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全球经济遭遇重创,很多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有了明显的下滑趋势,我国的GDP虽然稳定增长,但其背后隐藏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比如很多人失业,短时间内找不到工作;又或者大量实体因客流量稀少无力经营下去,只能忍痛转让;再或者物价不断上涨,但大家的收入却几年没动过,甚至还因疫情而减薪.....
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家格外重视存款,有了很强的储蓄意识,这点从今年出现的“报复性存款”就可以看出。
然而,对于手握定期存款的朋友们来说,定期或许不再是最优选,因此需要做两手准备。
01 | 考虑是否要继续存定期
定期存款一直都被视为最稳健、最可靠的理财方式,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优先考虑的不是跑赢通货膨胀,而是如何保证本金不丢。因此,定期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可是,随着政策的调整和疫情的影响,是否继续存定期成为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两个。
① 存款利率一降再降
如今的存款利率不断降低,就算是5年期,利率也低得可怜,也就是说,储户的收益只会越来越少。
在刚刚过去的9月,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下调,这意味着银行通过住房贷款获取的收益减少。
银行不是慈善机构,既然在这里少赚钱了,肯定要从其他位置补回来,给储户降息就是个很好的选择。
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不断触碰众多储户的底线,而且,银行这么做,也是希望大家把钱用于消费或其他投资。
② 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疫情后之所以会出现“报复性存款”,就是因为大家在疫情期间受苦,知道手里如果没钱,发生意外时可能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
可是,将定期存款作为应对“不时之需”的保障,恐怕会有些问题,因为定期存款的流动性较差,如果要取出数额较大的定期存款,不仅要提前预约,大笔利息也要打水漂。
综上所述,定期确实最为安全,但其流动性和利率问题却成了不容忽视的两点,所以需要考虑考虑,是否要将所有的钱都存定期。
02 | 撤出小银行,转入大银行
在大家的眼里,银行是庞然大物,更是最为稳定的企业或国家机构,因此绝对不会出问题。
可事实却并不是如此,很多银行的处境犹如高空走钢丝,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
根据数据,截止到2022年底,我国已经有5家银行宣告破产,分别是海南发展银行、河北肃宁尚村农信社、包商银行、汕头商业银行和辽宁太子河村镇银行。
它们的名字很多人都没有听到,但毫无疑问,都是地方性的小银行。
这些银行受限于地方经济,外加监管不到位,所以造成破产的局面,这种不稳定性也是建议大家不要将钱存在小银行的原因。
国家颁布了《存款保险条例》,就算银行破产,也对储户的资金有所保护,但是,这种保护是有限制的,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储户利益得不到保障:
非存款类金融理财产品、存款被银行员工挪用、存款金额超过50万的部分。
如果将大量存款存于地方性小银行,一旦出现意外,那会给个人、家庭甚至是公司造成巨大的影响。
另外,大型银行的网点遍布全国,从市中心到农村,统统都有他们的身影,如果身处外地,办理业务时也更方便一些。
03 | 写在最后
大家对还未发生的意外有了防范,所以开始重视存款,开始制定储蓄计划,这当然是一件很好事。
可是,现在的大环境并不是很好,我们对资金的管理也需要更加谨慎,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380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