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次暂停加息后,人民币迎来大涨。
截至11月7日,离岸人民币汇率本月已经大幅度上涨645点,一下抹去了之前大半个月时间的下跌。
与之相对的,美元指数大跌,11月3日曾出现单日1%的跌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11月2日,美联储在议息会议上宣布再次暂停加息,将联邦基准利率维持在5.25%-5.5%之间。
连续“两暂停”后,市场对于美联储接下来的加息预期大大降低。
尽管美联储点阵图暗示,年内有可能还会有一次加息,但目前市场预测,美联储在12月加息的概率不足20%。
连续一年多的疯狂加息后,美联储终于“投降”,美元或许撑不住了。
美联储停止加息
美联储这次停止加息,其实算不上令人意外,早在议息会议之前,市场上预期美联储不加息的概率就已经超过了99%,几乎相当于板上钉钉。
但即便如此,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还是在议息会议后的记者会上表示,目前降息并不在美联储考虑范围之内。
只是尽管嘴硬,以美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恐怕已经到了加息的末端,是强弩之末了。
一方面,过去两个月时间里,美债收益率出现了一波急速飙升,其中十年期美债两次突破5%,创下了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所以早在此次议息会议之前,就已经有多位美联储委员明确表示“现在的利率已经足够高了”,如果接下来继续加息,债券市场很可能会再次刮起风暴,引发投资者抛售。
另一方面,现在美债规模已经高达33万亿美元,美国的财政状况相当不乐观。
根据美国财政部发布的2023财年收支报告显示,2023财年美国财政赤字已经达到了1.6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
更重要的是,由于美债规模的大幅增加,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偿息压力,如果继续加息的话,
美国的财政问题将进一步加重,将来能不能还上利息,可能真的会成为一大问题。
所以哪怕通胀数据距离2%的目标依旧遥远,美联储仍然不得不停止加息,主要是因为经济确实撑不住了。
美元撑不住了
随着美联储二次暂停加息,人们对接下来的加息预期大大降低,美元指数应声下跌。
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也出现了一波升值,刚突破150大关的日元,更是由此得到喘息之机,重返150附近。
而伴随越来越多的全球机构对美联储结束加息周期形成共识,美元指数很可能迎来进一步的下跌。
换句话说,强势了这么久之后,美元真的要撑不住了。
以前美联储加息,为了美国的高利率,大家都会倾向于把美元带回美国,进而造成全球美元回流,对美元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1年多时间,除了美元之外的几乎所有货币都在跌,尤其是日元,一路从100-110跌到了将近150,贬值接近50%。
如今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美元的强势也到了最后阶段。
2年期美债收益率已经跌破5%整数关口,10年期的美债收益率也即将失守4.8%,美联储暂停加息下,美债资产吸引力正在减弱,导致美元表现持续下跌。
尤其目前美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财政问题,两党再次就最新的拨款法案展开争议,政府停摆危机再现,这种政治上的不确定性,也增强了市场的焦虑情绪。
因此,如今美元下跌可能只是一个开始,随着美国加息结束,必将出现更大的波动。
人民币买涨升温,抛美债买中债?
对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的预期,令人民币买涨人气悄然升温,进而带动了人民币汇率的提振。
有欧洲资管机构已经表态,因为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升级与欧美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他们急需落实资产分散化配置以降低投资风险,而中国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随着越来越多的欧美资本前往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无形间会对人民币汇率企稳反弹构成新的支撑。
而且目前中国经济保持复苏态势,完成全年5%的目标难度不大,美国结束加息周期,经济衰退很可能“虽迟必至”,两国经济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这也会为人民币汇率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撑。
另一方面,美联储结束加息周期,会给人民币等新兴市场货币汇率带来估值修复效应,也会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民币的上涨。
此外,目前有机构认为,最近美债价格反弹,很可能导致海外资金顺势抛售手中持有的美债,转头加大对亚洲等新兴市场的布局。
而在我国采取多项措施令经济基本面保持稳健复苏成长,且一系列稳汇率措施令人民币汇率趋于平稳波动的情况下,中债自然会成为首选。
外资持续流入之下,除了会提振人民币汇率之外,也势必会对我们的经济复苏提供助力,带来增长和稳定的新机遇。
写在最后:
过去美联储一直强调,终极目标是将通胀控制在2%,在这之前不会停止加息。
但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美国9月份CPI同比上涨3.7%,距离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美债规模飙升、收益率剧烈波动,现实情况已经不允许美联储再继续加息了。
而随着美联储的加息周期结束,未来美元必将持续走低,人民币很可能迎来新的转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410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