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信息传播的力量不容小觑。"张雪峰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在短期内破坏了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平衡,而长期来看,可能会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进步。
一个人,可能因为他的思想、观点或者行为,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张雪峰,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因为他的观点在网络上被大量传播,并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虽然他个人的能力可能并不出色,但在网络的放大作用下,他的影响力如同恶性肿瘤一样,正在逐步侵蚀我们的社会。有趣的是,张雪峰在五年前推崇土木工程这个专业,而现在他却将这个专业推向了深渊。那么,张雪峰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的专业选择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是密切相关的。经济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有些年份,某些专业的人才需求可能会比其他专业更强烈。
然而,问题在于,张雪峰并没有能力去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事实上,没有人能够精确预测行业的发展趋势,更不用说预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因此,张雪峰对于某些专业是“热门”还是“冷门”的判断,无非是对当前情况的描述而已。这就好比看到今天下雨,就预测未来每天都会下雨一样,是十分荒谬的。基于这种错误的思维,他给高考生的志愿填报指导,只能是误导了他们。现在,网络上充满了因为“张雪峰效应”而造成的混乱。2023年的高考招生情况非常混乱,网络上充满了叹息和悲伤的声音。考生和他们的家长都处于极度焦虑的状态。
对于“张雪峰们”来说,他们的行为无异于瞎起哄。他们只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挑动公众的情绪,却对教育投资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于那些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家庭和孩子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他们制造的混乱,让这些家庭的孩子面临更大的挑战和不公平。世界上没有绝对好或坏的专业,只有由行业发展状况决定的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减。当整体经济状况良好时,对人才的需求也会旺盛,这时候大学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反之,在经济低迷时,对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都会减弱。大学中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行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立体网络关系。例如,微电子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微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还需要其他多种专业的毕业生。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其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张雪峰的思维和认知水平,显然无法支撑他的巨大的影响力。他过度强调某些问题,制造出一种不安的氛围,让人们感到焦虑。而他所造成的后果,我们已经看到了。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国家,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全方位的。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可以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角色,因为我国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全产业链国家。我们的需求面向全方位,需要的人才类型五花八门,包括了大学教育提供的所有专业领域。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造成了对人才需求的周期性波动,有时候这个领域的工作岗位和待遇可能会更加丰厚,有时候可能会是另外一个领域。这正好对应了我们常说的“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在我国,每年有超过一千万的大学生步入社会,然而,被标签为“毕业等同失业”的比例微乎其微。这些情况的出现通常具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所谓的“天坑专业”。
大学对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配备完善的教育设施和条件,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果允许那些“张雪峰们”随意炒作,将其浅薄的认知当作填报高考志愿的指南,就有可能严重破坏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导致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为恐怖的前景是,在未来的若干年里,由于这些人的误导,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空缺。那些没有被他们标注的专业领域,可能会面临人才短缺的情况,毕业生数量少得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这样的“张雪峰效应”对我国的产业和经济的破坏力,可能要到五年、十年后才会显现出来。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无法挽回失去的时间和机会。
作为一名网络红人,张雪峰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幽默、直接、勇于为底层民众发声。在充满怨气的网络世界,他的批判和不满能够吸引大量的点击和流量。这种方式或许是他的流量获取策略,以此聚集人气,从而为他的商业发展铺平道路。然而,当事情涉及到教育,涉及到影响高考生的未来的时候,他的行为就变得不那么无害了。他的专业认知极其片面,却毫不顾忌地公开宣扬高校专业的两极分化——极好或极坏。这种浅薄的观念不仅是错误的,也是可笑的。这些错误的看法,本应只作为闲聊的话题,被人们当做笑话一笑而过。然而,在网络红人的影响下,在大多数普通人缺乏知识的情况下,这些错误的认知反而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fenxiang/342371.html