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分享干货

回顾:日本饮料年赚1046亿, 击败统一、农夫山泉, 还被误以为是国货

前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中国胃基因”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上了饮茶品茗的道路,而快速的生活又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茶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买茶类饮料,给相关市场注入了很大的发展动力。

但当我们研究茶类市场时却惊奇地发现,来自日本的品牌“三得利”却在中国的茶饮市场中成了佼佼者,这一品牌甚至还被误认成国货!

“三得利”品牌到底做了什么,它为什么可以如此大祸成功呢?

文化基因复兴,茶成为了新宠,但是在偌大的中国市场,一个日本品牌却在其中成为了佼佼者?

这个品牌为什么能大获成功呢?

入乡随俗“伪装”受睐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有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很多外资企业为了选择打入中国市场都会尝试本土化“入乡随俗”以在中国市场淘金。

而“三得利”无疑是这些品牌中的佼佼者,它的“伪装”早已蓄谋已久。

自1984年在江苏成立合资公司以来,“三得利”便对自己的品牌有着清晰的认知,作为一家百年老牌日本企业,“三得利”公司有着自己的发展策略。

“三得利”公司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茶叶,要制造一款“中国正宗乌龙茶饮”,在配料表上它们更是清晰地表明自己的原料来自于中国福建,值得人们的信赖,让中国人喝到正宗的中国茶味。

但是当1997年“三得利”乌龙茶开始售卖,他们的销量却不尽如人意,无糖茶饮在当时并不是人们青睐的选择,人们更加喜爱像康师傅冰红茶这种家中不常出现的味道。

但是“三得利”乌龙茶的本土化却没有因为此停滞不前,他们继续将自己的乌龙茶定位为中国茶饮,在品牌建设上融入中国元素如龙凤图腾,在广告语上也力求贴近本土,“乌龙茶,皇帝的骄傲茶”。

在当时的茶饮市场并不景气的情况下,“三得利”乌龙茶也不奢求让全中国的市场都接受它,而是稳扎稳打地发展,把控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将目标人群定位于白领女性,势做高品质茶饮。

所以虽然当时的人们普遍更热衷于可乐、雪碧、冰红茶这类甜味饮料,但是“三得利”乌龙茶依然获得了一批受众,并且经过多年的经营让人们对其耳熟能详,成为了人们无糖茶饮的首选。

而它们的产品定位策略也成功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人们甚至觉得“三得利”乌龙茶是一款老牌国货。

理念转变借风而行

而近年来“三得利”品牌更是赶上了时代的东风,新一代年轻人健康观念有了很大改变,无糖茶饮成了人们心中的健康饮料,人们开玩笑说这是自己的“中国胃基因”觉醒了,开始学老一辈喝茶。

作为一个老牌乌龙茶,“三得利”迎来了它发展的春天。

在茶饮界深耕这么多年的“三得利”严格把控饮料品质,多年的本土化也让他们将茶饮改造地适合中国人口味,开发出了很多像:茶矿物质饮料、维生素功能茶“维他命水”等中国人喜爱的本地化健康茶饮。

在2010年的营销失误也让他们有了经验,那因虚假营销被罚款的136万元让“三得利”品牌在营销方案的选择上更加谨慎。他们紧跟时代潮流,通过直播。短视频来扩大自己的市场,同时借这些营销活动强调自己的健康饮品定位,强调0糖、0卡、0脂”。

而且“三得利”品牌并未打算躺在过去的努力上睡大觉,除了纯茶饮,“三得利”还开发了乌龙茶的二创可能,让网络红人以“三得利”乌龙茶为基底调制奶茶,更进一步地扩大了三得利乌龙茶的受众群体。“三得利”自身也没有放弃创新,开发了如无糖乌龙茶、沁柠水、利趣咖啡、蜜香暖柚饮品等在内丰富多样的产品收割着不同喜好的人们的心,他们不仅要守住无糖饮料的市场,更要在别的地方占一席之地。

在业内人士看来,三得利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的持续改良、创新,背后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洞察。虽然“三得利”乌龙茶的走红离不开人们的饮品口味改变,但是如果没有“三得利”品牌这么多年的蛰伏,他也不可能借此起飞。

击败国货收入颇丰

而在“三得利”品牌借着热度大力地创新改革时,其他的品牌也没有闲着,他们也不甘于将蛋糕拱手相让,也加入了战斗。

像“统一”、“农夫山泉”这些国产老牌子就开始研制无糖茶饮并大力推广营销,但是在“三得利”品牌面前,他们还是输了……

多年的品牌运营让人们已经认为“三得利”乌龙茶就是正宗的中国茶饮,而在那些广告营销的加持下又让人们考虑无糖茶饮时首选“三得利”,它已然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品牌,有着自己的忠实粉丝。

而且“三得利”乌龙茶的口味、质量也让喜好者一时间难以改变选择,其余的品牌想要从“三得利”这分去市场份额,无疑是要下一番苦工。

凭借着对市场的深刻理解与“入乡随俗”的运作策略,日本品牌“三得利”在中国市场大放异彩,据官方数据显示, “三得利”在中国市场的营收就已高达1046亿元,上千亿的营收额甚至超过了我们的国产品牌“统一”和“农夫山泉”。

这无疑是一个异国品牌本土化的典型例子,它将中国特色融入品牌,又通过营销手段拉进和消费者的距离,最终成功地在中国淘到了金。

这也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茶饮市场没有受到自己人的重视,反倒让外国企业借了东风,这是不应该的。甚至在生活中还有一些国内品牌努力“洋化”,试图掩盖自己国产的身份,结果落得一个被市场抛弃的下场……

中国市场大有可为,我们的品牌不应该忘了眼前的沃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40466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