国正式宣称进军半导体产业,其实仅仅过去了6年。
举国借债,拯救三星!
1994年,韩国半导体产业崛起后,三星DRAM的销售额成功拿下全球第一,赚取了丰厚的收益。
但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不光半导体,几乎所有行业都面临着一片“寒冬”。
韩国人忽然发现,就连兑付工资的银行都已倒闭,财阀们的平均债务高达428%,前30家的财阀倒闭了6家,怎样继续活下去,成为所有人面临的难题。
大厦将倾之际,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另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总统金大中。
金大中力排众议,不光将国有半导体研发机构并入三星,还举国借债为三星注资,让此时已经负债180亿美元的三星得以存续不说,还一口气新建了4个晶圆厂。
所幸,金大中这场押上三星未来、韩国国运的豪赌成功了,此次危机后,日本厂商被韩国半导体企业拉大差距,彻底失去了翻身的机会。
有趣的是,10年之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三星如法炮制,又在半导体行业上演了相同的一幕,并且大获成功。
只是如今三星业绩再次崩盘,面临经营危机,还能实现反转吗?
现在的三星,怎么了?
近几年,全球经济下行,消费电子需求大大降低,半导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其实不光三星,同行的日子也不太好过。
但如果仅仅如此,三星还不至于遭受眼下的困境,除了行业大环境的影响外,更多是因为三星正逐渐失去中国市场。
这里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这几年科技战愈演愈烈,三星作为韩国的大财阀,当然毫不犹豫地站在了美国身后。
所以随着美国对半导体产业展开制裁,三星也受到影响,对华出口量大幅减少。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也是三星最大的“金主”,失去中国市场后,三星自然会受到巨大冲击。
另一方面,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也为三星带来了巨大压力。
以前三星等半导体巨头垄断整个行业,每次想要提价时,总会有厂房“好巧不巧地”停电、走水,出现各种问题。
等到长存等中国芯片企业完成技术突破后,三星等半导体巨头失去提价权,“消防问题”也一下消失了。
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三星未来的日子可能会越来越艰难。
写在最后:
几十年风雨中,韩国人披荆斩棘历尽艰辛,终于在半导体行业的夹缝中趟出一条路来。
可如今潮流再起,三星告急,韩国还能再一次创造奇迹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411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