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煜捷史馆
编辑丨煜捷史馆
星巴克进入中国
1999年,首家星巴克咖啡店在北京的中国国贸中心开业,将外来的咖啡文化带入中国,当时,一杯咖啡的价格约为20元人民币,相当于北京人均月收入的五分之一,属于奢侈品级消费。
星巴克定位高端市场,目标客户为富裕阶层,进入初期,星巴克中国业务一度亏损,十年过后,星巴克迎来在华高速发展期。
到2021年,星巴克在中国已拥有超过5700家门店,门店数量较2012年增长9倍,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
星巴克把咖啡文化带入了更多三四五线城市,见证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使疫情期间,星巴克每天仍开出1.5家新店,计划到年底达到6000家。
星巴克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
10年来,中国GDP从53.9万亿元增至114.4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一倍有余,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然而,中国的咖啡市场潜力还远未被挖掘出来,据统计,中国人均每年只饮用5-6杯咖啡,一线城市达到20杯,远远低于日本的200杯,这意味着,随着国人咖啡文化的逐步接受,市场空间将持续扩大。
星巴克多年占据高端咖啡领域,但低端市场却被快餐连锁品牌抢占,中端咖啡市场,瑞幸咖啡快速崛起对星巴克形成压力,但专家认为,瑞幸最多成为“第二星巴克”,目前仍无法撼动星巴克在华的领先地位。
业内人士认为,星巴克可能在三年内像肯德基那样,从高端向大众化转型,但中国咖啡文化刚刚萌芽,高端市场仍具潜力,星巴克是否选择降低定位,还有待观察。
虽然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在定位和市场开拓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星巴克一直将自己定位为高端咖啡品牌,忽视了中国庞大的低端消费群体。
而在中国占领咖啡界的半片天后,星巴克咖啡竟会迎来史上低谷,那么这次暴跌的原因是什么?
暴跌1600亿
2022年的一天夜里,咖啡馆茶楼的大王星巴克眼睁睁看着自己市值蒸发1600亿人民币,跌至近5年来的低点。
原本靠高端形象高价策略获得中国消费者青睐的星巴克,如今却陷入强大竞争对手围攻和自身经营失误导致的双重危机。
从财报数据可以看出,去年最后一个季度,星巴克在中国的同店销额下降14%,平均消费也下滑9%。
这已经是连续两个季度面临双位数下滑,与此同时,在美国市场,星巴克的业绩却依然保持增长势头,可见,星巴克当前的困境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市场。
面对销售下滑,星巴克选择了提价,希望通过涨价来提高利润空间,但这无疑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也让星巴克进一步失去价格优势。
高端形象一旦被打破,消费者就更难再相信星巴克的价格合理性,可以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阵脚正在动摇。
要扭转局面,就必须正视自身问题,调整经营策略,重新获得消费者信任,价格战并非出路,因为星巴克很难在这方面打败成本更低的竞争对手,唯有回归产品和服务本质,让消费者重新看到星巴克的价值,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才能重回昔日的辉煌。
然而,要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固有印象并非易事,毕竟,星巴克早已被标签化为“高冷”和“高价”,要重新塑造品牌形象需要采取有力的举措。
仅仅口头承诺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实际行动赢回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信任,例如,星巴克可以加强对门店的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投诉响应机制,确保问题产品可以快速回收。
同时也要加强员工培训,实现服务标准化,让消费者感受到态度上的改变,此外,推出更多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和价格接受度的产品线同样非常关键,只有根本解决了消费者的关切点,他们才会重新考虑选择星巴克。
然而星巴克面对暴跌,并没有选择选择找自身问题,相反则是悄然涨价想要挽回损失。
星巴克悄然涨价
星巴克再次涨价,引发消费者不满,2022年2月16日,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网友纷纷爆料称星巴克又悄悄涨价了。
