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美的集团、海尔之家被誉为中国家电业白电三巨头,三巨头的营收规模和盈利能力在整个行业处于领先位置。
根据三巨头披露的2023年前三季度财报,看看它们的营收盈利和资产负债情况。
三巨头的营收和盈利情况
- 格力电器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58亿元,净利润201亿元,净利润率12.59%,净资产收益率18.99%
- 美的集团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924亿元,净利润277亿元,净利润率9.72%,净资产收益率18.44%
- 海尔智家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87亿元,净利润131亿元,净利润率6.68%,净资产收益率13.32%
美的集团
美的集团,营业收入、净利润两项指标领先;格力电器,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两张指标领先。
三巨头的资产和负债数据
格力电器
格力电器3季度末的资产总额3859亿元,负债总额2690亿元,股东权益1169亿元,资产负债率69.70%,比6月末资产负债率72.3%降低了2.6个百分点。
格力电器资产规模3859亿元
格力电器的资产科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货币资金 1820亿元
- 交易性金融资产约47亿元
- 固定资产341亿元
- 在建工程69亿元
- 应收账款167亿元
- 存货336亿元
- 合同资产10亿元
- 债券投资170亿元
- 股权和权益投资87亿元
- 无形资产113亿元等
上述在手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合计1867亿元。
格力电器的负债科目中,长期借款约413亿元,短期借款332亿元,应付票据294亿元,这三项有息负债合计1039亿元,比6月末减少了144亿元。另有应付账款约405亿元,合同负债约237亿元(比6月末减少50亿元) ,应付职工薪酬40亿元,应交税费46.68亿元,其他应付款52.28亿元等。
格力电器,掌握核心科技
可以看出,格力电器的资产中,总现金高达1867亿元,占比48%;负债科目中的有息负债约1039亿元,大幅低于现金余额。从利润表来看,格力电器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558亿元,净利润200亿元,扣非净利润192亿元;前三季度累计获得利息收入高达46亿元,高额货币资金带来高额利息收入,诚不我欺也!
格力负债
美的集团
美的集团3季度末的资产总额4650亿元,负债总额2968亿元,股东权益1682亿元,资产负债率63.82%,低于格力电器的负债率。
美的集团的资产科目主要包括——
- 货币资金681元
- 交易性金融资产109亿元
- 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408亿元
- 应收款项融资169亿元
- 预付款项38亿元
- 合同资产48亿元
- 存货334亿元
-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398亿元
- 其它流动资产385亿元
- 发放贷款和垫款10亿元
- 其它债权投资63亿元
- 长期股权投资50亿元
- 固定资产287亿元
- 在建工程60亿元
- 无形资产183亿元
- 商誉价值299亿元等
美的集团的负债科目中,长期借款约387亿元,短期借款125亿元,应付票据186亿元。这三项有息负债合计698亿元,另有应付账款约714亿元,合同负债约290亿元(比6月末减少6亿元) ,应付职工薪酬70亿元,应交税费66亿元,其他应付款42亿元等。
美的集团负债科目
相对而言,美的集团在手现金790亿元,远远低于格力电器(1867亿元),不过三项有息负债总额也比格力电器少了。
海尔智家
海尔智家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87亿元,净利润131亿元,净利润率6.68%,净资产收益率13.32%
海尔智家营收和净利润
海尔智家3季度末的资产总额2458亿元,负债总额1442亿元,股东权益1016亿元,资产负债率58.66%,低于格力电器的负债率。
海尔智家的资产主要包括——
- 货币资金521.49亿元
- 交易性金融资产6.55亿元
- 应收账款和票据合计308亿元
- 存货398亿元
- 长期股权投资255亿元
- 其它权益工具投资59亿元
- 固定资产272亿元
- 在建工程53亿元
- 无形资产104亿元
- 商誉价值244亿元
上述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合计528亿元。
海尔智家
海尔智家的负债科目中,长期借款约157亿元,短期借款107亿元,租赁负债约31亿元,应付票据218亿元。这些有息负债科目合计513亿元,低于格力电器、美的集团。
海尔智家的负债科目
其它家电巨头的相关数据
另外几家家电巨头海信、长虹、创维等公司的资产及负债数据:
- 海信家电负债总额459亿元,总资644,资产负债率71.26%
- 四川长虹负债总额657亿元,总资产892亿元,资产负债率73.65%;
- 创维集团负债总额481亿元, 总资产702亿元,资产负债率68.52%;
家电巨头资产负债表都在缩表
家电巨头们普遍都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同时也保持了充裕的在手现金流,尤其是格力电器,在手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高达令人咂舌的1867亿元。
观察它们三季度末和上半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格力和美的都在缩表,减少负债规模,这是否意味着它们都在趋向更为谨慎的财务策略呢?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互动区留言讨论,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408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