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经济数据发布后,人民币存款终于等来了下降,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7月人民币存款减少1.12万亿,其中住户存款减少了8093亿元。
但是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下降0.06%,难道大家伙儿取钱买房了?然而房地产销售数据更加惨淡,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环比下降46.1%,销售金额环比下降44.7%,创下今年以来的单月新低。
那么,钱都去哪儿了?
排除不可能,剩下的就是可能
对于居民存款的去向问题,已经排除了日常消费和买房这两个可能,接下来看看投资,回顾7月的股市、基金市场,好像都没有传出什么大新闻。
尤其是A股,如果有将近1万亿的新资金进入市场,竟然没有听见一点声响?这完全不符合A股的调性。
倘若真的有万亿资金入场,且不说A股是不是会直接冲向4000点的大关,“天量资金跑步入场,再不来就晚了”的消息必然是要向韭菜们反复灌输的。很明显,A股并不是资金去向。
其实说了股市,就相当于说了基金市场,毕竟不管公募、私募,大部分基金池子里的钱还是流向了股市。
所以8000多亿的居民存款,并没有用于投资。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反观年初的新闻,也许可以发现端倪。今年初,提前还贷的话题屡次登上热搜:提前还贷的人太多,有的银行要排队半年。从年初开始,半年时间,正好是7月。
排除了所有的不可能,剩下的就是可能,消失的居民存款大部分用来提前还贷了。
能省就省
既然手里有钱,为什么还要提前还贷?难道把钱放在手里,保证自己的现金充裕不是更好的选择?说到底还是经济账。
要把这个问题说透彻,可能要多说几句关于房贷的事情:
买过房子的人都知道,在办理按揭贷款的时候,通常会问是选择等额本金还是等额本息的方式还款。等额本金是先还本金,后还利息,等额本息则与之相反。
二者最直接的不同在于,等额本金的还款方式,开始还的多,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等额本息则是每个月还固定的数字。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大部分人选择的都是等额本息还款方式,即先还利息,后还本金。
所以很多人还款几年,发现还的本金只还了一点点,大部分钱都用于偿还了利息。既然如此,不如提前还款,消除利息产生的根源。
银行对于提前还款,大多数只是罚息一个月,但是对于贷款者来说,用一个月的利息的代价,换来节省十几甚至几十万的利息,实在太过划算。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贷款的“置换”。
简单说就是此前贷款利息很高,今年经过央行两次降息,现在贷款利息低很多,以目前的低息贷款换掉之前的高息贷款,这样也可以节省一大笔钱。
因此,不管什么方式的提前还款,其核心目的还是为了省钱。能省则省,成为当下的主流。
有些坑,不要踩
在提前还贷这件事儿上,有必要提醒大家,有些坑不要去踩。因为目前提前还贷的人比较多,所以排队的时间都比较长,几个月、半年的比比皆是。
这样的情况,让有些人开始计算,如果少排半年队,又可以省下多少钱?而一些骗子,正是利用了这样的心态,对着急还款的人下手。
常见的套路有以下一些:比如声称认识银行的人,可以帮忙插队提前还款,但是需要一定的好处费。拿到好处费之后就消失不见。比如声称可以帮忙代还,拿到钱之后找不到人。
更高级的玩法,是骗子通过注册壳公司,虚构经营,声称可以用经营贷去偿还房贷。然后将提前还贷的人设立为公司法人,以经营贷的方式骗取贷款后,消失不见。更有甚者,将其他坏账转移到这个公司名下,让公司法人,也就是提前还贷者,背负莫名的债务和官司。
这种套路很具有迷惑性,因为看上去是很保险的,但是其中充满风险,甚至还可能触犯刑法,构成“骗取贷款罪”。
所以,如果确定提前还款,请依照银行的流程,合法合规的预约、等待,这才是是最安全的方式。不要因为着急几个月的时间,而对自己造成重大的损失。
【结语】
关于存款都去哪儿了,似乎已经破案。
但是存款“消失”背后,是消费乏力、投资意愿低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存款引导进入真正的生产、消费的通道,促进经济的正向发展,才是今后最关键的问题。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359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