中新财经记者走访北京多家门店进行核实,发现星巴克大部分咖啡饮品涨幅在1-2元之间,热门食品如火腿芝士可颂、芝士三明治等也均在2元左右。
这已不是星巴克首次涨价,按照外媒报道,2022年美国市场星巴克曾在10月和1月两次涨价,以应对成本压力。
在中国市场,星巴克也早在2月1日就透露了涨价计划,本次涨价后,一杯大杯冰美式从28元涨至30元,涨幅7%。
对于涨价原因,星巴克仅简单表示是综合考量了营运成本等多项因素,但具体哪些成本上涨,涨价幅度如何制定,星巴克始终没有给出解释,引发消费者不满,许多星巴克爱好者在社交平台上表达失望,抱怨企业不该一次次“悄悄涨价”,
事实上,在疫情影响下,2022年第一季度,星巴克中国市场同店销售额下滑14%,加价或许可以提升利润空间,但也可能进一步影响销量。
分析认为,作为定位较高端的连锁咖啡厅,星巴克整体毛利率本已较高,完全有能力自行吸收部分成本上涨的压力,但还是选择转嫁给消费者,可能会影响其高端品牌形象。
多次加价且低调处理,加上此前被曝光多起驱赶消费者事件,星巴克在华的高端形象已日渐被消费者质疑。
面对不断下滑的销售业绩,星巴克管理层皱紧了眉头,亟待重新审视在华市场策略,以挽回消费者信任,重建品牌美誉度。
针对此次涨价事件,星巴克中国区总裁蔡德粦对外表示,星巴克始终把客户放在首位,但是面对疫情和通胀环境下的成本压力,不得不采取适当调整价格的举措,望消费者谅解。
但他同时强调,公司会继续致力于改善服务质量和产品体验,努力与消费者共同度过难关。
尽管如此,国人面对道歉并没有买账,反倒是选择了其它品牌的产业,这也造就了星巴克店里空空如也的场景。
败落早有缘由
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曾经占据着绝对的霸主地位,它那标志性的双尾美人图案,是时尚和奢华的象征。
星巴克不仅代表着一杯香醇的咖啡,更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但谁也没想到,这一向来目中无人的行业巨头,也会走到如今这般田地。
事情要从几年前说起,当瑞幸咖啡横空出世时,星巴克还沉浸在自己的成功中,瑞幸咖啡灵活运用科技,打造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商业模式,让消费者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便利。
相比之下,星巴克的经营模式显得迂腐过时,它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错过了数字化浪潮带来的红利。
更致命的是,2019年的疫情让星巴克遭受重创,它过度依赖线下门店,这在疫情期间成为了巨大的弱点。
瑞幸等企业将重心转移到外卖上,星巴克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生意萎缩,三年过去,中国虽然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但星巴克已经严重失血。
此时此刻,本该调整思路开拓出路的星巴克,却再次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驱逐执勤警察。
这一事件无疑是导火索,彻底点燃了民众的怒火,星巴克不仅态度恶劣,还频频爆出食品安全问题,它那高高在上的品牌形象,早已荡然无存。
然而,对星巴克来说,这样的行为,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它曾经拥有无数忠实的粉丝,但现在许多人已对这个品牌失去了信心。
最近几年,星巴克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例如,咖啡的风味不再如以往那么醇厚顺口,他们推出的新品也越来越不受消费者欢迎。
这些都显示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星巴克正逐渐丢失自己的品牌定位。
对于这些问题,星巴克似乎也意识到了危机,但它的应对措施显然远远不够,疫情期间,星巴克试图推广外卖服务,但由于平台建设不完善,效果并不理想。
它进行了几轮价格调整,希望能挽回市场份额,但消费者的反馈仍旧冷淡,可见,仅仅是些表面功夫是救不回颓势的。
眼看着曾经的盛世华章褪色殆尽,我们不禁感叹,企业要永葆生机,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结语
星巴克在华经营23年,如今面临着来自本土品牌的冲击和消费者信任的下滑,其过于商业化的操作,让人质疑一个咖啡品牌是否还应该存在。
一个成功的品牌,也终会抵达它的巅峰,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商业世界,只有不断调整产品和服务,才能永保青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357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