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力
编辑| 伊力
泰国高铁项目的每一个反转都令人匪夷所思,这个耗资百亿美元的项目,不仅牵扯着泰国的基建发展,也关系到东亚地区大国的博弈。
而作为世界高铁第一大国,中国制造却在与日本的竞标中失利,然而高铁建成后,泰国却表现出失望和后悔。
日本建造的高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泰国的反应又从何而来?一场看似已尘埃落定的竞标,似乎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辛。
泰国为何弃中选日-高铁合作背后的利益
2014年,泰国政府计划建设一条连接曼谷和清迈的高铁线路,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条高铁线打通泰国南北部几个主要旅游城市,以刺激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
然而作为东南亚的一个发展中国家,泰国在高铁建设方面毫无经验,因此决定通过国际招标的方式寻找实力雄厚的外国企业来承建这条全长约500公里的高铁。
这个项目立即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极大兴趣,中国有着雄厚的高铁建设实力,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竞标,提出了技术先进且贷款条件优惠的方案。
在当时,中国高铁总里程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强调自己在高铁领域取得的技术突破,以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累的丰富国际项目经验。
而日本凭借数十年积累的高铁运营经验,日本新干线被公认为世界高铁的典范,日本企业也提出了竞标方案。
尽管从技术和贷款条件来看,中国的方案似乎更具优势,但泰国最终选择了日本方案。
究其原因,日本与泰国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两国在宗教信仰、语言文化、艺术审美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厚的渊源。
日本电影、动漫、音乐在泰国十分流行,日本食物和产品也深受泰国民众喜爱。
泰国民众对日本文化和产品充满好感和信任,此外,日本也是泰国最大的投资国和贸易伙伴之一,日资企业在泰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泰国政府选择与日本合作建设高铁,不仅可以获得日本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有利于日后吸引更多日本游客来泰国旅游,并促进日资企业对泰国的投资。
泰国期待通过与日本的合作,获取更多经济利益。这种文化因素和地区经济利益的综合考量,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或贸易因素,左右了泰国的决定。
在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经济活动中,技术或资金上的优势不一定能取胜,不同国家会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进行选择。
但是有些小便宜是不能够碰的,特别是一些国家大工程之类的,一旦贪图小便宜,将来就很有可能出现大事故。
泰国高铁建设:不如人意的结果
泰国政府多年前便着手启动了连接首都曼谷和第二大城市清迈的高铁项目,希望通过引入高铁缩短两地距离,提升国家形象。经过竞标,泰国选择与日本合作,引入新干线技术,这原本被视为区域高铁建设的重要进展。
但是,这一梦想的现实冲击逐渐显现,与预期中顺利、快速不同,这项工程遭遇种种困境。
最主要的是,项目成本大幅增加,预算从160亿人民币飙升至200亿元,泰国财政难以承担。
而原因在于双方在条款细节上理解不同、设计变更等,导致工期拖延,以及国内环境评估和征地引发的争议,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也是重要因素。
据了解,日方在竞标阶段就出于战胜中国企业的考虑,开出了超低价格,然而实际施工中又不断提高价格要求,泰国政府对日方此举极为不满,但又无力拒绝。
日方提供的贷款虽有所缓解,但高额利息也使泰国债台高筑,在施工过程中,日方进度缓慢,常以种种理由搪塞泰方催促,泰国国内不少文物遗产也在建设中遭到破坏。
更严重的是,日方使用劣质材料导致车厢出现裂缝,甚至发生脱轨事故,种种问题都损害了两国关系。
原预计2023年通车的高铁至今仍未完工,能否按期投入使用存疑,泰国面临可能的大量运营亏损,与最初的美好憧憬比,如今的困境让泰国政府和民众大失所望。
在巨大压力下,日方被迫承认错误,承诺重建铁路以挽回声誉,一些分析认为,如果当初由中国企业承建,结果或许会不同。
中国高铁建设经验丰富,基础设施水平高,能应对各种复杂地形,中国企业注重质量和安全,基本上很难出现类似劣质材料和事故的问题。
当然这只是假设,但至少从他们这次失败的合作中可以看到,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也至关重要。
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时,需要考量的不仅是先进技术,项目管理和合作伙伴选择也至关重要。
单纯依靠外援并不一定带来效果,还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规划与部署,泰国高铁的经历让人明白梦想实现的现实障碍,也提供了其他国家的重要借鉴
尽管结果不如人意,泰国现在也只能硬着头皮完成项目,梦想终究需要现实考量,但也不能轻易放弃,这是泰国高铁建设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中国高铁:精益求精的中国制造
高铁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制造业水平,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制造不断进步的写照。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和消化吸收,然后进行自主创新。
从最初的120公里/小时,到后来的200公里/小时,再到350公里/小时,中国高铁的速度不断提升,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拉近了差距。
每当中国研发出一款新的高铁,世界都为之惊叹,当时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之快,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实力的增长。
到了200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投入运营,中国高铁实力初露。
然而中国人从不满足现状,2010年,中国研制成功时速高达380公里/小时的CRH380A。
这一数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彰显了中国企业家和科研人员的梦想与执着,他们没有因当前成就而自满,而是继续推进科技创新。
2018年,完全自主研发的“复兴号”高铁下线,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复兴号”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命名,体现出中国企业家对民族产业发展的责任担当。
在国内取得成功后,中国高铁开始走向世界,输出技术和经验,中国企业承建的沙特麦加-麦地那高铁,在50多度高温的沙漠地带修建铁路,解决了许多世界级难题,让外国企业叹为观止。
中国企业面对困难和质疑,没有退缩,而是挑战自我,最终交出了让客户满意的答卷,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也体现在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中。
“一带一路”为中国高铁打开了国际市场,中国企业正以开放和谦虚的态度与周边国家进行合作。
中老泰高铁建设,曼谷到万象的铁路,正在稳步推进,这不仅会大幅降低运输成本,还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高铁网络的延伸,将更紧密地连接起亚太地区的经济命运,中国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创造区域共荣的机遇,这种兼济天下的胸怀,使中国企业获得了合作国政府和民众的认可。
在国际合作中,中国企业积极学习各国的法规和商业习惯,与合作伙伴进行充分沟通,回应各方的合理疑虑,中国企业以开放和谦逊的学习态度,维护合作关系。
中国高铁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先后组建了多个高铁研发团队,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高铁核心技术攻关,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线路建设高铁试验段,以验证研发成果。
政府还进行了铁路体制改革,实行“铁路战略性重组”,将原分散的铁路资源进行整合,使之聚焦高铁建设,资金上,则采取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高铁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中国速度”源自中国人的勤奋和创新,也源自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中国高铁将以谦虚的心态走向世界,让更多国家分享我们的技术和经验成果。
结语
中国高铁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极大便利了人民生活出行,我们相信在开放合作中,中国高铁必将创造更多奇迹。
根据平台规则,您关注+点赞评论会保持铁粉身份,为您推荐更多优质内容
---END--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392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